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术中超声在颅内微小病变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术中超声在颅内微小病变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神经外科的患者进行病灶位置的确定是治疗的关键,特别是患者病灶的位置比较深,且病灶比较小,则很难进行位置的确定。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微小病变18例患者,笔者应用超声仪器对患者的病灶进行确定位置,并在其的动态情况下进行手术治疗,疗效肯定,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前均进行MRI或者CT检查,其检查结果显示,其病灶的位置比较深,病灶较小,共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病理性质:脑转移瘤13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核瘤2例,炎性肉芽肿1例,胶质瘤1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0~3.0cm,深度为3.0-4.5cm。

1.2 应用检查的仪器:进行检查的仪器为GE公司生产的logic500型检查仪器,此仪器的探头大小为1.0x4.5cm,其发射频率为7MHz。此仪器的优点为体积小、移动方便、体积小等。

1.3 进行检查的方法:术前所有患者都依据患者的CT或者MRI影像进行位置的确定,在开颅之后浇洒生理盐水,并用探头对患者的蛛网膜等处进行扫描,再对垂直方向进行扫描检查。检查药物对患者的病灶深度、位置、形状、大小等情况进行记录工作。根据其位置进行切口的确定,如果其位置在非功能区域,应在距离肿瘤最近的部位进行切开。如果患者的肿瘤在功能的区域,应绕开功能区进行切开,术中应对病灶进行细致的检查。术后要和术前的影像进行对比,以了解进行切除的情况。

2.结果

中的所有患者都在术中给予超声定位,可清楚地显示患者的肿瘤位置,微小的病灶也可以进行确定位置,检查的准确率可以到达100%。此检查能够清楚地显示疾病的病灶位置处,还可以对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显示。所有患者均根据仪器确定了病灶的位置。手术治疗中给予其进行检查能够对其病灶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可配合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和术前的影像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患者的手术效果。所有患者中有1例患者病灶接近运动区,手术后患者出现了偏瘫加重的表现,又经过2周左右的治疗后,患者的肌力情况得到了改善。所有患者中没有死亡的患者。

3.讨论

对患者的疾病病灶进行定位检查是手术完整切除的关键,直接对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过往对患者进行定位多应用DSA、MRI、CT等资料进行分析定位,这需要术者有足够的经验来进行手术治疗。术者要依据其的触觉、患者的脑表颜色、脑沟变化等情况来对病灶进行定位,方法过于繁琐,且准确性完全依据经验来判断[1]。深处的小病灶则准确性不高,为了提高准确率,又开展了术中MRI、导航系统等技术,但此技术的费用比较高,且有一定的影响,其可定位精确程度,术中MRI因为费用昂贵,目前仅在少数几家医院开展。

与现有各种检查手段相比,术中超声能更直观地判断肿瘤的位置和范围,更准确的鉴别病变组织和水肿区,根据手术中的B超检查可以对手术的入路进行调整。对病灶的位置进行准确的确定,可让手术的时间明显减少,手术效果明显。

术中超声探头分为低频探头与高频探头两种。低频探头穿透力好,分辨率低,术中探测深度为9~16cm;高频探头穿透力低,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可达6cm[2]。他们的交叉应用很好的引导了术中的准确定位。我们在术中先用低频探头探查,确定肿瘤的位置;对于非功能区病变,选用离脑表面距离最近或病灶的中心为手术入路;对于功能区病变,在超声引导下潜行入路。再用高频探头术中实时探查,了解残余病灶大小,监测病变切除情况。病灶切除后再次扫查,判断有无残留[3,4],在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正常功能,避免脑血管损伤等致命性的并发症。本组术后仅有1例接近运动区的病人手术后出现偏瘫加重,且2周后肌力即恢复至术前水平,考虑是术后水肿而非组织损伤所致。

总之,术中超声由于价格低廉,操作方便,定位准确,能实时显像,可更广泛应用于颅脑外科临床,特别是对体积较小,位置深在的病变更显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朴颖哲,李文良,刘群.术中超声在颅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2(10):1494-1495.

[2] 王怡,王涌,杨永明.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2):227-228.

[3] 刘舫,戴宏伟,张均珠,等.超声检查在开颅术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12(12):761-762.

[4] 王佳,段云友,刘禧,等.超声显像在脑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