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择业现状分析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择业现状分析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强化竞争意识,主动投入到自主择业的行列。然而,还是有不少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产生种种问题。如何主动适应毕业生规模迅速增长的新形势,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实现毕业生平稳、顺利就业,成为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我们于2007年对全国部分高校进行了大学生择业工作现状调查,并加以分析研究,以期能对大学生和就业指导人员有所帮助。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样本情况。本次调查方法为抽样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对象为37所大专院校大学四年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700份,收回有效问卷3261份,有效率为88.14%。有效问卷中:高职高专1670名,占51%;本科生1544名,占47%;研究生37名,占1%;其他占1%。参与调查的学生,来自城市的1038人,占30%;来自县镇的996人,占28%;来自农村的1365人,占39%。

2.学生对相关政策和就业前景的态度。在我们的调查中,学生对就业政策了解的占26%,不了解的占25%,不清楚的占46%,其它占3%。对就业政策满意度的调查中:满意的占30%,不满意的占48%,无所谓的占19%,其它占3%。对就业前景所持态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所持的态度不是很积极:有33%的学生持乐观的态度,持一般态度的占40%,持不乐观态度的占19%,不清楚的占5%,其它占3%。就业流程和相关就业制度的了解度:了解的占31%,不了解的占52%,不太清楚的占13%,其它占4%。

调查的结果反映出毕业生在就业对当前的就业政策有所了解,能利用政策,以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但对就业政策满意度不高,表明由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市场没有完全成熟,导致在就业政策的宣传、贯彻实施上会遇到很多问题。经过连续几年的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而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给毕业生就业增加了较大的压力。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处于起始阶段,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没有真正形成法制化的就业市场,加大了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成本,因此就业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地区、工作单位性质及薪金。毕业生在就业地点的首要选择上相对集中。第一位的是沿海开放城市,占45%,第二是京、津、沪、渝直辖市,占21%,第三是内地的省会城市,占18%。这样的结果客观上说是与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但是相对来说,愿意去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仅占到6%。毕业生希望去的单位依次是企业57%,国家机关29%,学校18%,科研单位12%。而在企业中,三资企业是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单位,占28%,国有企业位居第二,占22%,私营企业占12%,城乡集体企业占5%,乡镇企业占2%。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首选城乡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毕业生仅占7%,但从毕业生总数来看,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

期望得到的月薪:1000元以下占3%;1000-2000元占26%;2000-3000元占35%;3000-4000元占18%,4000元以上占16%。总体看来,1000―3000元的占61%,与现实状况基本吻合,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对薪酬有较为清醒的理解,就业取向越来越趋于现实。一方面说明由于近几年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已经有了务实的心态,通过把自己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衡量而降低了和现实不协调的期望工资,持有“先生存,后发展”的意识,他们也慢慢改变了自己的“高身价”定位,摆正了“精英心态”,开始面对现实。但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危机”:他们在初次就业后流动的可能性和比例都较大,有可能对今后聘用单位的聘用意向和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

4.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认为专门人才供大于求,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占34.6%;毕业生的就业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占27.8%;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聘用上过于挑剔占21%;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占1.7%;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不够占4.8%;就业市场不规范,“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52.4%。

就学生的就业观念而言,就业期望值偏高,觉得基层条件差,而基层单位觉得大学生怕吃苦,也不愿接收,这就导致许多在大城市找不到正式工作的毕业生宁愿打工,也不愿到基层工作。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方向与社会需要发生了“错位”,现实情况是大学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人,而求才若渴的地区和单位却要不到人。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教育、人事、劳动部门基本上各自为政,相互沟通的较少,使就业信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5.大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中的主要问题。高校现阶段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是十分重视的,但是否是学生希望的?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对就业指导是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加强:有38.1%认为与学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27.7%回答对就业市场的走向和变化的分析和研究不充分,20.1%提出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充分,25.9%认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不够,最后还有4.3%的学生认为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从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看,学生更期望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全面化和专家化。

6.大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对于影响就业的因素,毕业生认为非常重要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个人的实际能力(76%),社会关系(33%),所学专业(32%);毕业生认为最不重要的:家庭背景(20%),学校或教师评价(7%)和其他(12%)。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已经能够注重更新观念,认识到全面发展是实现其充分就业的关键。优胜劣汰是职场生存的法则和市场竞争的规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只有通过努力的学习和实践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的优势,确保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7.大学生对用人单位在招聘活动中的看法。用人单位在招聘活动中学生认为存在问题最少的三个是:违约行为(不普遍占57%),聘用活动影响教学秩序(不普遍占54%),收取不当费用(如风险抵押金)(不普遍占47%)。对于用人单位在聘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认为存在问题较多的三个是:性别、生源地区等区别对待(很普遍占34%),偏重学历和成绩,轻能力(很普遍占32%),与学校和个人沟通不充分(很普遍占27%)。

这表明“性别、生源地区等区别对待”在经济发展迅速、各方面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显示出差异,这说明了由于传统和社会的因素,女性依然是择业中的“弱势群体”,单位不能把女生和男生放在同等的平台。建立合理、有效的现代人力资源制度,任人惟亲现象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而逐步减少。用人单位也可以和学校直接联合,建立长期人才供需市场,实现校企双赢。

二、对择业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大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的关键一课。如何使高校毕业生顺利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顺利择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心理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结合此次调查,提出一些思考与对策。

1.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深化。学校的人才培养,从教学环节来说,应该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培育浓厚的学习风气等手段来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这是高校学生为市场接受的前提。要加重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的教学力度,例如,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备技能,要保证在校大学生都能通过等级考试;另外,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因此可以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缩短大学生职业适应的时间。可以鼓励学生以选修、辅修、学位考试、专业技能考试等方式获得本专业以外的技能,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管理上,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来锻炼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表达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完善。现代就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向毕业生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和政策,为毕业生提供有关就业法规和政策的咨询;帮助毕业生了解职业,掌握求职技巧;帮助毕业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角色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以适应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变等。现代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要求就业指导必须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惟其如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

3.大学生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在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大学生要尽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主动适应社会竞争,积极调整在择业中的不良心态。学会做人是从事一切职业的前提,也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起码要求,大学生应从社会要求、自身生存、发展、就业需要的角度自觉陶冶自己的情操、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要学会做事,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充分发展个性特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真开展社会调查,深入了解社会需求,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还要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以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把握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大学生就业市场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对参与市场的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保证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处于起始阶段,政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需要不断明确,市场中收费的项目及标准、协议书的签订、违约的制裁、纠纷的仲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保障等相应规定也在不断完善中,全社会都在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会为学生求职择业提供法律保障。

河海大学社科基金项目。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