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猪瘟(HC)发生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猪瘟(HC)发生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S858.28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08)08-0020-03

猪瘟(hc)是由猪瘟病毒(HCV)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热性传染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的一类传染病,在建国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采取免疫注射和综合防制措施,多年来未见到大的疫情报道。但笔者在临床诊断和在规模猪场进行技术指导时,却发现猪瘟呈上升的趋势。

1 猪瘟发生和流行的新特点

猪瘟具有高度接触传染、发病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很多国家制定和执行猪瘟的防制和根除计划。尽管如此。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猪瘟的发生和流行。近年来,一些已宣布消灭猪瘟的欧洲国家(荷兰、英国、比利时、德国等)又相继复发。我国一些地区的猪瘟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

1.1 散发流行

大多数养猪场对猪瘟的认识很高,都进行了免疫接种。这些接种猪瘟疫苗的猪场发生猪瘟时呈散发性流行。发病规模小、强度轻、无季节性。发病程度取决于猪的免疫状态和饲养管理水平。极少数认识不足的小型规模猪场从建场以来就没有进行免疫接种,最终导致猪瘟的暴发。笔者2005年5月应邀到一小型猪场进行临床诊断,该场建场5年来从未进行过猪瘟的免疫接种,发病的24头体重20kg左右的仔猪。剖检病变为典型的猪瘟病理变化。

1.2 发病年龄小

猪瘟发病大多见于3月龄以下,75%以上的发病猪在90日龄以下,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多见,而育肥猪很少发病。

1.3 发病温和、病程延长

临床非典型性已是我国猪瘟的常见病型。有许多资料显示猪瘟在临床症状与病理解剖上不够典型或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但病程明显延长。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猪瘟病例比较少见。

1.4 持续感染(或称潜伏感染、隐性感染)

病愈的感染猪成为持续感染最危险的传染源,这类猪往往外表健康,但长期排毒。持续感染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感染的主要方式,感染母猪由于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通常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却不断地向外排毒。或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也有部分感染母猪由于应激而发生繁殖障碍(流产、死胎和弱仔等)。妊娠期间的胎儿通过胎盘感染了来自母体的猪瘟病毒,出生后大多数死于先天性震颤,俗称“抖抖病”。有的因先天感染产生了免疫耐受而不表现症状,但对日后的疫苗接种不产生免疫应答,环境变化时可诱发猪瘟。不发病的感染仔猪也向外排毒而成为传染源。

1.5 混合感染

大多数学者认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和圆环病毒(PCV)会引起免疫抑制,使猪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猪瘟免疫力。2004-2006年,每年春秋季免疫接种20d后,笔者在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进行免疫效果监测结果表明。猪群免疫合格率只有64.2%,有的甚至只有23%。而母猪、育肥猪和仔猪的免疫合格率分别只有67%、38%和24%。说明免疫力低下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原因造成猪瘟与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瘟与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链球菌、弓形体等多病原混合感染,使临床症状复杂化,治疗难度大。许多资料表明:2006年夏季以来各地发生流行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在其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

2 猪瘟发生的原因

2.1饲养管理方面

2.1.1 引种不规范 一些猪场在建场初期急于达到规划的群体数量,到处购买种猪,不管种猪场有没有种猪生产经营许可证,生产与防疫是否规范,结果这些猪场从引进种猪之日起就没有安稳过。当阳市一中型猪场,2002年引进种母猪70多头,由于发生猪瘟损失20多万元;2004年一小规模猪场建场时从省内5个种猪场购进26头后备母猪,当年因病亏损2万多元。一些猪源靠市场或附近的农户供应的商品猪场,仔猪经过断奶、运输、分群、换料和环境变化等应激而发生猪瘟,有的甚至引起全部猪群发病。

2.1.2 营养不足饲料缺乏蛋白质、维生素(A、B族、D、E、K)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使猪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自身免疫力差,一旦有猪瘟病毒感染就会发病。特别是在免疫接种时,疫苗病毒在细胞内复制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合成免疫球蛋白,由于营养的限制,影响免疫球蛋白合成。造成免疫失败或称免疫力低下。

2.1.3 药物和饲料添加剂 抗菌素中的痢特灵、卡那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免疫前后使用这些药物会降低免疫应答,影响免疫效果。

2.2 疫苗方面

2.2.1 疫苗质量差 我国的猪瘟疫苗是全世界质量最好的。然而近年来一少部分生物药厂没有通过GMP也仍在生产,由于利益的原因所生产的疫苗有失真现象,兽医人员和猪场技术人员因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设备,临用前未对疫苗效价作仔细检查,不管失真与否都视为合格疫苗使用,结果造成免疫抗体水平低下。这样的猪场往往发生猪瘟后仍然认为注射了猪瘟疫苗就不会发生猪瘟而致误诊。

