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元文化美术鉴赏教育格局的构建层面及意义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元文化美术鉴赏教育格局的构建层面及意义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继承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既是对已有文化的继承,也是对新文化的创造,它们统一于传承和创新的动态过程之中。美术是既定文化的产物,体现的是本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文章在此意义的基础上将美术鉴赏教育纳入多元文化的视野加以考察,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论述在当今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美术鉴赏教育并以其为途径,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培养民族审美意识,重视在对“他者”宽容和开放态度的基础上,强调跨文化比较研究,形成多元文化的美术教育格局

[关键词]多元文化;美术鉴赏教育;构建层面意义

20世纪中期以后,众多的艺术形式、艺术形象、艺术行为纷纷出现,多元并存与个性化发展在艺术领域中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从而也就对美术鉴赏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尹少淳认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张道一认为:“‘鉴赏’与‘欣赏’,是在接受艺术的过程中感情产生共鸣,所领受的不同程度和反应,都是归结到一个‘赏’字上……对于一般艺术和艺术的接受者来说,使用‘欣赏’这个词。如果提高要求,不仅对艺术能够欣赏,而且要有心得,能够识别,这就是‘鉴赏’……不论是在基础教育中,还是在高等教育中,美术鉴赏是不容忽视的。” 王新伟等人认为:“注重对不同风格的绘画之审美鉴赏,是较全面认识及把握绘画文化的重要途径。”

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培养的途径是通过美术鉴赏教育的实施来得到的。我国美术教育中既存着三个层次的美术鉴赏教育,即大学美术专业的美术鉴赏教育、大学非专业的美术鉴赏教育和中小学的美术鉴赏教育。本文是在这三个层次基础上就多元文化美术鉴赏教育格局的构建层面及意义所展开的认识和思考。

一、多元文化美术鉴赏教育格局构建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描述人类文化的多元起源与发展时采用了“多种文化的星球”这样一个比喻,意指人类文化的多元起源、多元发展与多元未来。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认为,人类的行为和规范都是由文化的深层结构所决定的。各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都有其相似性,但从不同文化的实质和内核来看,都存在各自的独特性,这就是文化的多元,是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存在。

在人文思潮中,最初始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曾一度风靡西方学术领域,它被认为是一种以形式主义的方法论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潮,它的目的是探求研究对象的内在结构,对对象进行整体的研究。在教育学领域,结构主义又称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是既存之事实,这一既存事实导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不同。因此,建构主义强调以原有经验、心理结构等为基础来构建知识,从而肯定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这一理论充分考虑了学习者学习的情境和主动,为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美术鉴赏教育提供了一个可支撑的理论依据。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美术鉴赏教育中,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关注文化对美术作品的阐释以及文化对美术创造的良性作用或影响,并让学生在客观存在的多元文化视野下,通过教师的引导,能主动、积极、自由地解读和进行全新的艺术创作。

二、多元文化美术鉴赏教育格局的构建层面

美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一定的文化背景而存在。文化的发展性质决定了在不同时空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体现在美术领域,就造就了不同美术创作的时空距离。中国传统绘画之不同于西方美术,就在于文化环境的不同。受禅等内心自省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美术偏向自我娱乐和心性的修养,相比之下,因倾向于制定出严密的定义、追求理性的缜密,西方美术则更偏重于对自然的如实描述。中国文化讲求“不立文字”与“不执文字”,追求简洁和疏朗。王维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写道:“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幼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有无之际。……”中国传统美术正是以这种“幻”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和世界,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一切都在有无色空之际,非彼非此,亦彼亦此,行之于笔端纸上,则可见空明之禅意隐约于山水之间。通过简略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美术并不是凭空创作的,无论是在功能、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受着所在文化的千方百计的左右和支撑。因此,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对美术教育中美术鉴赏教育的多方位探求正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尝试。

在美术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美术鉴赏教育应在如下几个层面上构建:

