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知识供应链视角下的图书馆知识共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介绍图书馆知识供应链的定义,从知识供应链的视角分析图书馆馆内及图书馆联盟内外知识共享手段,阐述基于知识供应链图书馆与用户以及与其他外部环境的知识共享手段,提出基于知识供应链的图书馆知识共享措施,指出要进一步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开展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知识供应链 图书馆 知识共享
[分类号]G251
知识管理理论在图书馆领域的引入,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而知识供应链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创新、知识扩散、知识服务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适应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新发展。
1 图书馆知识供应链
知识供应链概念是JayLee博士在“下一代制造项目”中提出的,许多学者对知识供应链的定义、特征等做了深入研究。图书馆的知识供应链是指以知识活动为中心,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流的活动进行知识创新,将知识的供应者、转化者、使用者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知识的连贯流动、高速运转、不断增值的功能连接模式。图书馆知识供应链系统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资源供应商、图书馆、用户以及其他外部环境都会成为知识的输入源和输出源。在知识供应链中,知识的共享和传递会产生递增的效果。因此,图书馆应充分重视促进知识共享,使馆内外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相互转化,从而产生知识螺旋效应。
图1中“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指对图书馆内部的隐性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将其用明确的编码语言表达出、升华为显性知识,供图书馆员进行分享,使图书馆员个体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图书馆拥有的知识。“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指馆员之间的隐性知识的分享与转移,转化发生在图书馆员个体之间,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来实现。“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指将图书馆员个体或图书馆部门零星的显性知识,通过筛选与整理归纳,形成图书馆知识体系,是图书馆知识体系创建和更新的过程。“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指馆员将图书馆内部的显性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与其他馆员进行共享,使图书馆内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馆员拥有的隐性知识。
2 基于知识供应链的图书馆知识共享手段
2.1基于知识供应链的馆内知识共享手段
应有效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积聚的大量知识资源,使馆员得以充分共享,不断促使馆员实现“个人隐性知识一个人显性知识一组织显性知识一组织隐性知识”的知识共享循环过程,以提高在图书馆内知识的流动与创新。
2.1.1建立知识库,促进馆员的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变通过建立知识库可促进馆员的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变,促进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创新。这方面开展比较好的实例有,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的跨学科多媒体知识库和美国路特葛斯大学新布伦斯维克校区图书馆的通用知识库。
图书馆应建立组织内部的信息库,将数据资源、馆员经验、技能性知识、业务流程规划、组织文化等录入到信息库中,并以标准化的格式对这些知识进行提炼、筛选、分类、加工。知识库可搜集馆员的个人资料,如学科背景、科研课题、研究报告等。馆员可在科研成果后补充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以及学习过程、学习心得。还可把自身的工作体会、解决方案、实践经验记载进知识库,加快图书馆内隐性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的进程。
要建立图书馆内部的知识地图,指导馆员快速及时地从知识库中获取所需的各种信息。可对知识库中的各类信息进行知识分类、抽取主题词,作为检索点。馆员可按照检索需求,通过知识地图在知识库搜索所需的知识。要鼓励有经验的馆员主动将其工作经验、工作思路与其他馆员进行沟通,并输入到知识库中,还可把馆员对知识库贡献程度纳入个人年度绩效考评系统中,以此引导并带动更多的馆员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在图书馆内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2.1.2利用Intranet,促进馆内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可利用Intranet建立数据库,动态采集用户最常咨询的问题,将所有问题和答案按主题分类索引。馆员可利用数据库中的资源迅速回答用户的相关问题,这样可有效避免重复劳动,使每个馆员都能分享到最好的实践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为用户提供更深入、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可利用Intranet使馆员及时获取实践经验、新闻公告、学术动态、馆内事迹、规章制度等,以便他们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应鼓励馆员进行知识创新,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Intranet与他人共享。对于通过Intranet积极提出解决方案的馆员,应采取精神与物质并举的奖励措施,激励馆员彼此分享实践经验,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缩短图书馆知识供应链中知识的转化过程。
可利用Intranet开展小组交流,建立馆员论坛、馆员在线、馆员天地等。可建立部门内部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群,鼓励馆员将学习心得、工作体会发表出来,及时探讨新技术和新理念,促进馆员间以及部门问的知识共享。可记录下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和成绩,这些记录既可反映馆员的工作表现,也可用来追踪馆员所提出各种改进意见的实施过程。
