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找出“躲猫猫”的规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找出“躲猫猫”的规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数学无处不用,无处不在,对孩子们也是如此。用直观感觉引导幼儿进入数学世界,用感官来感知数学规律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每个从事幼教的工作者都认真探索的课题。在教育活动中,我发现规律更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并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就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数学中规律,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感官 发现 规律 运用

1现状与思考

幼儿数学教育主要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但要“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于处在前运算时期的3―6岁的幼儿,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在我接触到的不同幼儿园、不同班级的幼儿中,因为老师理念、方法的不同,他们对数学学习、应用方面的能力发展差异很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一个培养目标为: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指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那我能否合理地运用教育策略,有效的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探寻数学学习中潜在的规律呢?我进行了一番尝试、探索和实践。

2多感官感知数学中的规律

2.1动手中发现的规律

对小朋友来讲,能拿来就用的规律是个“客”,它们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理解、辨别、运用这些和思维有关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含混不清就加以使用反而会在他们发展的道路上埋下障碍。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我们已认识到动手的重要性,在不断地完善这种革命。因为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自带工具”,在摸一摸、摆一摆的动作中,他们会在这种自身实践活动中慢慢掌握、总结规律,这才是他们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在幼儿园的数学学习中有规律性的知识点并不少。我想,如果小朋友能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这种规律,并能运用规律来学习,那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班数学活动《十以内的单双数》,目的是要求小朋友理解单双数的概念。这里就隐藏着一个规律:单双数是间隔排列的。我们的操作游戏很简单:从“2”开始,根据数字拿出相应的量,并两两拉手,对应排列,都有朋友拉手,就是双数,有人孤单,就是单数。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直观游戏,帮助小朋友掌握概念。当知识累积到数字“5”后,我请小朋友连起来读前面的五个单双数,当小朋友一读,很快就有人发现了规律:间隔性。“躲猫猫”的规律露出了半个脸蛋。但是,对吗?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小朋友,让他们根据规律猜测:6是单数还是双数?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是异口同声的告诉我:双数。“对吗?请你自己来进行验证”。于是,大家用桌上的雪花片进行验证。“哇,双数”、“6是双数”……一个个因为成功而欢呼雀跃。

“原来真是单数、双数间隔排列的”,老师“恍然大悟”,孩子们为“自己比老师还聪明”而得意,规律完全显露在小朋友的面前,无处躲藏。因为是理解带动了发现,有规律可循,所以小朋友们并不觉得难,而是很快的运用自己总结的规律找出答案,并验证。整个活动,老师讲的和做的并不多,只是帮助小朋友在游戏中理解了单、双数的概念,找寻了规律,而进一步的提炼就完全是由小朋友自己独立来完成了。

2.2嘴巴读出来的规律

“嘴巴读出来”,这可不是让幼儿去死记硬背成人总结的知识点,因为还有下半句“连续读下去”,这是促使幼儿在语言惯性的指引下找出规律。我这里的语言惯性,就是将相同的语言组原样不断或在有规律的改动中重复,这在孩子们的眼中就像个好玩的游戏,它们非常乐于来进行这样的活动。让幼儿在排序活动中使用这种方法,排序就变得轻松起来。

就像这样的一个小班排序练习:

我会直接让幼儿看一看、读一读。就这样“老鼠、大象、大象”这样的一个短语在他们嘴巴中不断地重复着排队,从活动室前面出发,绕着教室跑了一大圈。这就像个空间假象的排序,大家开心极了。在这个有趣的环节中,可包含了点数、对应等知识点,更少不了用小手顺着次序配合着嘴巴一个一个点着排。就是这一说、一点、一排的形象、生动的演绎,让小朋友在不断地重复中找到了那个隐藏起来,和他们玩“躲猫猫”游戏的规律

知识是循序渐进,不断累积的。有的排序中包含的就多了。像这个:

这个排序里就有了单个元素量的增加。有以前排序经验做铺垫,找出变量的变化规律就是顺利完成本次操作的关键。引导幼儿有效的提炼出需要的元素,甚至不需要比对,他们就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顺利的完成一次感知、认知的学习过程,排序的游戏也就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2.3眼睛看出来的规律

能用眼睛看出规律,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配合的过程,是眼、脑的强势结合,反应更快捷了。培养孩子快捷的反应能力,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幼儿园的三年中,大班的幼儿更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是最丰富的。

比如“5”的分成,经过前几次的学习,小朋友已经掌握了分成的顺序,所以在我们完成了这样的操作:

结果已经将“数的分成”的规律呈现在小朋友眼前:一边量的递减,另一边量的递增。这种有规律的转换,对他们进行“6、7、8、9、10”的分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让他们操作时有了验证的标准。规律不在是玩“躲猫猫”,而是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所以,在一些相应的环节,老师就可以将课堂留给他们,让他们运用此规律为自己或身边的朋友进行验证。举一反三,在这样的环节中通过小朋友之间的互动真的实现了。我想这就是学习,这就是数学,这就是教育。

3总结与反思

我觉得课堂既是老师的,但更是小朋友的;“授业”“解惑”是老师的责任,但学习的主体却是小朋友本身。所以我们交会他们方法,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话出自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我们的教育目的也是一样:教会他们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在实施尝试的过程中,我进行了小、中、大班的一个循环教学,不难发现,幼儿很乐于接受这种形式,但也不是一蹴即就。在小班阶段,由于自身能力的制约,总结规律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有老师的引导和提示。进入中班阶段以后,幼儿的探寻规律的能力明显的增强,这也说明他们的分析、总结能力有了很好的发展,我在集体活动中已经明显觉得轻松了。

当然,除了集体活动,我们还相应的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把这种方法渗透进去,区域活动、墙面设计、班级环境中投入相关的游戏供幼儿参与,对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运用,孩子们对我的思路已经很熟悉,也非常的适应。

所以,知识是在逐步累计,方法也是在点滴的积累,这样有习得和运用,有总结和检验,帮助他们将这种学习方法逐步地内化,从而让教和学都变得其乐无穷。这样的尝试在同一批幼儿身上进行了三年,到了大班时我班幼儿在观察总结方面的敏感性明显比其他班级幼儿要高。最可喜的是,这点不仅表现在数学学习中,在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其它领域中他们的学习能力都有明显的增强,学习在他们眼中变得轻松、快乐。我想这个快乐的起点会让他们一生的学习都会收益。

但在小朋友掌握了“找寻规律,帮助学习”的方法后我也发现了问题。随着小朋友能力的提高,规律的运用某种程度上竟变成了他们偷懒的手段。

进入大班以后我就发现过不止一个小朋友在熟练的使用规律操作,而没有思考的迹象。比如进行“10的分成”,部分幼儿直接在分和号的一边从上往下顺次写“1、2、3、4、5、6、7、8、9”,再在另一边从上往下顺次写“9、8、7、6、5、4、3、2、1”,对规律的运用如此得心应手,我是由衷为他们的感到高兴,可我真分不清他们究竟是真的将规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了,还是仅仅记住了这种形式。表面看来,方法幼儿是掌握了,也能灵活运用了,但内在怎样呢?那就不得而知了。看来如何引导他们真确运用已掌握的规律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将是我下一步需要进行探索的内容。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