其一,尊重传统、认识传统。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建设中,我们有着无数的宝贵遗产,比如中国画。中国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已经体无完肤。中国画的勃兴是建之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上的,而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我们才开始重新重视传统资源的整理与研究, 这是对长期以来割断传统思潮的反弹。正是因为对传统思潮的割断,才使得中国画失去了它的抚育之根,同时,中国画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日益受到了冲击。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总是“以画寄意,以画为乐、寄乐于画。”从中传达出来的是影响中国数百年的儒释道精神。明朝沈颢在其《画尘》中说:“古来豪杰不得志于时,则渔耶樵耶,隐而不出也。然托意于柔管,有韵语无声诗,借以送日。故仲毫构景,无非拈出自家面目。” 便是一语道破玄机。多元文化背景下美术鉴赏教育的构建之一就是要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人们痛感文化“家园”失落的今天,更深切地通过文化来寻找自我,从而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昨天和今天以及我们的优秀文化和艺术。

其二,了解“他者”、学习“他者”。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已成既定事实。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昭示,文化的互融与相异、趋同与对立、一元与多元等,是互为条件的。在文化互融、趋同、统一的同时,伴随着的也是文化的冲突、对立和多元化。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中,对他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就成为了当下美术鉴赏教育的又一个主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术鉴赏教育要担负起文化的整合功能,充分发挥文化的整合作用,让学生在美术鉴赏教育中接纳和学习他文化的精粹,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具备全球观念和全球意识,要知道世界一体,世界上并非只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相对于其它文化而存在的。在了解、学习“他者”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建设自我。

其三,激活传统文化,促进新的艺术文化的造就。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美术鉴赏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造就新的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多元文化强调多元并存,以积极、赞赏的姿态去认识“他者”,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观念提出了“美人之美”,正是对文化多元化存在事实的深层次思考。尊重传统、认识传统与了解“他者”、学习“他者”都是为了使学生在充分认识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既要重视中国文化与他文化的中和,也要促使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促进新的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的造就。只有这样,中国美术教育才能被激活、中国艺术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避免成为明日黄花。强调多元文化的学习,就是为了认清自己和“他者”,从而建设理想的美术鉴赏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非专业美术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加强专业美术学生创作的文化底蕴。

三、多元文化美术鉴赏教育格局构建的意义

文化的发展性质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体现在美术领域,就造就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时空距离的美术创作。正是认识到由于种族、地域、宗教、意识形态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与艺术呈现的多元化的事实,要求我们更要积极地从世界上一切优秀的艺术与文化中汲取营养。如果不能对文化的发展性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性有所理解,就无法对美术作品产生共鸣,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和排斥态度。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因为文化包含了文化积淀、文化认同、文化通融、文化互补、文化传承、文化演变和文化转型。文化的形态需更新、改变、转化,融通、互补,这才符合文化不断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认为,提倡多元文化美术鉴赏教育格局的构建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其一,多元文化美术鉴赏教育格局的形成有助于美术“作为文化的学习”形成。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的观点是近年来提出的观点。“作为文化的学习”的美术,就不应该只局限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代文化、当代艺术也需要受到美术教育的关注而被引入艺术课堂;我们应关注当前艺术的发展状况,并有选择地将其作为新的教育资源引入美术教育中,使美术教育能真正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而始终保持其活力。

其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美术鉴赏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认识空间。文化向来以兼容并包、开放繁荣为其显性特征,这也正是它的可贵之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的进步,世界越来越统一于一个“地球村”, 这种兼容和开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从我们国家的层面来看,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文化并非清一色的,而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统一,这正体现了一多相融、一寓于多、多寓于一。历经数千年的中国文化,蕴涵着无数的宝藏。从世界反范围来看,优秀、先进的文化需要我们去认识、去了解。通过这种选择和认识,美术鉴赏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历史,同时认识和吸收“他者”的精髓。

其三,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美术鉴赏教育的价值。我国古代东汉王延寿就认为,美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三国。魏曹植说,“存于鉴诫者图画也”。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近代鲁迅先生也认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蔓延,人情因亦日趣于肤浅;今以此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长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又安。” 人品、德行和情操,这是人类社会在个人修身方面的最高规范。尽管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若干方面又是相通的。我们能从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作品中,感受到人们对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渴求,对进步的信仰。雕塑作品《维纳斯》、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唤起人们对美丽的珍视,对亲人的热爱。

