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4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牙齿松动、移位、倾斜、牙间隙增宽等症状,经X线显示患者牙槽骨吸收;男20例,女44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6.8±8.4)岁;患者均无全身性疾病;140颗上前牙唇向移位,无牙周袋者26例,牙周袋<3mm者101例,牙周袋在3~5mm者13例;排除全身感染、凝血机制障碍患者及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准确记录患者的牙周袋深度、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情况,掌握患者整体牙情况及个别牙情况,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患者先行对牙周基础治疗,对患牙予以清洗,牙龈行根面平整术,积极改善患者牙周炎程度,消除炎症介质。冲洗牙周袋,局部组织给药治疗,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正确刷牙,准确使用牙线等。待患者基础治疗4个月后,行正畸治疗。取研究模型,在消除病理牙颌,确保患者面部美观的基础上选择的矫治器应该结构简单,选择磨牙颊面管及细丝结扎。64例患者均实施直丝矫治器矫正,粘托槽、矫正,连续将托槽扎在一起,提高支抗作用。患牙以镍钛丝固定结扎与正常牙齿排列整齐,以不锈钢丝压低患牙,前牙使用橡皮圈内收。患者出院后需定期复查,根据牙周恢复情况,不理想者继续牙周治疗,根据实际情况对牙颌进行调整。待患者牙齿排列整齐,美观及咀嚼功能均未影响后可拆除矫治器,需采取活动压膜保持器或舌侧保持器实施牙周维护,定时复诊,持续1~2年。观察患者PD、GI。

1.3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恢复情况

64例患者经复查1~2年,61(95.3%)例患者牙齿恢复正常,无牙颌损伤,牙周恢复正常,牙槽骨停止吸收,3例患者因不注意口腔卫生及牙周维护,依然存在牙周炎症状,前牙扇形移位消失。

2.2患者治疗前后PD、GI比较

患者治疗前PD(4.4±0.7)mm,GI(2.5±1.3);治疗后PD(1.5±0.3)mm,GI(1.3±0.5);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年龄段患者后治疗后PD、GI比较

<40岁患者43例,治疗后PD(1.6±0.4)mm,GI(1.4±0.3);≥40岁患者21例,治疗后PD(3.9±0.9)mm,GI(2.3±1.1),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美观功能,对患者的咀嚼功能也会造成影响,同时前牙扇形移位会进一步加重牙周炎,而牙周炎的进一步加重则会促使前牙扇形移位严重程度明显增强。临床在治疗牙周时,主要是对牙龈进行清洁,行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手段[2,3],采取正畸治疗,积极改善患者的牙列畸形,恢复患者面部美观则显得十分重要。通常正畸治疗,由于患牙无法承受较为正常的牙颌力,对矫正器的承受力也较低,因此在实施正畸治疗,选择矫治器时,需选择科学合理的矫治器,轻柔、正确、精细操作,以免对患牙及周围组织产生伤害。患者在每次复查时,需考虑患者病情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加力,注意牙周及咬合关系,尽量选择简单、实用的矫正装置,在短时间内使患者咀嚼功能得以恢复。在此次研究中,95.3%患者牙齿恢复正常,无牙颌损伤,牙周恢复正常,牙槽骨停止吸收,3例患者因不注意口腔卫生及牙周维护,依然存在牙周炎症状,前牙扇形移位消失。患者治疗后PD、G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采取正畸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使患者牙齿恢复正常,无牙颌损伤,牙周恢复正常,牙槽骨停止吸收。在采取正畸治疗时,先行加强患者口腔卫生,及时有效清除口腔炎症,注意维护牙周,保持口腔健康正常的状态,以免因不健康的口腔卫生及牙周维护,使口腔存在牙周炎。而在临床实际正畸联合治疗时,需注意患者年龄问题,通常患者年龄越大,其牙齿松动也就越明显,而通过矫正器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对于年龄≥40岁患者来说,选择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其效果不尽人意,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治疗。

综上所述,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取得显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口腔功能,恢复患者美观,但对于年龄≥40岁患者难以取得显著效果。

作者:屈正翔 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民医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