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牵住牛鼻子,从容应对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牵住牛鼻子,从容应对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的12套课标卷中,散文、小说平分秋色,各有6套。2011年的高考课标卷,散文仍有5套,其地位不容忽视。本文只针对散文的阅读给同学们几点建议。

散文阅读要抓住“神”,所谓“提衣而顿,百毛皆顺”,正是这个意思。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不论作者选取了什么样的材料,用了何种技巧,最终都不过是借以表达一个独特而明确的思想、情趣、观点或意绪,这就是所谓散文的“神”。只有抓住了“神”,所有问题的解答就会顺水顺风。

抓住其“神”,有两个途径:一是着眼整体,二是从形入手。下面以2010年江西卷的散文为例予以说明。

2010年江西卷的阅读材料是熊召政的《饮一口汨罗江》,这篇散文文笔优美,意蕴丰厚。

着眼整体“抓”“读”“看”

一、抓题目,粗知内容。

照常规,题目出现汨罗江,内容必与屈原有关。“饮一口汨罗江”,意味着文章内容可能是对屈原的追思、仰慕和缅怀。透过题目这扇窗口,猜知文章内容,初步判定主题,是条便捷的路径,但也最易为人忽视。

二、读原文,总体感知。

读一遍文章就直接答题,显然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须知,高考的选文,多不是一眼可见底的浅文,因此,一般应该有三遍的反复。

初读,明确感情倾向。“朝圣”、“愤世嫉俗”两个词语,前者针对历史上的屈原,后者针对现实中的世人,这些词语大略可看出作者的情感走向。

再读,划出重点词句。比如,①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志行高洁者难免苦难的煎熬)②何水不脏?(世俗之水横流,圣徒真的难做)③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这泛滥的湖水,已然是庸俗的代名词,唯清醒的高洁者方能识透)④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将汨罗的意义升华为苦难的象征)⑤何处没有汨罗江?(苦难、庸俗随处可见)⑥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汨罗成了愤世嫉俗者的精神寄托之所)⑦归去吧,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想在书斋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遴选重点词句,须有良好的语感,才能从全文的信息中筛选出一级信息(重要信息),这个功夫,只有靠平时的大量阅读才能逐渐积淀下来。

三读,关注重点语段。重点语段如何确定?一是找寻议论抒情性质的语段,它们常常是情感的凝结点;二是关注首尾段,它们常常是透视作者思想的窗口;三是联系文后的试题,一般而言,凡设题的语段均为文中的重点。比如第18题,要求回答“渔翁”的寓意和作用,就意在引导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第18、19两段,这两段写渔翁的表现(①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②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③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正是为与忧国忧民的屈原形成对比,以凸显屈子的高尚,从而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情服务。

三、看试题,明确重点。

试题往往体现了命题者对文章重点内容的把握,读试题,有助于矫正和深化我们的认识。比如第16题,告诉你“汨罗江”有两种主要含义,这样你就不至于把它坐实,而会自然地结合文意理解其象征和寄托之意。第17题告诉你,文中作者的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此,你就会自觉关注那些表示感情变化的词语,理出其发展的脉络。第18题告诉你,如果按照惯常思维,把“渔翁”理解为打鱼的人,那就一定出偏差。第19题的信息量更大更多,五项中有三项分析正确,那就有60%的有用信息可资利用。倘若放弃试题中的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对文章的理解就可能肤浅化、单一化。

从形入手捕捉“神”

散文之形,包括选材、手法等多方面。本文所写,是作者端午节特意赶到汨罗江边饮汨罗水的感受,涉及的人物有古有今,有正有反(不理解我的朋友、不知屈原为何人的渔翁);手法有联想(禅家公案、历史人物不同的汨罗江、清代湖南诗人的诗作),有对比(渔翁与屈原、朋友与我)。看起来内容驳杂,但如果把上述诸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较容易地捕捉住该文的“神”:

作者借汨罗之行,表达对屈子愤世嫉俗性格的认同,对现实中那些只追求个人利益而缺乏忧国情怀的世俗之人的否定和无奈。作者的情感有愤怒(灾难来临,世人寻求不同的解脱),有惆怅(不关心世事的渔翁的表现),也有索然和失望(不尽如人意的现实)。

关于散文的形,通常考虑的角度有:(1)所选用的材料是古是今,性质是正是反;(2)所使用的手法是对比、衬托还是类比、讽刺。从这些方面入手,就抓住了散文的神韵,试题的答案就有了眉目,回答也就不会离谱脱靶。

散文阅读,其实并不是什么难题,只要善于梳理,从芜杂的“形”中,概括、抽取出“神”来,紧紧牵住“神”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根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其中的关键点在于:(1)整体观照文章(题目、原文),至少阅读三遍;(2)分辨几个对象(景、物、人),分清各自特点(景的特征,物的特性,人的类型);(3)画出重点词句(或饱含感情的,或富有意蕴的,或总结过渡的,或统摄领起的),仔细体味含义;(4)挑出几个技巧(联想、对比、衬托、象征等),看看有何作用(或丰富内容,或强化主旨,或凸显重点);(5)结合几道试题,定向理解文章;(6)综合以上诸点,抓住文章主旨。

(作者单位:陕西兴平市华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