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茅盾先生最后一方印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7年年初,我在赴京向茅盾的儿子韦韬先生征集茅盾档案时,向韦老问起了茅盾印章的相关事情。据我了解,伴随茅盾一生自用的印章约有三四十方,这些印章如能同时随茅盾档案完整地征集进馆,将为后人研究茅盾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韦老说:“父亲的印章前几年我已分别捐赠给了两个纪念馆和有关单位,现在自己只留着父亲最喜欢用、直到辞世前也不离身旁的那一方了,这也是父亲留给我最值得纪念的东西了。”鉴于这个情况,我也不好意思再向韦老提起征集印章之事。
当时我们计划11月8日在桐乡举行“茅盾、丰子恺档案捐赠仪式暨《茅盾、丰子恺珍贵档案展》”,桐乡市档案局(馆)也将与浙江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茅盾珍贵手迹・游苏日记》一书。为使新出版的手迹书籍盖上茅盾印章而愈显其珍贵,我又冒昧与远在北京的韦韬先生电话联系,请先生来家乡参加捐赠仪式时顺便带着那方印章借用一下,不料韦韬先生很幽默地说:“既然你向我提起那方印章,那我就先对你说了吧,本来我是想来桐乡时给你们一个惊喜的,这方印章我要捐给家乡档案馆了。我想,父亲的档案全部回家乡了,这方印章也应该回家。”听罢韦老的话我惊喜万分,赶快连声道谢:“韦老您太好了。”韦韬先生说:“是你们认真的工作感动了我。”多好的一位老先生!
就这样,11月8日韦韬先生在参加捐赠仪式时,将这方珍贵的印章捐给了桐乡市档案馆,我们随即用它盖在了新出版的《茅盾珍贵手迹・游苏日记》的扉页上,以给读者带去永远的纪念。
茅盾的这方印章用鸡血石镌刻而成。鸡血石主产于浙江昌化玉岩山,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石种,主要用于刻制印章。鸡血石最早发现于明代初期,盛名于清代,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十分赏识昌化鸡血石,将其作为宝玺之章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天目山禅源寺主持曾献上一方昌化石,后制成“乾隆之宝”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1972年中日建交时,总理曾将昌化鸡血石印章一对作为国礼馈赠给田中角荣首相。由此,昌化鸡血石在日本名声大振,并很快波及港、台和东南亚诸地。茅盾的这方鸡血石印章质地温和滋润,面面见血,鲜红的鸡血以条带状渗入于印章诸面,堪称石中精品。印章呈正方形,高61毫米,边宽16毫米,篆书“茅盾”两字,字体古朴典雅,秀气飘逸。边款“朴堂作于沪上,一九六二年十二月”。
署名“朴堂”的作者,应为当年任职于上海博物馆的篆刻家吴朴堂。吴朴堂(1922―1966)原名朴,字厚庵,浙江绍兴人。吴朴堂虽籍绍兴,少年即居杭州。他幼承家学,更得名师王福庵指点,治印工力极为精深,又眼界宽阔,不以师门自囿,致力创新,独具面目,而备受印学界推崇。吴朴堂十九岁时曾为阮性山治印,1947年加入西泠印社时才二十五岁,属早期社员中最年轻几位之一。民国三十五年(1946),受王福庵的推荐,吴朴堂曾供职于南京总统府印铸局,任印铸局技正,专门负责官印之篆稿,为治过印,如“总统之印”等均出于他手。解放后,吴朴堂得到陈叔通的推荐入上海博物馆工作。他埋首于文物及学者堆中,自称“枯木逢春”,学识与技术精进不已。吴朴堂之印纯出传统,静逸隽秀,精整雅致。1963年,应陈叔通之请,吴朴堂曾刻制“毛氏藏书”印,赠与主席,深得喜爱,他的所有藏书上均盖上了这枚藏书章。由此可见吴朴堂在印学界崇高的地位。
我们今天已无法知晓当年由朴堂先生镌刻的茅盾这方印章的经历,但从刻制迄今已40余年,而茅盾辞世前还一直在用这方印章不离身边左右的故事看,茅盾先生对它钟爱之深。名材所制、名师所刻、名人所用,使这方印章愈加珍贵。
放置印章的盒子包着的锦缎,由于年代久远,已然失去了它往日熠熠的光彩,边角也有磨损,露出了锦缎后面的硬纸板,而印章上红红的鸡血深沁石质中,却依然是那么的鲜艳夺目,动人心魄。目睹印章,不难想像茅盾先生带着它所经历的人生不平凡的风风雨雨,而从那鲜红如泣血般的着色中,我们更能感悟到茅盾先生那颗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赤子之心。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档案局 3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