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DV优秀作品品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DV优秀作品品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瓢虫的七个变化》

这是部来自邻邦日本的科学dv作品,开始便以精彩的画面吸引了观众:在颤颤巍巍的植物茎叶顶端一只美丽的七星瓢虫悠闲地攀附着还展开甲壳舒展着薄薄的双翼。旁白响起:“关于瓢虫的一些发现让我喜欢上了昆虫,”草地里,菜叶上,空中,到处都有瓢虫的身影甚至还有“傻大胆”瓢虫飞来落在小作者的手背上背上的。“七星”赋予它们响当当的名号――七星瓢虫。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然而我们对七星瓢虫究竟了解多少呢?当看到DV作品的题目――瓢虫的七个变化时,相信观众们都被勾起极大的兴趣迫切想要知道瓢虫的变化到底是怎样的。

3月28日,阳光明媚和煦的微风拂弄着小草人与自然相处得十分惬意。小原小朋友和另一个小伙伴扛着摄像机在草地上寻找着七星瓢虫的踪影,他非常专业地调试着DV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令人赞赏。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只七星瓢虫同时也发现了不远处的一只幼虫,只是成年瓢虫与幼虫的。“相貌”相去甚远,令他们十分惊奇,小原兴高采烈地奔向爷爷奶奶炫耀那只在自己手臂上匆匆爬行的幼虫。但两位小朋友可不想破坏瓢虫“童年时代”的幸福生活也懂得尊重大自然的道理,于是就把幼虫放回了草坪,之后小研究者们个携带着成年七星瓢虫骑上了脚踏车另一个略显费劲地抱着摄像机。没有家长代劳,没有老师帮助他们是完全独立自主的研究者。

资料显示温度对七星瓢虫有重要影响当温度超过15℃时它才开始活动。孩子们非常投入很快就制作出了一幅形象直观的“3月份气温变化图”。该图表明从3月10日起,气温升至15摄氏度以上,七星瓢虫开始活动。3月30日,一个惊人的发现产生了,七星瓢虫在昆虫盒子里开始产卵。孩子们粒一粒地清点共有37个晶莹光洁的虫卵。在DV作品里孩子们以10倍速度快放了七星瓢虫的产卵过程。科学Dv的魅力不仅征服了在场的人更让观众们为之激动不已。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伟大的大自然。我们应当亲近自然,与生灵为友,与环境为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大自然的真正魅力。

小科学家们等待着虫卵发生变化。闲暇时刻,七星瓢虫在跷跷板上玩得不亦乐乎,两位小朋友也开怀大笑,一改先前严肃认真的科学家形象。其实,小朋友们逗弄七星瓢虫也是为了科学研究,跷跷板实验证实了一个科学论断――七星瓢虫有向上飞的习性。虫卵产出后一周终于有了重大变化――幼虫孵化出来了长长的须不停地舞动着宣告它们是这世界的新生儿。但是出生的幼虫看上去与成年瓢虫丝毫没有血缘关系它们长得实在太不像它们的妈妈了。

第二天,太阳还没有升起这些幼虫就变成了黑色而且极不安分地爬来爬去。幼虫在快速成长,它们需要进食蚜虫的幼虫正好可以做它们的美餐。等啊等啊幼虫第一次蜕皮了,身体变成绿色而且逐渐变圆最后“隐居”,以便安静地变化成蛹。又经过两次蜕变它们终于修成正果成了真正的七星瓢虫。两位研究者也圆满地完成了观察任务他们亲眼目睹了七星瓢虫的整个成长过程。两个月的观察经历,其间有令人惊喜的发现但更多的是漫长地眼巴巴地等待。这两位日本小科学家深知耐心与坚持也是科学家必备的重要素质。

