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光线的艺术 光线的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纪录片拍摄中,尤其是一些摄制组拍摄,都不会为了画面的效果,根据需要增加一些照明用光。但是光线的使用,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尤其在纪录片中更要有其合理性的考虑。同时如何能够让画面的光比控制在宽容度范围内,都将会在下面提到。
光源的合理性
我发现很多照明忽略了光的来源和方向,可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光线的漂亮和画面的美丽,而忽略了光源的合理性,从而失去了影像的真实性,这在科学纪录片的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般来说除了阴天和夜景,任何的时间和空间都可能有一个主要光源的存在,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太注意罢了。我曾经观摩一部影片,可以作为一个不合理的用光案例。早晨10点钟的一堂语文教学课,应该说太阳光是从教室侧面的一个方向(东方)照射到室内,在我的印象当中早晨的阳光应该是角度低低的,颜色是暖暖的。可能摄影师感觉室内的光反差大,而且教室光线还不够亮的原因,所以又在教室的两边和窗户的另一侧分别又加了五盏灯,其结果是在黑板上有无数个老师的影子在晃动,老师的下巴和鼻子的下方形成了交叉的黑影。
这时学生可能迷惑了,平常习惯的太阳光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有点恍如隔世,难道这就是拍电影吗?和平时在教室的光线怎么不一样,实际上我们看片子的人也感觉到了迷惑,因为照明师有意无意之间又给教室增加了无数个不同方向的太阳光。一盏灯就会出现一个影子,在黑板上起码有五六个灯影随着老师讲课的移动,也在黑板上和人的身体上不停地晃动,这就是我们摄影照明经常提到的“鬼影”。在这里我想提醒的是拍片的灯光不是数量越多越好,应该是光线照明越舒服、越合理为最好。
光源的合理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被自己的眼睛所迷惑,看到的都是五彩斑斓的景象,因为人的眼睛宽容度非常大,眼睛能够在极广泛的亮度范围内活动,从10000英尺/烛光的强烈阳光到0.01英尺/烛光以下的人工光之间的各种不同情况都可适应。实际上我们不可能准确地用眼睛来判断实物的明暗亮度。
除此以外人眼观察外在事物,还有感情的色彩在里面,人们不太关心物体表面亮暗和颜色的变化,只有我们的摄影师和照明师才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来洞察世界。这时候,在实际拍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光比就很重要了,他需要摄影师、照明师的经验判断和他们手里的一块精确的曝光表。
比如一个人坐在室内的窗户边侧逆光拍摄,毫无疑问室外照射进入到屋内的光一般都比较强、比较硬,这时人物基本上是以一个半剪影的方式出现。如果要让我们看到的室外光不至于“毛”掉,亮得一塌糊涂(亮出一挡光圈是允许的),我们拍电影时常听说上二下三,意思就是说我们有上两挡的光孔和下三挡的光孔的可调范围(宽容度),这种误差是可以允许的,一般后期可以调校过来的,当然我们不希望有这种误差或者差别很大。
我们希望追求的是正确的合理的准确曝光。一种方法就是让人物避开窗户或者摄影师取景时尽量少带窗户,如果实在不能离开窗户的话,照明师可以在人物的受光面加一块大的蝴蝶布,减弱强光对人物的直接照摄,从而减少反差甚至消除阴影。比如在一个晴朗的冬天拍摄一个老人在靠近门口的地方晒太阳,你会发现即使在冬天,太阳光的光线也是非常的强大,从室内往外看老人就是一个黑黑的简影,室外的阳光把老人的轮廓几乎打“毛”了。我们好似束手无策,从室内补光需要用灯量很大,就是要加大背光(阴影)部分的灯光照明,往往阴影的部分要提高很多才能求得平衡,然后根据室外的亮度尽可能地收小光圈,才能把室外光的亮度给压下来。
提高阴影部分的亮度但又不能提的过多过亮,太亮又显得的比较假,比较平,有不真实的感觉,应该是整体的提亮,直到能清楚地看到外面的景物就算合适了。但是问题又出现了,提高亮度势必会造成人物的脸上有强烈的影子,比如鼻影、眼影、唇影。这些阴影部分的影子是不合理的、不舒服的,暗部怎么会有影子呢?观众会有疑虑。
一种方法我们需要在灯光前加柔光纸和柔光布,俗称蝴蝶布,用“软光”照明,把影子尽可能地柔化、弱化,弱化就是把暗部控制在我们能接受的程度,光线越暗影子越少。最后一种可能就是不能完全避免阴影子的存在,但是这种影子的方向感应该是合理的、真实的,而不是人工臆造出来的。
如何避免这些不合理的影子?我们最好有意先给一个全景,告诉观看者一个理由,告诉他们室内有光源的存在,并且让他感觉到了,只有这样的光线才是比较合情合理的环境光。比如在暗部的一侧加一个台灯,作为第二个光源,或者事先告诉观众屋子里对面存在一个窗户之类,这样既增加了暗部的亮度,减少了反差,又为我们创造第二个光源作了铺垫和交代,所以光比也是可控的。
下面是拍摄和采访人物时所能够使用到的一些主要光源的介绍,我们在摄制组的现有条件下可根据照明器材的多少和种类来决定。
摄像师和照明师在纪录片的拍摄现场要精心地观察,根据创作需要选择拍摄时间和光线条件,合理地布置灯位和光线强度,控制好画面中的光比,就一定能够让我们的纪录片画面更加生动自然,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准确地表达出导演的思想。
CCTV摄影师 李东风
李东风198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同年进入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央新影集团),国家二级摄影师,专门从事影视摄影工作。担任电影《变暖的地球》(此片获2011年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