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刻意曲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刻意曲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刻意曲解是语言学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刻意曲解是利用说话人言语中的模糊信息、话语歧义等语言方面的因素,故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在会话中刻意曲解说话人的意图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刻意曲解的定义,主要的关于刻意曲解的理论研究,刻意曲解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刻意曲解常用的功能等等。

【关键词】刻意曲解;语用策略;语用目的

一、引言

刻意曲解是语言学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与误解不同,刻意曲解是利用说话人言语中的模糊信息、话语歧义等语言方面的因素,故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在会话中刻意曲解说话人的意图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根据何自然与申智奇(2005),刻意曲解发生于当第二说话人正确理解了第一说话人的话语意义,但第二说话人有目的地产生一种与第一说话人话语中的自然与非自然含义相歧义的话语。通过这一方式,第二说话人可以达成他自己的话语需求。所以刻意曲解就是第二说话人完成他的会话目的的一种语用策略。

刻意曲解中受话人完全具备理解说话人言语的语言能力与语言知识结果,其话语的产生是某一种协商和适应的结果,而不是受话人能力不足的标志。

刻意曲解是具有目的性的,说话人选择这一语用策略最终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或者制造幽默效果,或者缓解尴尬气氛,这一点是与说话人本身所处的语境,自己的语言基础以及性格特征是有联系的。例如:

(一对年轻夫妇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一对年轻男女在拥吻。)

妻子:你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丈夫:我根本就不认识那个女的啊!

在这一例子中,丈夫明明理解妻子的话语,是想让丈夫像他们看到的那位年轻男子一样,向自己表达爱恋,但是丈夫故意曲解了妻子的话语,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妻子的话,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刻意曲解可以被人们用来表达各种各样的语义,其中刻意假装不懂说话人的话语,也是刻意曲解的一种,常被用来刻意阻碍会话的进行,结束某种关系。例如:

弗兰克和贝蒂在一起交谈。

弗兰克:你听说杰克的事了么?

贝蒂:哪个杰克?

弗兰克:你知道多少个杰克啊,杰克史密斯啊。

贝蒂:哦,他啊。他怎么了?

弗兰克:他刚刚在汉堡王赢了大奖。

贝蒂:什么比赛?

弗兰克:就是汉堡王大赛,那种刮奖比赛。

贝蒂:什么叫刮奖?

弗兰克:就是拿个硬币把灰的地方刮出来啊,你知道的啊。

贝蒂:在汉堡王吗?他们有什么奖品啊?

弗兰克:去夏威夷旅行。

贝蒂:他要去夏威夷了?那很好啊!

弗兰克:那是大奖,他只是赢了100元。

贝蒂:哦。我以为你刚才说他赢了大奖。

弗兰克:没啊,哎,算了,没事了。

以上这段话中我们看到贝蒂一直在反问弗兰克的话,几乎对于弗兰克说的每句话都有一个问题,以至于弗兰克到最后失去了耐心,其实,这是贝蒂想要尽快结束这段对话的策略,通过挑战弗兰克的耐心,不断磨去弗兰克的讲话兴趣,最终达到了使弗兰克意识到贝蒂这一目的,从而结束了谈话。

二、刻意曲解相关理论研究

礼貌是每个言语社区都足够重视的社会行为,而且在语用领域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所有研究礼貌原则的研究中,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是最重要的一个。布朗和莱文森认为礼貌原则是基于维护面子的意识或者公共形象的需要。他们认为“面子是一种情绪化的,可能丢失,维持或者加强,而且注重互动性。”在他们的观点中,面子理论有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这里“消极”并不是指“不好的”,只是“积极”的反义词。

我们表达“积极”的礼貌时,常用的言语策略包括强调我们与受话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比如非正式的发音,共同的方言以及俚语,昵称,以及谈话时多用指称代词“我们”等。在另一方面,“消极”主要适用的情况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有一定的社会距离,当然,这个距离不是空间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心理上的,听话人倾向于不受说话人的影响,维持自己的独立的观点或者意愿。因此与“积极”情况相反,俚语以及非正式的话语是尽量避免的,代之以“请”,“麻烦你”,“很遗憾”等等表达。