其四,有利于形成多元的审美情趣。多元文化的进程告诉我们,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总是在不停地交融、互渗与互补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若非如此,文化便会失去其生命力。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美术鉴赏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其他民族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一定程度上摆脱对中华文化的盲目自恋,形成多元格局的审美情趣。

其五,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美术发展的核心,也是美术教育的最后目的。经过多元文化的美术鉴赏教育与学习,不但对通过感受力、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提高的审美素质进行认识上的定型和巩固,同时还可使学生的审美个性在新的多元层次上向更新和更高的层次上发展。

四、多元文化语境下美术鉴赏教育的特点

文化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结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根只有端点、没有终点的射线。就中国当代文化而言,传统的、现代的、甚至后现代的各种文化成为相互交错纠结、混杂在一起。这种历时的多元并存,指的是各种不同阶段的文化要素,在当前的文化结构中集合与互动。中国当代文化的多元,并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是有机的整合。从整体上说,中国当前的文化结构已经具备了现代文化特征,因此,周宪认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开放的互动关系之中,我们有必要在一个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来讨论美术鉴赏教育的当代转变问题。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重视通过艺术教育来强化本土文化意识。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艺术教育强调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同样,对于其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不可忽略。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的美术鉴赏教育当具有如下之特点:

其一,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经济全球化以来,由于各种势力、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客观存在,不同的文化阐释着各自的不同。因此,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美术鉴赏教育要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横向上注重世界前沿文化的介绍和传播、注重民族民间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吸收,既提倡具有教化性,符合社会伦理代表大众意愿和符合社会整体需要的主流文化,也关怀具有实用性和时尚性,满足大众不断更新的口味和需求的大众文化。在纵向上除了注重传统美术文化的挖掘与整理之外,还要关注现当代艺术的进程,使传统和现代相得益彰。

其二,满足“以人为本”。不论怎样的文化,都离不开“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美术鉴赏教育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要以差异性的美术鉴赏教育来定位,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和认识。费孝通先生把整个人类学道路的发展与追求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进展,每个单个的人或民族或文化对艺术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和理解。这就要求美术鉴赏教育不仅要注重对他文化的有意识阐释和深刻介绍,改变过去对美术知识和技能传递的过分注重,而转向注重人的感性生成,引导学生走向生命的本体和精神的家园,在理解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从而实现美术鉴赏教育的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其三,具备深刻的人文修养。“以人为本”提示我们美术教育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不能从此来理解美术的内涵,而应当在多元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的美术观念。美术作为文化的学习要求我们以开放的态度,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美术文化,培养深刻的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美术鉴赏教育要更加注重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关注美术发展过程中与相关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关联,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化的认识,来理解美术艺术的文化底蕴,形成必需的人文素养,以此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刻感悟能力,养成对美术作品的文化理解,并反过来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其四,美术鉴赏教育与艺术创作表现相结合。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引导学生建立对其生活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思考能力与解读能力。美术鉴赏教育将多元文化的内容纳入艺术教育的范畴,培养学生的多元审美和艺术创作方式的多元化,以此培育终身有益的美术能力。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美术”也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通过人文素养形成的培养,美术鉴赏教育旨在使学生成为具备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美术鉴赏者或者艺术创作者。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美术鉴赏者或者艺术创作者,指的是:作为鉴赏者,懂得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者,因为对世界多元文化存在的事实的确切认知,从而在艺术创作中会有意识地突出民族的元素,使人文在作品中得到有意识的彰显。

[注]佛教经典中多有“不立文字”之主张,其如《大方广宝箧经》卷上云:“不着文字、不执文字。”《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云:“无有文字语言,是入不二法门”等。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1995(3):12.

[2] 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15.

[3] 王新伟,傅爱国.《艺术鉴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

[4] 约翰・奈斯比特.大挑战―21世纪的指南针[M]. 朱生坚、尹凡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143.

[5]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6]Claude Levi―Strauss,“Social structure”,in Structural Anthropology,vol.1,1969,pp.277-323.

[7]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46-50.

[8] 费孝通.《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J].厦门大学学报.2000(4):5-11.

[9] 崔少元.《后现代主义与欧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86.

[10] 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7.

[11]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8-67.

[12] 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141-142.

[作者简介]陈艺方(1972― ),女,美术学硕士,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艺术;龙英(1970― ),女,副编审,现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