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气教育塑造大器灵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气教育塑造大器灵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本栏目将聚焦首都基础教育的几所品牌学校,通过学校对自身教育品牌形成过程的思考,以及特邀相关专家对学校品牌建设进行点评,力求解读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内涵。

1934年,北京四中校长齐树芸先生指出:“我中国今日之教育,以德、智、体三者,为人类社会生活之条件……然吾以为,学校之中,做事能力之修养,亦属至要之条件。”“诚以生活于社会中,运用其固有之知识,使其向日之所学,施于今日之所事,而不至十年寒窗,徒劳徒苦,为虚学,为腐儒者。”

重视实践活动和培养做事能力是北京四中优秀的教育传统。

■ 一种培养“贵族精神”的教育

博爱、悲悯的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勇敢担当的精神,是一个人道德情操的具体体现,也是“贵族精神”的主要内涵和鲜明特征。我们的社会需要“贵族精神”,我们的教育应当培养人的“贵族精神”。

今年6月14日下午,坐落于河北省北戴河的中国煤矿尘肺病防治基金会,专门为两位刚刚下火车的高中生举行了简短的捐赠仪式。来自北京四中的高二学生王诗毓、李江,代表全校同学捐款5万元。这是基金会成立以来收到的第一笔“90后”捐款。这笔捐款来自北京四中爱心社。王诗毓、李江通过网络和报刊了解到了一些国内尘肺病防治的现状,萌生了要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尘肺病并组织全校学生捐款的想法。今年3月,她们来到位于北戴河的中国煤矿尘肺病防治基金会和中国煤矿工人疗养院,进行了深入的实地采访,拍成纪录短片《不能呼吸的痛》在全校播放,引起同学们对尘肺病的广泛关注。今年7月,她们又深入贵州山区,继续追踪尘肺病人,深入实际调查采访,终于完成了约40分钟的全面反映尘肺病人治疗与生存状况的纪录片。她们的努力目标是:呼吁国家完善相应的法规,保障工人权益,并呼吁社会设立民间尘肺病救治公益基金。

在北京四中,学生从事公益活动早已蔚然成风。北京四中鼓励学生从事公益活动,用各种形式关注社会、奉献爱心、帮助弱者,但从不提倡学生捐献从家长那里伸手要来的钱物。作为完整的教育过程,学校鼓励学生捐献经过自己付出劳动之后的所得,这才是真正的爱心奉献。被称为“北京四中第一大学生社团”的爱心社,就是一个学生从事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舞台。北京四中爱心社的宗旨是“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用创造的价值回馈社会”。多年来,爱心社组织的活动日渐丰富,管理机制日渐成熟,社团规模日渐壮大,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社团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同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爱心社特有的常规活动,如“爱心拍卖”,即爱心社的学生广泛宣传,学生和教师捐出自己的艺术作品、纪念品或收藏品作为拍品,每次拍卖会都有许多教师、家长和热心公益的各界人士参与竞拍;“爱心长跑”,即学生联系社会热心人士捐助,并根据学生人数和长跑的总长度决定捐助数额,这种形式既引导学生参与公益,又促进了体育锻炼;“爱心读书”,即学生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捐献图书,然后指导学生读书……这些慈善公益项目都是学生创造的。

2012届成人仪式上,高三学生刘适也的故事感动了全场。多年前,她去云南旅游时了解到摩梭人的生活状况,发现摩梭人的民族工艺品被一些商家以极低的价格收购。摩梭人辛辛苦苦地工作,但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她回北京后就在网上创办了“我爱摩梭商店”,义务为摩梭人销售工艺品,使摩梭艺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她又通过各种方式募捐资金,为摩梭艺人办起了工厂……

2006届毕业生杨临风从哈佛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全职做公益活动。他开创了“晓书”(一种平板电脑)项目,带领自己的团队设计制作“晓书”,并募集资金进行生产,目的是要为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的贫困学生提供免费的电子读物。他曾写道:“每当我向别人自豪地提到毕业于北京四中时,也会想到还有千千万万上不了四中的孩子,他们一代又一代生活成长在中国广阔的农村里。我真的非常希望能让中国农村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到母校的教育,做合格的中国人和世界人。”去年8月,他的团队将第一批1000台“晓书”捐给了甘肃农村的两所学校。