另一位礼貌原则理论的奠基者―利奇,认为莱斯框架(Gricean framewor)还不足以解释人们为什么经常性地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为什么人们经常性地不遵守合作原则。基于这一点,利奇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两类修辞手段,人际修辞以及语篇修辞。礼貌原则归类于人际修辞,利奇认为,礼貌原则就是为了“拯救”合作原则而提出的。其根据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提出六大原则:机智原则,慷慨原则,许可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以及同情原则。这一具体关系中的“自己”指的往往是说话人,而“他人”不仅仅指听话人,而且包括会话中谈到的第三方。利奇的礼貌原则更加详细地解释了一部分言语现象,在当代语言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从语言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会话就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根据关联理论原则,人的认知趋向于最大化关联,对任何的交际行为都持有最佳相关性的期待。理解对方话语的过程,就是不断根据说话人的明示信息通过关联,调整自己的认知语境,以正确理解说话者交际意图的过程。

斯波伯和威尔逊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就是一种明示,通过明示使听话人明白自己的交际意图。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种推理,要结合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和语境来理解说话人刚刚呈现的新信息。因此,交际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完整的明示―推理过程。在某些会话中,说话人的“明示”部分是缺乏的,斯波伯和威尔逊因此认为这种情况就给了听话人刻意曲解说话人意图的机会。

刻意曲解现象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各语言内均存在刻意曲解现象,由此可见,不同的语言有一些共同点,而刻意曲解现象则不是由语言的特点决定的,人的主观选择起决定作用,这也是Sperber和Wilson关联理论的出发点。但是刻意曲解现象仍然受语言因素的影响,可以从英语及汉语的众多语料中发现。例如:

(乔伊和钱德勒在一个小饭馆吃饭,桌子上放着两块蛋糕,一大一小。)

钱德勒:随便吃吧。

乔伊:好(随手拿起大蛋糕)

(空气瞬间凝结)

钱德勒:实际上,如果我先拿,我会拿那块小蛋糕。

乔伊:那正好,你现在可以享用了。

这就是一个刻意曲解产生的例子,忽略其语境,我们可以把钱德勒的话只看做他自己对于自己意愿的陈述,但是加上语境作用,在完全理解钱德勒的话语意图上,乔伊明白钱德勒是在指责自己太自私,但他刻意刨去语境对于钱德勒所说的话的影响,只从字面上理解钱德勒的话,让人既好气又好笑,产生一定的幽默效果,从而避免两人可能有的冲突。

下面介绍几个刻意曲解的例子:

(一群大学生在宾欢房间里打闹,噪声很大。服务生过去敲门。)

服务生:请你们小声一点好吗?隔壁的先生都不能阅读了。

其中一个学生:那你就告诉他,他应该觉得很羞愧,我5岁的时候我就能阅读了。

这里服务生所说的“不能阅读”是从可能性方面出发的,因为噪音太大,隔壁的先生不能集中精力,所以不可能去静下心来看书,但是说话的这个大学生完全明白服务生的意思,但是他选择了从另一个方面去理解“能”,即有能力,由此产生了一种刻意曲解,缓解了尴尬气氛,制造了一种幽默效果。

(两个朋友,甲和乙在一家酒吧聊天)

甲:我的妻子一点都不认可我,你的呢?

乙:我不知道啊,我从没听她提过你。

在这一例子中,甲明显是要问乙的妻子是不是认可乙,但是他的问题中“你的呢”省略了一部分内容,可以解释为“你的妻子认可你么”,或者“你的妻子认可我么?”。甲的问题在日常情况下是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的,因为任何合理的理解都明白甲是前一种意思。但是乙在这里选择后一种理解方式,刻意曲解了甲的交际意图,产生了一种幽默效果。

(一个妻子刚刚得知丈夫出轨,非常沮丧。她坐在办公室里打字有点心不在焉,一个要好的同事走近她的办公室。)

同事:我帮你打吧!