2.2.2 疫苗保存不当 猪瘟冻干苗的保存温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关系。在-15度时保存期为1年,-8℃时保存期为半年,于8-25℃阴暗干燥处有效期为10d。保存时要求恒温,即使在运输过程中也是如此。疫苗供应环节多是经省一地一县一乡,然后分发到防疫员或猪场,而运输大多是用的普通卡车和拖拉机,疫苗量少时有的用保温箱包装。春秋两季防疫疫苗量多时就根本没有任何保温设备,运输途中阳光直射、温度变化无常。使疫苗分发到防疫员或猪场时就即将失效。有的防疫人员在取苗和防疫过程中不使用保温箱,有的猪场将疫苗放在冰箱保鲜柜中或置于常温下,这样的疫苗效价低,虽经免疫但免疫力不强,不足以抵抗强毒侵袭。造成免疫猪发病。2006年9月秋防、10月份补针时,一名防疫员当天补针112头,注苗后3~7d发生猪瘟,无一幸免,而9月份注射的无发病现象。2007年3月春季防疫中,一防疫员用稀释后的一瓶疫苗3h内注射49头猪,3d内无一幸免地发生了猪瘟。这两例均可排除技术原因,前一例可能与保存温度过高疫苗复活有关,后一例可能是疫苗瓶盖松动疫苗复活所致。

2.2.3 联苗免疫效果不确切 表现在一些猪场为了省时省事而使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或“二联苗”(猪瘟、猪肺疫或猪瘟、猪丹毒),由于猪丹毒菌苗中含有吐温一80,干扰了猪瘟疫苗免疫。使猪瘟免疫效果不确切。应用联苗的猪场其猪瘟发病率高于单价苗免疫的猪场。

2.3 技术操作方面

2.3.1 器械消毒不严表现在器械煮沸时间不够、不能做到一猪一针头一棉球,耳号(牌)钳忽视消毒,带毒的针头和注射器污染疫苗等。

2.3.2 消毒药品使用不当 表现在注射部位用碘酊消毒后未经脱碘即注射,碘与疫苗接触而失去免疫作用。

2.3.3 不按规定稀释疫苗 有些猪场的技术员为了省事,没 有按说明书上“用生理盐水每头剂1mL稀释”的规定,常常把注苗数确定在4头份或6头份。稀释时则只用1mL生理盐水,即每1mL稀释的疫苗中含有4头份或6头份作为1头猪的注射量;有的使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稀释;有的甚至使用自开水冷却后稀释。猪瘟疫苗是猪瘟病毒经过一定程度的灭活而保持一定活力,经接种后激活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从而达到免疫目的。稀释液的渗透压、稀释浓度对疫苗稀释后的稳定性和在体内的作用都有影响。2003年有家万头猪场的技术员用生理盐水稀释猪瘟疫苗,使每1mL含有6头份猪瘟苗,每头断奶仔猪注射1mL,先后3批次注苗后发生猪瘟,发病率为56.9%,后来在笔者的指导下,改为1:1稀释按4头份注苗,至今没有发生猪瘟。有的为了抓紧时间,注射器煮沸后未经充分冷却就稀释疫苗,使疫苗失去作用。注苗后根本不可能达到免疫目的。

2.3.4 使用将要失效的疫苗过去使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说明书上规定“疫苗稀释后须当天用完”,而现在使用的都是“猪瘟细胞培养活疫苗”,它稀释后的降解速度加快。有效时间缩短,这类疫苗要求稀释后在15度以下6h用完,在16-27度时3h用完,在28℃以上时2h用完。由于习惯的原因,大多数防疫人员不甚了解或者不按规定做。有的猪场为了节约疫苗,把第1天稀释后未用完的疫苗留作第2天再用,有的把一支疫苗分成几份作几次使用。这样做必将导致免疫失败。

2.3.5 注射剂量不足或随意加大剂量 由于世界各国对疫苗的判定标准不一致,国产猪瘟苗每头份中病毒含量只有进口苗的1/4,因此现行的免疫剂量都提高到2头份、4头份甚至更高。2006年流行“猪无名高热”时,笔者在网站上见到有提出将猪瘟疫苗注射40头份量的。疫苗病毒具有一定的毒力,随意加大剂量就相对增强了病毒的毒力,当毒力达到强毒毒力时就有发生猪瘟的风险。另外如果剂量不足,则进入机体的抗原量不足以使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而获得免疫。当前许多地方都规定每头猪注射2头份,而注射过程中“打飞针”、“打跑针”,或针头过粗过短,疫苗返流,都可能导致进入机体的疫苗量不足。