在科学研究中要做个有心人,随时记录下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以便集中分析。这两位小朋友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且在旁边标注上很多有用的信息按照瓢虫的成长历程妥当编排看上去一目了然。Dv作品的最后解说者道出了两位小朋友的心声:“这让我非常感动!”研究者的感动来源于他们发现的瓢虫神奇的7个变化。通过这部出色的DV作品,观众不仅与研究者一同领略了“变化”的精彩,而且被他们在科学探究表现出来精神所感动。

《背着房子的旅行者一蜗牛》

蜗牛不是牛可是在动物界它真地非常“牛”,牛只是住在简陋的牛棚里,蜗牛却有属于自己的坚固而舒适的房子。有了房子的庇护蜗牛可以悠闲自得地四处旅行而不必担心风吹雨打,这个小不点儿总是有意避开人们的视线。它驮着自己的外壳慢吞吞地挪动着身躯背后留下一条白白的印迹。尽管蜗牛总是默默无闻小研究者洪杨还是发现了它。

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小洪杨拿着DV机小心翼翼地寻找着蜗牛,生怕惊扰了这位举止优雅的有房绅士,一张蜗牛身体构造示意图让我们对小小旅行家的身体特征一目了然同时燃起了大家亲自观察蜗牛的热情,DV作品展示了蜗牛爬行时的状态,画面纤毫毕现――蜗牛像吸盘一样紧贴在物体表面腹部的肌肉如同大海的波浪层层向前“荡漾”。小作者洪杨抓拍下了这些宝贵的瞬间,用形象感强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难以觉察的细节充分发挥了DV技术的优长,蜗牛的确具有老黄牛的品质它也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活着,你瞧,它走过的路上清晰地印着足迹。小洪杨不禁要问:这印迹是怎么回事?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蜗牛的腹部始终有粘粘的液体,这些粘液留在它爬行的路径上形成了清晰可见的痕迹,观察与思索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两翼,既然看到了蜗牛腹部的粘液和爬行后留下的痕迹,那就应当对此深入思考,然而又当如何思考呢?这就必须针对不同情况应用不同的科学思考方法。“腹部上的粘液”,“留在物体表面上的粘液”“爬行”,这三者之间应当存在某种联系,经过分析,小作者认为蜗牛一定是不断分泌粘液,否则不会在爬行时始终留下印迹,而且粘液可以起到作用,减少腹部肌肉与物体表面的直接摩擦从而避免划伤,由此可见,在探究活动中需要仔细观察各种现象,在众多纷扰芜杂的现象中去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尔后反复分析所归纳出的联系,最终才能拨云见日,小作者从蜗牛爬行留下的印迹人手,顺藤摸瓜地发现了它的爬行秘密,为我们树立了科学探究的典范。

通常的科学探究常常以既有的科学知识为依托,但是,想要做一名具备开拓精神的研究者,还应该具有怀疑精神小作者就得益于此,有人把蜗牛触角比喻成盲人的拐杖,这种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蜗牛触角的某种作用,但是蜗牛真是“盲人”。吗?难道它的触角仅仅起到。“接触”作用吗?洪杨小同学获知也有人将蜗牛的触角比作。“手电筒”。因为蜗牛那对大触角顶端还长着它的眼睛,究竟是“拐杖”还是“手电筒”呢?这就真伪难辨了,只好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小作者在不同颜色的纸板上放置蜗牛喜爱吃的食物,结果,几只蜗牛们并未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好,所以,她推测蜗牛并不能识别不同颜色,由于条件所限,洪杨小同学的实验结果没有严格的统计学意义,因此并不能她在资料上读到的理论――蜗牛的眼睛可以感觉到颜色,但即使如此,小作者勇于尝试的劲头和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经历本身培养了自主探究的意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作为科学DV作品其视听效果也是不得忽略的,这一作品配乐得当,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儿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愉悦与满足的心情。

《蝈蝈之谜》

蝈蝈是生活在草丛中的当之无愧的“歌唱家”,它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那么蝈蝈的发声部位在哪里?它是如何发声的?王立新小朋友对此非常好奇,便开始对蝈蝈进行观察研究,同时利用手中的DV记录下了这 一科学探究活动。