2.1.3利用社群和博客,促进馆内隐性知识的交流馆员可利用博客进行个人的知识管理:①可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科研和工作学习笔记;②可将自己记录的知识进行分类,有效管理个人的知识资源;③可对他人博客中的心得、经验、知识发表看法,也能通过留言板查看他人对自己的评论,可进行工作或科研交流,这样就为馆员之间的知识共享提供一个有效的交互平台,加速了个人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还可以建立博客群,所有馆员的博客组建在一起,每个人发表的新观点、新文章都能在博客群首页显示出来,以便馆员们随时关注最新动态,方便馆员交流和共享。
2.2基于知识供应链的馆际知识共享手段
图书馆联盟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馆际的知识共享即指图书馆联盟的知识转移和共享的过程,包括联盟内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各成员馆相互的经验交流等。此外,还包括联盟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管理思想、理念等的相互吸收和借鉴。例如由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牵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组织的CVRS(CA-LIS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项目,它联合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图书馆,以合作的形式实现知识库、学习中心的共建共享。
显性知识共享内容包括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馆藏资源、电子资源等。联盟内各馆可将其显性知识资源进行组织序化,建立显性知识资源库,方便联盟成员馆使用。还可通过联盟内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以及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分布式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等
进行馆际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内容包括办馆思想、方法、规律、经验、管理技能、组织文化、服务特色、隐性专业知识、关键技术以及相关信息技能等。
通过联盟内图书馆的广泛合作和资源的协同互补,有利于各馆科研以及技术方面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可提升各成员馆的文化层次与科研水平,提升服务水平及办馆水平,从而提升图书馆联盟的整体竞争力。联盟成员不仅包括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还应包括科技信息中心、信息技术类公司和数据库提供商等一系列的信息资源生产、加工、存储和传播的机构。这些机构的加入可使图书馆联盟的共建共享得到更多的支持与保障。
2.2.1基于知识供应链的联盟内知识共享手段
通过联盟内显性知识的合理共享,可避免单个图书馆采购资源的重复浪费,还可优化图书馆联盟显性知识资源的质量。图书馆联盟内的各个图书馆可借助其特色资源,合作开发数据库,通过共享使各馆的优势资源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提高数据库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特色性。
除了共享图书馆联盟内各馆的显性知识,还要最大程度共享联盟内各馆业务知识、学术知识等隐性知识,提高联盟内各馆馆员的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程度,增强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除了图书馆联盟内馆员间的隐性知识共享,还要集合联盟内各馆的专家优势,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进一步深化。例如,上海图书馆组建了国内首家集资源和专家优势于一体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借鉴这种模式,联盟图书馆可联合建立网上知识导航系统,聘请联盟内各馆不同学科的专家为读者答疑解惑,提供高质量的学科参考咨询服务,进一步促进联盟内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2.2.2基于知识供应链的联盟外知识共享手段
图书馆联盟内的各图书馆将各自的核心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开发,与联盟外图书馆进行知识共享,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促进图书馆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创新。这样不仅能更新联盟内各个图书馆的知识,使知识产生协同放大效应,更好地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还有利于图书馆研发工作的开展,加速知识的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图书馆联盟外的知识共享主要包括来自用户、政府、企业、咨询机构、信息机构等的行业信息、服务需求、知识产品的使用反馈等。图书馆联盟还可与外界共享联盟内所独有的经验知识,比如图书馆联盟成员问的知识共享方式、共享经验等。
2.3基于知识供应链与用户的知识共享手段
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知识共享主要是馆员将自己拥有的使用图书馆的经验技能分享给用户,用户也可将自己使用图书馆的心得体会及意见反馈给图书馆及其他用户,让其他用户能够共享经验用户的心得,同时图书馆接收反馈,以便随时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与用户的知识共享除了传统意义上图书馆向用户提供知识产品,还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2.3.1建立门户网站,促进图书馆与用户的显性知识共享充分利用维基、博客技术,建立门户网站。可通过图书馆主页,定期动态报道专业化信息资源的最新进展、专业领域的学术动态,组织开发专业化的资源评价,为用户提供较成熟的维基百科、知名学者的博客、著名交流论坛的网址链接,还可为用户设立单独的博客空间。可在主页针对网上资源提供学科知识资源导航,对不同专业进行特色化知识组织,提供专业化网络检索工具,使图书馆成为新型的学科信息服务中心。
2.3.2建立交流社群,促进图书馆与用户的隐性知识交流
图书馆可加入豆瓣网、MySpace等交流社群、可根据不同的知识主题划分板块,用户在这些社群中可自由对馆藏资源发表看法,对读者服务提出意见或开展学术讨论等。图书馆要定期地整理讨论主题和用户意见,从中提炼已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并为内容相关的知识板块建立链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源,通过这些,可充分实现图书馆与用户互动,促进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高效沟通,实现两者之间的知识共享,使图书馆能及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有建设性的意见,进一步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层次。
