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解析“说”字,明辨文体

1.“说勤奋”的“说”,与“说话”的“说”意思一样吗?这个“说”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谈、议、论……)从题目看,文章不像《徐悲鸿励志学画》是写人的,也不像《九寨沟》是写景的,它是什么类的文章呢?(说明文)

2.我们第一次学这类文章,通过初读你发现什么特点了?(归纳并相机板书:理例)

【设计意图】解析“说”字,起点“低”,有利于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抓住“说”字,起点“准”,稍加解析就能扣住文题发现文体特点,为进一步依据说文教学打开思维通道。

二、梳理脉络,明白道理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说了什么道理?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样的意思连续说出来,我们却不感觉重复啰唆,你是怎么看的?(作者反复强调“勤奋”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成功者证明了“勤奋”是非常重要的……)

3.我今年勤奋,明年不努力会不会成功?看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不行的。(再次指导读第三句,突出“一生勤奋”)

4.三个句子,一个观点、同样的意思。作者把它们放在不同的位置并采取了不一样的表达,于是就发挥了各自独特的作用,这就是表达的魅力。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就是引领学生去获知作者的观点、要说的道理,并从言语表达的角度理解道理、感受表达的效果。

三、领悟表达,学会说理

1.为了说清道理,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们相似之处在于——(通过勤奋才成功的)他们是怎样勤奋才获得成功的?默读第2~ 3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解读“滚瓜烂熟”。(1)“滚瓜烂熟”这个词你怎么理解?(2)司马光“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读书”,“躲”是为了——读书不思考等于零,思考不读书也等于零,勤读善思才能真正地“滚瓜烂熟”。

品读“警枕”。(1)司马光的枕头与咱们的枕头不一样在哪里?司马光枕这样的圆木枕头是为了什么?(2)从一般人为了“睡”和司马光为了“醒”的对比中,你想说什么?(3)司马光用独特的枕头延长了读书写作的时间,所以他亲切地称之为“警枕”。这个普普通通的圆木枕头,成为勤奋的象征。

小结:司马光小时候躲起来勤奋读书,长大以后用枕头警醒自己勤奋读书写作,为了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竟用了19年时间。司马光一生勤奋,终于有所作为。(板书:一生勤奋有所作为)

【设计意图】“勤奋“本是抽象概念,只有在具体文本语境中去感觉、捕捉,词语丰富的内涵和暗藏的情感才会像火种一样投入学生的心中,使学生获得一种立体的感受。

2.体会童第周的“三重境界”。

(1)(出示: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仔细读这段话,你发现童第周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板书:追赶超)

(2)童第周用勤奋实现了自己人生“追、赶、超”三重境界,文中具体是描述哪个字的?(追)

(3)他在成绩很差的情况下是怎样“追”的?(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从这两句话你能读出什么?(勤奋刻苦、起早贪黑、夜以继日、不分昼夜……)

(4)他的勤奋与司马光在哪方面有相似之处?(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5)在落后的情况下“追”,仅仅靠勤奋刻苦是不够的,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所以说童第周的“追”不仅是勤奋刻苦地“追”,还是——(讲究方法地“追”,智慧地“追”,科学地“追”……)“追”,需要勇气的支撑,“追”,需要勤奋刻苦地行动,“追”,更需要科学的方法。

(6)在童第周之前,欧洲生物学界无人能把青蛙卵完整剥离的。此时,童第周已经超越了欧洲生物学界的专家,站在这项技术的制高点了。消息传到国内,如果你就是他当年的同学好友,你会怎么赞赏他?

【设计意图】文本在概述童第周“勤奋“历程时层次结构清晰,先从整体上把握概括出“追、赶、超“三重勤奋境界,然后再围绕这三个方面组织读、品、想、赞等言语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概括、分析、类推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记叙文中写事贵在详细具体。再看看第2自然段是怎样写司马光的?第3自然段写童第周的部分有没有语言、心理、神态之类的描写?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概括写。说明文中写事是为说理服务的,所以贵在简要概述。(板书:简要概述)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记叙文中事例描写的经验,与文本的事例进行对比,旨在领悟说明文中事例描写简明扼要的特点。

4.两位都是通过勤奋获得成功的人,只举一个例子去掉一个,行不行呢?(据生回答相机出示: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比较这两句话,你能看出什么?(司马光是古代人,童第周是现代人)这又能说明什么?(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都要靠勤奋)

【设计意图】作者观点与事例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但是事例与事例之间互补统一是需要老师“教”的。这种“教“绝不能是机械的“灌输”,而应通过学生比对,教师点拨,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发现,达到一种教师开渠引水、学生自流而来的境界。

5.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道理。你能不能选择一个道理,像作者这样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一说、写一写呢?

(作者单位:新沂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