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ABC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ABC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提问得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而提问不当,往往会启而不发,变成教师毫无价值的自问自答,或者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洞无物,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在提问的艺术上下功夫,做一名巧问的智者。

【关键词】提问点 关键处 细微处 看似矛盾之处 引起联想想象处 重复强调处 难度和坡度 密度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提问,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促进思维发展。

问题的设计是提问中最重要的一环。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如何设立提问点

语文教学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用提问来进行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过于依赖提问就会造成满堂问,不利于突出重点。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关键处设点。关键处: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节关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提出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其实这不但点明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暗示这些“箭”在将来作战时还要“还”的。)随着老师的讲述,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思考起老师提出的一串问题。

2.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点。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心内,蕴藏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可以在这些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微末节,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发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检阅》时,学生整体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出示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说。让学生观察这两句话的量词“个”“些”的细微差别,探究博莱克棒在哪儿?儿童队员们棒在哪儿?学生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咀嚼,升华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3.在文章中看似矛盾之处设点。课文中有许多从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进矛盾的对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把课文理解的更深。《穷人》中桑娜盼望丈夫出海归来,为丈夫的迟迟不归“心惊肉跳”。但当她抱回了西蒙的孩子后,又是那样“忐忑不安”,甚至门响声都使她“惊得站起来”,这难道仅仅只是怕自己挨揍吗?

4.在文章重复强调处设问。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现作者的感情内涵。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中三次出现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话,《林海》一课中三次出现“亲切、舒服”一词。小学语文课本的许多课文中都有这样的例子,抓住了这样的例子,就等于抓住了作者所强调的思想内容。

二、问题的难度和坡度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他们思考的积极性;问题过易,学生不用动脑思考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而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是“跳起来能摘到的果子”。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难,可以设计一些搭桥式提问。

提问难度的研究中有个概念,即“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

三、问题的密度

有关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课堂教学中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课堂提问密度必须适中,如果密度过大,速度过快,学生就不能对这些提问进行冷静、独立的思考,只能跟着教师的提问跑,起不到砥砺思维的作用。如教学《马克思研究学问的故事》一课,在四十分钟里教师共提了49个问题,平均每分钟学生要回答1个以上的问题,课堂上师生之间一问一答,此起彼落,尤如一场“高速度”、“高频率”的对话竞赛,可谓热闹矣!全班41个学生,对教师所提的49个问题,比较有印象的只有4个。其他的问题只是浮光掠影,教师问过算数。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如此之差,尽在不言中。

教师对待教学中的提问,要注意精心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巧妙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加快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郑品安.课堂提问艺术与能力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01).

[2]梁明云.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设疑[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03).

[3]李玉臣.语文课堂提问法举隅[J].济宁师专学报.1998(04).

(作者单位:包头市青山区202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