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中穿梭的使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中穿梭的使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结缘东方

伊斯蒂乔亚曾任职欧盟对外行动署亚太事务总司长和罗马尼亚驻华大使,他与中华文化的结缘,可以追溯到大学时光。“我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大学学哲学,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我就特别爱看孔子的作品,也学了孟子,在他们的言论中,看到了与西方思想的许多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那么有趣而意味深远。所以,当外交部问我们大学的学生有没有人想去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语言,我就首先举手报名了。”

凭借着出色的能力,伊斯蒂乔亚获得了命运的青睐,并于1973年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半载后,被派往南开大学学习。

每一个经历都是一笔财富,尽管当时生活比较艰苦、简单,但在当时年轻的留学生心中,都留下了很浪漫的记忆。“我们和中国同学经常出去。当然,天津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不仅有中国特色的老建筑,也有当时租界的外国风格的建筑。特别是有的街道和我的家乡差不多,因此,去了天津以后我并不觉得陌生,反而觉得很亲切。”

唐山大地震后,南开的部分学子被迁往北京学习。伊斯蒂乔亚又这样机缘巧合地来到了北大,在这里度过了他大学的最后一年。

在思考如何完成自己语言学习的毕业论文时,他突然有了一个很好的想法,为何不在证明自己语言成绩的同时,做些对于增加了解有益的事情呢?他的老师推荐他翻译茅盾的《子夜》,如果翻译成罗马尼亚语,将会使罗马尼亚很好地了解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在老师的鼓励下,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伊斯蒂乔亚在经历了几个月孤灯与伴的日子后,完成了《子夜》的翻译初稿。其后,他又多次修改完善了翻译,并在1984年通过罗马尼亚的世界文学出版社将这个翻译本付梓。

伊斯蒂乔亚记得,一位汉语专业的教授在一次北外举办的文学翻译研讨会上说了令他感觉非常幸福的话:“现在罗马尼亚的学生学中文,有时候用一些已经翻译成罗语的中国文学作品,其中一本叫作《子夜》,是他们如何准确地把中文翻译成罗语的一个教科本”。

北大的学习,对于伊斯蒂乔亚还有着另一个特殊的意义。在美丽的燕园,他邂逅了如今的夫人达迪亚娜。这对同样心系国家使命的年轻人,在这里相知相惜,也在这里结为伉俪。伊斯蒂乔亚笑称“北大是我们的媒人”。

其实,燕园又何尝不是罗马尼亚与中国的媒人呢?伊斯蒂乔亚的岳丈,上个世纪50年代留学中国的前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罗明和夫人,也曾经在北京大学的莘莘学子之列。在这所著名的大学中,他们传承着罗马尼亚与中国相互了解的夙愿,传递着罗马尼亚与中国的情谊。

结缘东方,并非偶然。

在文化中穿梭

“作为外交官,你必须首先好好地深入了解自己祖国的情况,才有可能成功地连通两个国家的友谊。只有透彻地了解自己,才有和别人交流的底气,也才能准确地传递出罗马尼亚的声音。”

大学归国的伊斯蒂乔亚很快意识到,作为外交官,虽然了解他国的语言与文化举足轻重,但如果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都不能透彻地理解,连国家的现状都不能清晰地把握,那又如何代表国家的意志呢?在罗马尼亚的外交部,他开始了看似普通而又繁琐的代表团接待工作。多年的象牙塔生活,束缚了许多人的脚步,而这种实践性的对外展示,却赋予了他多层面、立体式了解国情的契机。在梦想的指引下,他在外交的漫漫征程中,上下而求索。

外交工作的特殊性还在于外交官会被不断派任到不同的地区。未知的挑战、全新的文明让人应接不暇,挑战他们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我在日本、韩国都工作过,虽然东北亚国家有很多差异,但是深入了解,也会发现很多共同特点。譬如,我们在日本的时候,对它的文字感到很亲近,因为日本的文字与中国的繁体字如此相似。又如在韩国,他们对于儒家的思想、孔孟的哲学观点也很尊重。他们的宗教很大程度上受佛家思想的浸透。然而,文明在传播过程中,在本土化的进程中,也会有一些变化,一如佛教在朝鲜半岛的传入。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判断文化的异同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对比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哪些是他们独有的特征。一定不要触及他们的禁忌,这会伤害他们的感情,而这是作为一个外交官最大的忌讳。作为外交官,你必须足够了解如今所在国的文化背景与民俗习惯,否则,就将会因为无知而犯错。”当外交官就是需要不断更新你的知识,更新你的智慧。这个职业就有这个特殊的要求。

“如今我们每个民族都如此相似,我们穿着相同的牛仔裤,坐着相同的地铁,品着相同的咖啡。虽然,这种基础生活姿态的类同,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趋势,但是,长此以往,当人们来到了北京,他们将无法体会到这里应有的中华气韵,他们将不能区分,这是在巴黎、在东京,抑或是在世界的任何一座豪华的都市。虽然这么说比较绝对,但其实问题的实质也差不多就是如此。”

我们的特质决定了我们的身份,我们的身份使我们拥有归属的心情。当源头的内心延伸至外在的表象,我们都这么模糊而平庸,我们于何地能寻得民族的根。

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化与民族性,并不仅仅是阳春白雪的笔端思索,更多是融入到生活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面,有衣着的与众不同,有美食的风味独特,有音乐的别具一格,有建筑的匠心独具。伊斯蒂乔亚对中国在近些年来,对于传统服饰的回归和拓展的努力,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如何保持自己在衣着服饰上的特别,并不是用简单、简朴作为特征,而是新的、符合时代的要求。前几年,恢复了女生穿旗袍,而旗袍的款式和图案,有了很多改良,更加丰富而得体,我很钦佩中国人融合和革新的智慧。”

“无论是精神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的,怎么在相同中展示出我们的独一无二,怎么显示我们民族自己的特征都值得我们深思。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体现我们的创造力,这是当今所有公民应该考虑的问题。”

他看到了一个民族责任的本质,一如人生的丰富是外化的经历与内心的求索相辅相成的,公民对于本民族的责任,也是于外于内兼而有之。一个人对于民族的责任,有在物质领域的出力,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文化领域中,对本民族传统的理解与丰富。让延续的血脉与时代的脉搏对接,让古老的智慧与前沿的思维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