在北京四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动人故事。许多学生以特有的方式来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这是活生生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实践体验唤醒自觉的教育。道德教育决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灌输。德育是一个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体验和引领熏陶的过程。德育说到底是要培养学生对他人(包括社会)的态度与处世的行为准则。作为这种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基础——博爱、悲悯的情怀,以及愿意为他人付出、为他人负责的意识,亦即“贵族精神”,只有在各种亲身实践、不断体验中才能形成。

■ 一种构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为他或她如何看待理想、事业、成功、幸福、名利、享乐,当然,也包括不幸、苦难、挫折、死亡等。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同样离不开实践和体验。赴日主题游学和农村支教是北京四中近年来广泛开展的道德体验活动,是北京四中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赴日主题游学旨在开阔眼界,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的文化,尤其是日本人的国民精神和职业精神。这项活动迄今已组织三次,大约有1500名师生参加过这项活动。每次赴日游学活动都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日本人在生活和工作的各种细节中所表现出的文明教养、职业精神和国民精神,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学生认识到了差距,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努力方向。日本中小学将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的日常要求概括为一句话——“不给别人添麻烦”,并使这句话烂熟于每个人的内心,成为日常行为的准则。实际上,这句话几乎涵盖了对人日常道德行为的全部要求。正是出于“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人注重恪守本分,礼貌待人,遵守秩序,爱护环境。日本社会在地震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秩序,令全世界为之赞叹。

2012年,北京四中将赴日游学主题确定为“见微知著”,要求学生从各种细节中观察和了解日本社会。学生在感言中写道:走远点看看,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一个新的角度看待自身和周围的世界,有的观念和习惯从此会改变;走远点看看,也更清楚地看到自身。虽然,日本人的一些好的习惯在中国还难以实现,比如垃圾分类、回收,电力节能等,但只要能做的,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做的,我还是行动起来。

通过体验日本服务业工作人员的每一个微笑与问候,通过日本人在灾难过后的深刻反省,我领悟到这一岛国之所以能够在狭小的国土上创造奇迹的原因:以微建著。日本人通过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并将这些细节汇聚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实现了综合国力的提高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不管是什么文化,在其背后都有一群热衷这文化的人。肩负在我们身上的维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是十分沉重并具有非常意义的。

此行看到了差异,更看到了差距。人并没有不同,只是环境与教育不同,我相信中国也会有改变。

愿从我做起,改变身边的人,让中国的下一代成为高素质的人!

组织学生去农村支教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农村的情况,用一位老师的话讲:“到农村去,因为那里更中国。”对于城市中长大的学生来讲,不了解农村,就不可能了解中国的国情。我们感到,支教活动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对于激发学生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6月初,北京四中学生到山区学校支教。在支教的过程中,全班集体决定资助一个孩子完成他或她所希望的全部教育。这个工作责成一个学生完成。这个学生后来写道:真正挑选起来却是我平生经历过的最痛苦的过程。看着那些还对自己未来充满信心的孩子们,我实在狠不下心选择他们中的一个。我觉得自己是在作孽。当支教的最后一天到来,我把董子滕单独叫出教室时,我的心像刀割一样。我放弃了剩下那些同样鲜活的生命,让他们只能留在原地看每天的太阳升起。这一切,只因为我的一个完全个人的判断!当子滕知道了我们的资助计划,扑倒在我怀里大哭的时候,我也哭了,我特别想对她说,孩子你知道你有多幸运么?我这一生都对不起剩下的那200多个和你一样的孩子啊!……从此以后,消除贫困成了我一生的追求。

学生在总结会上的这段话令在场的所有人(学生和家长)动容。

在北京四中,农村支教活动也常常由学生自发组织。每年高考后,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传闻:某某学校的学生将书本撕碎抛向空中,或是通宵达旦泡在游戏厅中,或是聚会狂欢甚至喝得酩酊大醉,或是享受旅游轻松悠闲的假期,等等。

今年6月11日,刚刚结束高考的十几名北京四中毕业生自发来到云南玉龙山区的一所小学,开始了他们早已计划好的支教活动。这也是他们的一次重要的职业体验。他们为山区的孩子带去了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感动,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了社会,认识了国情,对人生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晚上,我们开反馈会时就“追逐梦想时是不是人人平等”展开了一场争论。生长在北京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和这些大山里贫困的孩子们谈平等?可我觉得并非是那样,梦想是一个人心底的事,为何要跟别人比呢?每个人都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追逐自己的前方,努力的越多,改变的越多,离那闪着醉人光芒的彼岸就越近。一滴一滴汗水泪水渗进脚下的土壤,在这坎坷的道路两旁开出不知名的小花,那都是只属于自己的、最珍贵的幸福。