小小的蝈蝈虽然不起眼,但是它身上也体现出大自然的神奇和奥妙。王立新小朋友和辅导老师起从田野里抓来了几只可爱的小蝈蝈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心设计的实验,依次探究了“鸣叫之谜”爬行之谜呼吸之谜食性之谜,四个“谜”,四种好奇心,四个可贵的问题意识构成了《蝈蝈之谜》的创作动因,也是这次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蝈蝈之谜》始于。“产生谜团”,整个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可以看作一种。“解谜”过程其中始终贯穿的是“兴趣”和“热情”,当然也缺少不了刻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蝈蝈的发声器官是什么?小作者注意到,在发声的同时它的翅膀呈有规则的摩擦状态,于是,作者猜想蝈蝈的发声与其翅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正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步骤――大胆猜想!正如牛顿对大家习以为常的苹果落地展开思索,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破天荒地猜想存在着“地球引力”,小作者把研究蝈蝈的翅膀作为破解“鸣叫之谜”的突破口,假设它的鸣叫源自于其翅膀,当然,猜想必须经过科学实验的证明才得以成立。起初,小作者把目光聚焦在蝈蝈右翅上的薄膜,认为它就是自己正在寻找的发声器官。为了求证,王立新同学小心翼翼地捅破该薄膜,结果第二天蝈蝈依然歌声嘹亮,宣告他的猜想错误,但是,猜想错误绝不意味着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之路上的有益尝试,无异于爱迪生手中不甚理想的灯丝材料,科学需要不断地“证伪”小作者并未气馁他确信自己的研究方向没有错误随即利用死去的蝈蝈进行模拟实验人为操控翅膀使之摩擦奏出令人兴奋的凯歌!

大家对昆虫的爬行司空见惯,似乎无须特别考察,但是小作者看到蝈蝈在光滑的玻璃上也能自如地爬行敏锐的问题意识使他产生了另一个疑问――为什么蝈蝈不会从玻璃上滑落?这将小科学家的关注焦点又引向蝈蝈长长的足部,足部的小钩子不足以使蝈蝈稳稳地附着在光滑物体的表面,据此可以推断蝈蝈足部还有其他秘密。透过透明玻璃,小作者发现蝈蝈足部长有若干液泡,而且这些液泡会有规律地收缩膨胀,借此一张一缩的“压力”完成。“难以失足”的爬行,至此,谜底揭晓,美中不足的是液泡看得不太清楚如果条件允许,小作者可以借助显微镜放大蝈蝈足部的液泡以便更清楚地观察,还有一件遗憾的事情那就是一只参与实验的蝈蝈死去了,这提醒我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避免伤害被研究对象培养关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情感。

科学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拒绝不经证明的“想当然”。王立新小同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他想到人类用鼻子和嘴巴呼吸鱼类用鳃呼吸由此归纳出不同物种可能存在不同的呼吸方式,因此他把。“蝈蝈的呼吸”。作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来,实践证明,蝈蝈的呼吸方式是很独特的,它的呼吸器官是散布在胸腹上的气孔,这样,运用科学思维小作者发现了一个常人难以觉察的问题。

一般来说猜想蝈蝈具有某种异常的呼吸方式只是一种假设,他应当首先检测常见的呼吸器官――这通常位于动物的头部倘若证明不在头部,这时再观察研究其他部位,这也是科学态度的一种体现,所以,研究蝈蝈的习性需要一个较长的观察期,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由于在人为设定的可控实验条件下难以了解蝈蝈真实的生活习性,而长期的野外观察对小学生而言又不可行因此笔者提出一个有待商榷的折中方案――查阅有关蝈蝈习性的科学知识,在实验中进行证实性研究。

一部优秀的科学DV作品固然离不开先进的器材高超的拍摄技术以及后期的精心制作,但是,至关重要的还是科学探究主题的选择和良好的实践,《蝈蝈之谜》的拍摄便是一次令人欣喜的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