2.4基于知识供应链的与其他外部环境的知识共享手段
2.4.1建立互动平台,完善图书馆的知识供应链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已经扩展到政府、企业等领域。图书馆应对自身资源进行知识重组和加工,建立图书馆和政府、企业的互动平台,针对政府、企业的不同需求,向其提供所需资源,完善图书馆的知识供应链,发挥图书馆竞争情报的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其应有的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
2.4.2建立虚拟图书馆,推动知识在供应链中的高效流动
图书馆可以数字化资源和网络化传递为依托,充分发挥本馆资源优势,根据政府和企业的特定需求,建立政府、企业的虚拟图书馆。政府、企业用户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访问图书馆资源,打破物理馆藏的界限,推动知识在供应链中的高效流动,加快知识创新的速度。图书馆可利用在知识收集、知识整序、知识加工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共享,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扩展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2.4.3建立人才信息库,实现图书馆新的知识服务方式
政府、企业可能就某个具体问题需要寻求某行业、某领域专家的知识帮助,图书馆可建立人才信息库,帮助政府、企业找到真正需要的行业专家。图书馆要充分挖掘、整理用户资料,根据用户的不同特点(如学历、工作经历、经验特长等)进行人才分类,并与知识地图建立链接。但图书馆要首先尊重用户的意愿,征得用户许可方可将其资料提供给政府、企业。图书馆可利用丰富的用户信息,为政府、企业和人才搭建桥梁,使知识需求方和知识所有方产生关联,这样可实现图书馆新的知识服务方式,还可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3 基于知识供应链的图书馆知识共享措施
3.1进一步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
要以知识共享、创新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服务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改变以职能分工设岗的运作体系,真正做到以业务流程设岗,跨越部门的职能限制进行业务重组和部门合并,增设符合知识链中知识共享的新部门。如可把采编部门合并改为编目部,加强参考咨询部和借阅部门的联合,组建数字化部和特色资源采集部等。美国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总馆的团队型组织正是这一结构的典范,它不是按职能分工来进行部门划分,而是依据以符合知识供应链系统的业务流程把整体组织架构分为“图书馆核心业务团队与中心”(包括技术服务团队、专业馆藏团队、大学生服务团队、社会科学团队、自然科学工程团队、财务管理支持团队、图书馆信息系统团队、数字图书馆项目团队、资源存取团队)和“图书馆管理组与交叉功能团队”(包括多元文化委员会、图书馆全体员工大会、职员管理工会、信息资源委员会、战略与长期计划和预算顾问组、空间计划团队)。这种网状的扁平组织结构可
以增强部门的合作创新能力,有利于知识的流动,可保障知识供应链的知识共享最大化。
3.2实施业务流程再造
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业务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一套符合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有效业务流程管理体系,来加强图书馆的知识供应链活动。图书馆必须从有利于知识传递与共享的角度出发,对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打破传统职能部门的分工界限,建立柔性、灵活的知识型组织体系;充分考虑知识传递和利用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减少管理层次以提高工作效率;重视隐性知识的获取与转化,建立隐性知识转化平台;以知识服务为中心,开展定题服务、查新服务、竞争情报服务、决策支持服务等深层次知识服务。
3.3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
要想推动图书馆知识供应链的良性发展,必须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之间的共享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但知识供应链合作的产物是知识及知识产品,对于知识和知识产品,尤其是知识,很难单纯用定量方法评价。因此,对知识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不仅要注重定量的方法,还要充分利用定性的方法。
知识供应链的绩效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考虑:①微观角度的内部共享效应评价,如对知识供应链上各组织内部成员对供应链上知识共享的评价;②宏观角度的外部共享效应评价,如对知识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整体效果作出评价,从用户满意角度来对知识供应链中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合作关系做出评价。
微观绩效度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可共享的知识资源、与资源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资源采购和生产知识产品的成本、组织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能力、人员能力等)、内部管理能力(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能力)、通过共享进入更高的供应链相邻环节等。通过这些指标可考察图书馆及其他供应链成员是否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己任,是否树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围绕用户需求不断创新,改善服务模式、效果和政策。
微观绩效度量的评价指标包括知识产品的多样化、共享合作的规模、核心技术的共享程度、资源的使用效率等。通过这些指标可考察图书馆与资源供应商、不同图书馆之间的效率和程度,考查图书馆知识供应链中通过知识共享所产生的知识增值和知识创新。
4 结语
图书馆的知识供应链不仅包括微观层面的图书馆内部知识链,即以知识活动为中心,通过知识的存储、扩散、共享、创新,将各业务部门的知识活动连接起来;同时还包括宏观层面的图书馆和政府、企业、资源供应商等的知识共享关系。在这个知识供应链中,图书馆应该发挥桥梁作用,进行充分的知识共享,以实现知识在整个链条中循环往复地畅通流动,完成知识的创新和增值。
[作者简介]刘天英,女,1965年生,副研究员,7篇,参编教材3部。刘伟,女,1979年生,馆员,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