支教活动将北京四中学生和大山里孩子的心连在了一起。一个学生在后来给孩子们的信中写道:的确是不公平,哥哥姐姐们就是因为发现了这样的不公平才会来到这里,履行四中人应尽的职责。我们虽无力改变这一切,但姐姐相信通过我们一起努力,会有更多人能够走出大山……你们那澄澈的大眼睛是姐姐这一辈子见过的最漂亮的眼睛,我会这辈子珍藏;你们悄悄告诉姐姐的住址或许姐姐一辈子不会去,但在姐姐心目中那里永远都是神圣的花园,因为那里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谢谢你们给我们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机会,最后想说:能改变的,哥哥姐姐一定会努力做到,无力改变的,我们会永远为你们祈求,希望它慢慢地会更好。

支教活动不仅是学生付出的过程、服务的过程,也是他们寻找幸福、寻找精神、寻找灵魂的过程。他们不仅给农村的孩子带去了感动,自己也收获了终身难忘的感动。其实,发生最大变化的不是农村的学校,也不是农村学校里的老师和孩子,而是他们自己。在物质生活充裕的今天,青少年拥有优裕的物质条件,享受着家庭和学校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为什么还有很多孩子仍感到不幸福呢?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不仅来自获取和占有,还来自付出、施与和分享等。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希望学生能得到学校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但是,只有学生被爱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还必须引导学生将爱向他人付出、施与和分享。忽视了这个方面,教育就不会成功,学生也不会感受幸福。

■ 一种引导和鼓励自主发展的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人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发生巨变的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发展需求日益呈现出层次性、多样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人的发展的差异性需求向以往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学校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变革的新形势下,如何使教育满足人发展的需求,就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肃问题。

2009年,北京四中经过反复的科学论证,审慎地着手实施“道元计划”。于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班级——道元实验班出现在北京四中的新高一年级。这个班规模不大,学生各自有着自己的兴趣领域:有的痴迷文学创作,有的痴迷物理,有的痴迷信息技术,有的痴迷音乐艺术,甚至还有的痴迷公共交通、哲学、军事历史、国学、宗教、鸟类等。“道元计划”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依托学生的兴趣领域发展其个性化的认知风格和独特的思维视角,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这是一项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探索。

“道元计划”是一个教育理想。将理想变为现实,需要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具体工作。道元班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大胆调整:将必修课的课时降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减少知识的重复性训练;增加“自主与探究”、“研究与交流”,增加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增加了艺术课程的内容;加强了导师制;增加了较多的阅读性作业,设立了“道元论坛”;建立了独特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采取弹性学制和宽松的管理模式等。

两年里,道元班学生利用多元宽松的环境在自己的兴趣领域自主发展。全班16名学生,其中4人中考成绩达到北京四中录取线,出版文学作品5 部,拍摄电影纪录片1部,获得国际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全国奖6项,市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其中赵元钊的作品“新型无轨电车分线器”获第4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李一格在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最佳演说奖”,郭凯宁获得2012年FLL机器人世界锦标赛欧洲公开赛金牌及最佳机器人设计奖,赵文立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获得世界第17名的成绩,王诗毓拍摄的纪录片《不能呼吸之痛》获“半夏的纪念”国际大学生电影节提名奖,还有多位学生创办刊物、参加与其兴趣相关的国际学术活动等。

我们常常在思考,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判断的今天,什么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准?这是当今困扰着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问题。

学校应当具有理想、灵魂、精神和追求,并努力使学校的灵魂成为师生的灵魂,使学校的精神成为师生的精神,使学校的价值成为师生的追求。今天看来,我们的学生不缺少聪明、机敏、解决问题的技巧,缺少的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对崇高的体悟和对价值的理性判断与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为功利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培养杰出公民,我们的教育需要注重对人的精神品质的培育。我们不仅要通过科学、严格的训练使学生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责任、良知、博爱、崇高、正义、尊严、使命……使他们具有为人类美好发展而愿意付出的理想与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