妻子:不用了,谢谢。

同事:还是我来吧,你看你半天也没打几行,还是喝点水去吧!

(妻子站起来准备去喝水)

同事:你打算怎么办?

妻子:你打字,我喝水。

在这一例子中,妻子当然知道她同事问的是她打算怎么处理丈夫出轨这一问题,但是为了保护隐私,她刻意假装没能了解同事的意图,只是从同事问题的字面意义上进行了回答。

(一堂英语课上)

老师: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

学生:哦。

老师:那罗马是什么建起来的?

学生:一晚上。

这一例子中,老师说“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中的“一天”指的是一段很短时间,学生当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只是因为知识储备不足,不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又为了避免老师对自己的责罚,从字面意义上去曲解老师本来的意图,并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

三、刻意曲解的功能

言语中的刻意曲解现象都是伴随着一定的交际目的的,或者为了拯救面子,表达礼貌,以防尴尬,避免侮辱,以及避免对自己不利的指控等等。因此,刻意曲解多是为了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避免不愉快的交谈。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运用刻意曲解来避免损失面子,尤其是在他们遭到嘲笑,歧视,侮辱或者被问到一个自己不知道答案的问题。通过刻意曲解的策略可以遮掩自己的无知或者无能。比如:

“服务员,”一名不耐心的餐客喊道,“我是不是今晚得一直坐在这饿着?”

“当然不是了,先生,我们九点就关门了。”

这个例子中餐客不耐心的抱怨已经损害到了服务生的面子,服务生把餐客的修辞性反问当作一般的疑问,避免了餐客进一步的指责或者争吵。

我们可以用刻意曲解的策略来封闭一些信息,以免造成尴尬或者可能的冲突,例如:

男:你什么时候生日啊?

女:六月十九啊。

男:哪一年呢?

女:每一年啊。

这个例子中很明显男孩想要问女孩的年龄,但是对于女孩来说,年龄往往是一个秘密,她刻意曲解了男孩的话,回答“每一年”避免了直接告诉男孩“我不想告诉你我的年龄”的尴尬。

瑞秋因为超速被警察拦下罚款。罗斯坐在她旁边,她不停得边翻包边向罗斯抱怨,以至于完全分了心没有看路,车子突然转向)

罗斯:瑞秋!天哪!(讽刺地)我真不敢相信警察居然给你罚单,你这么好的司机!

瑞秋:谢谢!

这一例子中,瑞秋完全明白罗斯的意图是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司机,不专注开车,但是瑞秋为了避免罗斯更多的指责,刻意忽略罗斯的意图,把罗斯讽刺的话当然对自己的赞扬。

校长拦住一名迟到又想从后门进教室的学生。

校长:停下!你知道现在几点了么?!

学生:对不起校长,我没带表,所以我不知道时间。

在这一例子中,字面意思上校长确实是在问学生时间,但是结合这一具体语境,校长真正要表达的不是询问学生时间,而是责备学生上学太晚。学生当然知道校长的意思,但他可以曲解了校长的话。从字面意义上回答老师的话,以避免对自己不利的指责,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四、结论

本篇文章主要简单介绍了刻意曲解现象的研究理论,包括布朗和赖文森的面子理论,格莱斯的礼貌原则理论以及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关联理论;本文的语料主要来自于日常会话,文学著作以及之前涉及到的语言学研究著作;最后简单介绍了刻意曲解功能实现的多个方面,包括维护面子,避免尴尬,避免侮辱以及对自己不利的指控等等。本文主要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文章进行了研究,并且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全方面地涉及刻意曲解的每一个方面,对于未来的研究,建议从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对这一语用现象再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Brown, G. Speakers, Listener and Communic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Brown, P. & S. C.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Leech, G. Principles of Politeness [M]. London & New York : Longman. 1983.

[4]Levinson, S. Pragmatics [M].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3.

[5]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6/1995/2001.

[6]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7]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3):163-170

[10]申智奇.刻意曲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