2.3.6 漏打疫苗 大部分猪场都是自行防疫,小规模猪场和散养户都由乡村进行两季防疫注射,种猪和育肥猪漏打猪瘟苗在所难免。规模猪场种公母猪漏打主要因种猪性情粗暴不易接近和饲养员更换而不了了之。近年来许多地方推行猪瘟和口蹄疫疫苗同时注射,由于注苗后副反应大,许多猪场、养猪农户和防疫员都不愿意给妊娠母猪注射疫苗。怕注苗后引起流产。有些母猪每逢春秋季节都处在妊娠期,因此有的母猪根本没有注射过猪瘟疫苗。

2.4 免疫程序不合理

有效接种猪瘟苗的母猪所产仔猪,因有母源抗体的存在使仔猪吃母乳而获得被动免疫,这是哺乳仔猪不发生猪瘟的原因。有资料说明:仔猪出生15日龄,抗体滴度在1:64以上,这期间保护率在100%;20日龄时下降到1:32,保护率为75%;此时为免疫临界线;30日龄时下降到1:16,仔猪对猪瘟的防御能力已丧失。有的猪场采取18日龄断奶,20日龄注苗。以后不再接种猪瘟苗,这种现象较普遍。由于仔猪体内存在部分母源抗体,干扰了疫苗免疫力,造成免疫时间短,抵抗不住病毒的侵袭。应在60日龄注射疫苗终免。近来比较一致的认为。蓝耳病病毒的潜伏感染和疫苗接种,都会对猪瘟疫苗造成干扰,很多猪场都注射了这两种疫苗但没有按正确的免疫程序进行。由于蓝耳病疫苗干扰造成猪瘟疫苗免疫力低下。

2.5 其他方面

2.5.1个体因素饲养管理不良,饲料营养缺乏。或猪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等,都会影响免疫抗体的形成。

2.5.2 免疫空白期 注苗后达到能抵抗强毒攻击的最短时间为3d。这段时间称为空白期。采取春秋两季防疫的,是形成免疫空白期而发生猪瘟的又一原因。

2.5.3 牛腹泻病毒干扰 国外有资料表明:牛腹泻病毒(BVDV)与同属内的猪瘟病毒(HCV)在血清型上有交叉反应,能互相诱导一定程度的同源抗体。由于牛腹泻病毒的存在,给猪瘟的防治与根除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3 防制对策

3.1 综合防治是控制猪瘟发生和流行的最重要的措施

养猪场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减少购买仔猪带来的风险。从外地购进种猪和仔猪时,必须经过预防注射、严格隔离15d以上,确认无病后方可人群。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料营养,减少应激,以增强猪的体质,提高抗病力。做好定期消毒,消毒时必须清除猪舍内的粪便与垫草。以消除有机物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带猪消毒时也要尽量做到这一点。

3.2 技术措施

3.2.1 严格执行猪瘟免疫接种的技术操作规程 首先是加强疫苗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坚决淘汰不符合标准的生产企业,从疫苗源头把关,保证疫苗安全性;其次是完善疫苗冷链运输、贮存的设施设备,确保疫苗的可靠性;其三是加强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责任心教育。保证预防接种严密的科学性。

3.2.2 改进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科学性,许多猪场借鉴外地或外场的免疫程序。不考虑本地和本场疾病流行情况,都一成不变地执行。免疫程序的制定要根据本场和本地疫病流行的特点制定,并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建议:无猪瘟发生的猪场,种猪每半年定期免疫接种2次,每次接种4头份,仔猪可在60日龄接种2头份可维持到出栏。母猪妊娠后期不宜使用猪瘟兔化弱毒苗。有人认为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胎儿有致病作用。有散发性猪瘟发生的猪场,母猪在配种前进行免疫,公猪春秋两季各接种一次,剂量均为4头份。仔猪因有母源抗体存在。首免在20日龄,抗体在1:32以上时,接种剂量为4头份,60日龄接种2头份终免。曾经发生过猪瘟的猪场,新生仔猪可实行超前免疫。即仔猪出生后立即注射1头份疫苗,间隔2h后让仔猪吃初乳,60日龄注射3-4头份终免。正在发生猪瘟的猪场,实施紧急预防接种,剂量为4头份。建议猪场不使用二、三联苗。

若猪群需接种蓝耳病疫苗时,应先接种猪瘟疫苗,间隔15d以上注射蓝耳病疫苗,以免蓝耳病疫苗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

3.3.3 重视猪场猪瘟抗体监测工作对猪群定期进行免疫监测,适时掌握猪群免疫动态,指导免疫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适时淘汰隐性感染种猪,对于净化和控制猪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