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短跑途中跑的“屈蹬式”后蹬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短跑途中跑的“屈蹬式”后蹬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短跑后蹬要求膝关节不充分伸直的技术,当前已被我国短跑界所接受。但是,对于“屈蹬式”的技术概念以及训练的方法手段,尚存有诸多模糊认识,这在客观上影响着短跑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短跑“屈蹬式”技术的由来及现状

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单从字面上讲,顾名思义,就是后蹬腿要屈着蹬地。这与我们“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的传统技术理论相比,可谓是180°的大转弯,根据这一观点,短跑界不少人误认为,后蹬技术已不再是主要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快速前摆”技术。似乎只有加强快速前摆才能改变我们后蹬腿过直、前摆太慢、大小腿折叠不紧和着地消极的缺点。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以髋为轴的高速前摆――平动运动是短跑运动和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等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快速前摆型”技术的怀疑和对“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重新认识。

二、动作要求及特点

1.动作要求

要求摆的腿屈膝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并且带动同侧盆骨前转动幅度加大,大腿与水平面夹角为15°―20°,支撑腿在摆动腿积极前摆配合下,快速有力地伸展髋、膝、踝关节,后蹬时支撑腿与摆动腿夹角为110°左右,后蹬角度为56°―60°,支撑腿离地面时的膝关节角度为15°―15.6°。

2.动作特点

屈蹬式技术动作幅度小,后蹬结束时膝角一般在150°-155°,而后蹬型则为165°左右,后蹬速度快,支撑时间短,支撑与腾空时间更趋十合理〔屈蹬式为1:1.2后蹬型为1:1.46),利于步频的提高。屈蹬式技术的小腿前倾角32.1°和后蹬角56.6°,利于人体水平位移速度,提高了跑的向前性。屈蹬式技术在后蹬结束时,膝关节仍保持较小的角度,从而缩短后蹬结束后,后续动作的转换时间,利于提高摆腿速度。屈蹬式技术的屈蹬动作,使腿部肌肉储存了一定律性能量,不易过度地拉长腿部肌肉而致受伤。

三、“屈蹬式”技术的科学依据

“屈蹬式”短跑技术有利于大腿的快速前摆“屈蹬”时,由于屈膝送髋(骨盆后倾)且膝关节基本固定,使得股直肌和髂腰肌被动拉长收缩得到了适宜的初长度,从而在后继动作的固定收缩时,能产生最大的肌力,所以摆腿动作有力。由于足蹬离地面刹那,膝关节具有一定的曲度,故使得转动半径一开始就较小,这样,就可避免肌肉做无用功,充分利用肌肉的收缩力量,快速省力地完成前摆动作。人体所受的支撑反作用力是重力、惯性力和肌肉收缩力合成的。而在腓肠肌近固定收缩时,由于踝关节这个固定的转动轴的作用,足跟部在受到沿小腿方向拉力的同时,支点处必然受到一个与之方向相反的后推力,这个后推力的反作用力又是支撑反作用力的一部分,所以,若能使小腿与地面的夹角减小,则支撑反作用力与地面的夹角也将随之减小,然而,从动作观察中发现:在后蹬阶段,如果阻止膝关节过分后伸,即可使小腿与地面保持较小的夹角。从步幅与步频的关系来看:力量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又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所以,水平分力的增加和垂直分力的减小也就意味着水平初速的增加和垂直初速度的减小。另外,由于后蹬阶段克服了膝部的过分伸直,所以,后蹬时间相对减少,进而支撑时间也相对减少。这就实现了在步频相对稳定或稍有增加的情况下而增大步幅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1. 提高对“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全面认识,转变以“前摆”为主的指导思想,在改进技术动作的同时,要根据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具体分析。

2. 加强腿部屈、伸肌群及多关节肌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练习,并注意股后肌群与股前肌群力量的协调发展。

3. 创立与现代短跑“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相吻合的专门练习。例如后踢小腿跑与小步跑结合的“折叠式小步跑”,以及后蹬跑、后踢腿和高抬腿相结合的后蹬折叠式高抬腿跑等等。其目的是为了与现代短跑技术结构更为接近。

总之,“后蹬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技术的完整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确立快速折叠的指导思想,创建适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现代短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