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物产业驶入快车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核心提示:生物产业园正在全国不断涌现。新业态固然要成长,但重点区域应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距离首届深圳国际生物创新论坛暨展览会落幕仅仅几个月,尝到了甜头的深圳已着手准备下一届的盛会了。
“很多展商提前预定了下一届展位,并扩大了展位面积。”展会负责人表示,第二届展会将于今年9月25日至27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将加强在专业观众组织、团体买家邀请、“一对一”合作洽谈、扩大论坛规模等工作的力度。九成以上的参展商表示将继续支持这一展会。
2005年,深圳被纳入首批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2012年,深圳正式将生物产业定位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深圳只是众多觊觎生物产业“蛋糕”的城市之一。22个国家级的生物产业基地正在加紧抢占第一梯队的位置。
在经历了8年的规划和布局之后,生物医药产业终于驶入发展快车道。
“三足鼎立”
光谷生物城是武汉东湖高新区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以“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汉希望像北京、上海一样,打好手上这张牌。
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园董事长朱建斌介绍,全国分批建立了22个生物产业基地,武汉虽然是第三批成立的,但发展势头强劲,后来者居上,在产值规模上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目前,入驻光谷生物城的企业已达400多家,开工建设面积近400万平方米,生物产业年总收入2012年突破了400亿元,晋级全国前“三甲”。辉瑞、拜耳、霍尼韦尔、赛默飞、费森尤斯等5家世界500强药企巨头先后落户。
不仅如此,湖北的生物产业经济版图,也由武汉“一枝独秀”演化为“一区多园”新格局。在鄂州、宜昌、襄阳、十堰、天门等地,一个个区域性生物产业园相继破茧而出,多点支撑的生物产业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去年,生物产业更是成为湖北省第十个千亿支柱产业。
“生物产业基地成为湖北打造最优发展环境的样板。”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说,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技术、服务、人才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北京和上海的生物产业基地创新要素齐备,高校云集,企业众多,人才、资源优势明显。北京依托中关村,由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3个核心区构成。上海以张江高新区为核心,按“1+4”架构进行空间布局。
武汉除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外,区位优势也是显而易见。以辉瑞为例,它入驻光谷生物城,主要看重成本问题,包括人力成本、交通成本。
寻找龙头
在全国范围来看,生物产业是“十一五”期间成长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据统计,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尽管国内涌现了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与辉瑞、拜耳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药企相比,中国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也少见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
杨俊伟是野村国际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及大中华区业务主管。作为武汉市政协委员,他在今年武汉市“两会”上建议,学习国外先进做法,培育优质金融市场融资主体。围绕武汉市目前的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形成相当规模的优质资本市场主体。
目前,武汉已经形成了汽车、光电子、钢铁、房地产等十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八成,应着力培养行业龙头。
杨俊伟认为,在发展策略上,一是围绕打造行业龙头和地方蓝筹旗舰,积极推动行业内绩优公司的优化重组,通过优化重组和资源整合,打造一批具有国内较强竞争力的上市公司群体;二是对于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公司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以医药行业为例,武汉有人福医药、九州通、武汉健民等多家上市医药企业。他认为,政府应积极推动行业内绩优公司的优化重组与资源整合。同时,对于那些已上市但业绩较差、前景惨淡者,通过行业内的兼并,腾出有限的壳资源,为优质公司上市提供机会。
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优质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青睐。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实现变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目标,必须要用虚拟经济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东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郑金国表示,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同样是产业竞争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作为高投入行业,生物制药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作为政策主体的政府,应针对生物产业链条不同阶段的企业采用针对性的投资促进政策,以金融之水鼓动产业之流。
创意不足
众所周知,生物产业市场前景光明,是一个“不用推动也能发展”的行业。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都是生物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
同时,生物产业也是一个应用领域广泛的新兴产业,新型药物、作物新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生物环保技术、生物基产品都在大力开发培育和推广应用之中。
郑金国对生物产业的“高增长,高回报”并不感到吃惊。在他看来,关系到民生大事的生物医药产业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最大投资亮点。
郑金国告诉记者,相对于传统医药行业,生物医药往往选择发展高附加值配套原料药和医用材料,低污染、低能耗的特征显著。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提速和老龄化的加快,药品需求具有极强刚性。
他列举了湖北发展生物医药行业所具备的几个优势。第一是“天时”,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属于新兴产业,没有“产业巨鳄”,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第二是“地利”,由于区位优势,武汉有良好的自然科研资源条件,科研开发力量雄厚,第三是“人和”,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
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批复同意东湖高新区适用支持中关村的有关政策措施。同时,湖北省也设立了生物医药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生物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
“资源与政策都有了,关键就看如何扶持技术、留住人才。”郑金国说,生物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但又不同于生物技术平台,其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鼓励更多地开展原创性研究。对政府而言,要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特定时期更要突出重点,进行体系化的人才资源开发。
某跨国药企的一位管理层人士告诉记者,现阶段国内并不缺研发人才,甚至有过剩的迹象,缺的是研发创意。而且,技术研发实力普遍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最直接的解决方式是充分与国际接轨,吸引国外企业转移到国内,自身也从他们身上学习更好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思路。
他同时也提醒,现在全国各地一窝蜂地搞产业园,新业态固然要成长,但重点区域应该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瓶颈待破
国家对生物医药产业定位清晰明确,即在2020年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根据去年12月份出台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在2013至2015年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
“实际上,我觉得这有些好高骛远。”上述跨国药企的管理层人士告诉记者,以生物医药为例,我们现在原料药、中间体方面都做得不够,更不论仿制药、专利药等需要技术手段更高的领域。医药产业本身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需要很高的技术保障。
对于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模式,该人士认为首先要找好双方利益切合点。生物医药外企目前主要看好国内的技术研发成本低廉,而中国企业则需要通过合作学习国外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尽管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进入中国,但我国生物产业中存在的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依旧突出。
“在发展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该人士分析,目前,在众多制约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瓶颈中,最为主要的是外资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保守,以及国内本土企业五花八门甚至不合规的经营、营销模式与外企作风的冲突。
他认为,解决途径主要是自主研究一些新领域的药品。目前已有的小分子药物市场接近饱和,而新的领域如生物大分子市场国内外企业都同一起跑线,应当着重发展。而营销方面则应当更加规范化,杜绝“我大舅子的医院我来供药”的传统营销乱象,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