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富比的疆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毕加索的油画《拿烟斗的男孩》曾于2004年5月5日亮相于伦敦拍场,在10多位买家的争抢下,从5500万美元起拍,直到1.04亿美元落槌。
其间,价格停留于7900万美元,拍场鸦雀无声。拍卖师发问,“我们结束了吗?我很愿意再等等。”话音刚落,两位竞拍者再度举牌,价格一路爬升至9300万美元,全场掌声后,一位神秘买家举起号牌,将价格推至1.04亿美元。
世界油画拍卖纪录由此诞生,这个纪录的缔造者不是别人,而是苏富比国际拍卖公司(下称“苏富比”)。
人们尊敬地将其称为“拍卖业之父”,苏富比不仅成立最早,也是最早意识到将触角快速伸向世界各地的拍卖商。
开启先河
大清乾隆九年(西历1744年),山姆?贝克(Samuel Baker)创立了苏富比,和詹姆士?佳士得(James Christie)1799年创立的佳士得相比,苏富比整整提前了22年,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悠久的艺术品拍卖商之一。
是年,苏富比主要从事书籍拍卖,曾为拿破仑等人的大规模藏书提供交易机会。
在一场长达十天的拍卖会上,数百本珍贵书籍易主,成交金额达876英镑,自此,拍卖被人们视作一种行业趋势,而这个起点就是苏富比。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富比的拍卖项目已经扩充至版书、勋章和钱币等类别,但真正将苏富比推向国际舞台的,却是一个叫彼得?威尔森(Peter Wilson)的人。
1936年,彼得?威尔森加入苏富比,在做好十足准备之后,迎头赶上了印象派与现代绘画在当时急速蹿升的超人气。在威尔森眼里,艺术市场并非小众,而是会逐渐渗透至国际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触角延伸
威尔森的加入使苏富比多了一些生机。在1958年的歌尔史密特拍卖会上,7幅画作在21分钟内就纷纷易主,成交总金额78.1万英镑,在当时,这是天文数字。
其中,塞尚“穿红色背心的男孩”画作以22万英镑成为保罗?美隆 Paul Mellon的骄傲,超越以往纪录的5倍之多。
这一切得益于威尔森的坚持。他早就发现,印象派与现代绘画开始受到欧美收藏者的关注,并率领苏富比勇敢地“定位专拍”,将收藏与投资拉入了一个新时代。
倚仗于此,毕加索、雷诺瓦、塞尚、梵高、鲁本斯等绘画大师遗世的“灵魂”之作,得以绽放在国际拍坛。
此间,向国际化进军的路子,苏富比也并行不悖。
1955年,设立纽约分公司;1967年,巴黎、洛杉矶、休斯敦分公司成立;1968年,墨尔本、佛罗伦萨、多伦多分公司成立;1969年,苏黎世、慕尼黑、爱丁堡也成为苏富比拓展业务的目标……
15年间,苏富比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猛长。它以此告诉世界艺术品时代的到来。
入住香港
1969年,一直觊觎亚洲市场的苏富比,试探性地在东京举办过一次拍卖活动,感受到“日本拍卖市场是个排外性甚重的市场”,旋即转向香港。
当时,朱利安?汤普森(John Thomson现任苏富比亚洲区主席)说服伦敦总部同意在香港成立拍卖公司,他判断,“香港有可能成为继伦敦、纽约之后的另一个艺术品世界交易中心。”香港地处中国南大门,位于东京及新加坡之间,地理优势毋庸置疑。更幸运的是,艺术品及资金进出口的限制以及繁琐的税收在香港并不存在,相对轻松的经营环境使得艺术品市场顺风顺水。
四年后,苏富比伦敦总部终于同意了朱利安?汤普森的建议,成立了香港苏富比,开始近距离接近亚洲尤其是中国本土的拍卖市场。
第一场拍卖会设在了刚开办不久的文华酒店,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香港藏家们对苏富比表现出极大热情,首拍一炮打响。1976年起,香港苏富比便定期每年举办春秋两届拍卖会,并迅速成为继伦敦与纽约之后的第三个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
苏富比总部对香港公司的发展勾勒了轮廓:由于香港及东南亚买家较喜欢明清瓷器,因此香港公司力主搜罗宋代以后的瓷器及工艺品,而青铜器等早期文物则由伦敦及纽约负责推广。
转眼,香港苏富比就快迎来40岁的生日,而在亚洲,苏富比相中的不仅是中国,其办公室及代表处遍布亚洲,包括中国内地及香港、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韩国。
而对于亚洲的主战场香港,苏富比总有骄傲的资本,它相信,曾经屡次在中国创下的世界瓷器拍卖纪录还会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