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雨后彩虹》看陆在易合唱创作的风格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雨后彩虹》看陆在易合唱创作的风格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陆在易的合唱音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本文试图从对他的代表作《雨后彩虹》的音乐分析中,探究他的合唱音乐在创作思想、音乐结构、音乐表现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征,以期更好地把握和演绎他的合唱作品。

关键词:音乐;雨后彩虹;陆在易;合唱;风格

陆在易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始于他的学生时代,是非常勤勉和执着的音乐家。他的创作涉及众多体裁,管弦乐、舞剧音乐、戏剧音乐、合唱和艺术歌曲等等,各种都有优秀作品流传于世。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当然是他的合唱音乐和艺术歌曲,当今音乐舞台上常常演唱的《雨后彩虹》(于之词,混声合唱)、《祖国啊,慈祥的母亲》(张鸿西词,艺术歌曲)、《蓝天、太阳与追求》(廖代谦、任卫新 词,为女声合唱队与乐队而作),是中国新时期以来艺术音乐出类拔萃的代表。

陆在易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但是他的创作繁荣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就是在他进入上海乐团之后。很多代表作就是在八十年就的,最出色的是合唱音乐。在这一领域与他并肩者并不多见,他的合唱总是合唱团最常见的保留曲目。他的歌声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传遍大江南北,所借助不仅是他的音乐艺术之魅力,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春天回暖。踏入九十年代到世纪之交,陆在易仍然笔耕不辍,走向艺术创作的成熟和思想超越。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是其艺术上老练成熟的集中体现。陆在易在合唱艺术上的成功,在于他对合唱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对合唱创作技巧的锐意钻研和作为艺术家的敏感,更贵在他始终将合唱艺术作为一项事业而执着追求。他的合唱艺术具有很强的时代代表性,通过对他合唱艺术的研究探讨,我们能窥视中国现代合唱艺术的神韵,更好认识到合唱艺术的生命力,更好地把握合唱艺术的真正要义。

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想通过他的名作《雨后彩虹》的音乐本体和艺术表现的分析,总结他的合唱艺术的总体风格

首先,他的合唱是一种大爱的表达

《雨后彩虹》不是一首大规模的作品,但是它是一首大作品,这是指它在艺术上的作为。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表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艺术构思,实现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生活的赞美。他对合唱题材的选取方面,总是倾向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深情,对家乡的赞美这一类题材。这应该就是陆在易合唱艺术的首要的特征吧。他的合唱作品几乎都指向对祖国、人民的关切,对大自然山川湖海的由衷赞叹,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对未来的忧患和思索等等。

如:《祖国,慈祥的母亲》(张鸿西 词)、《中国,可爱的母亲》(赵丽红 词)、《满江红》(岳飞 词,改编)、《蓝天、太阳与追求》(廖代谦、任卫新 词)、《故乡的骄傲》(林澍 词)、《青春圆舞曲》(王森 词)等等。对这类题材的喜爱,说明作曲家心中对这些事物的钟情,这些事物能渗透他的感情,能展示他内心的一片赤诚。声乐音乐学家居其宏称其为“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他用歌声歌唱心中的“大我”情怀,表达对中国和人民的命运关心和忧患,是一个大艺术家的境界。

第二,民族神韵与现代技法的融合

音乐的一开始,有一段铺垫式的引子。然后带出一个色彩非常明丽的音乐主题,像划向天空的一道色彩。这是典型的苗族音乐曲调,作曲家在这里用得很简略,飘然而出,很自然,既亲切又有新颖的感觉。这种民族性的运用不是镶嵌在音乐里头的某种结构要素,而是一种直接的民族性体现,充分大气自然的苗族神韵。但是,这里的民族性没有半点土气和粗糙的感觉。而是表现出一种清新的,色彩明丽的现代性,与我们现时的审美要求是没有任何距离的。因为作曲家在创作上很娴熟地运用了现代的作曲技法,有效地改造了音乐主题的,让音乐主题更加生动地、自如地得到了发展。譬如:对于降第三级音(这是苗族音调的特性音),作曲家利用这个特性音,做调性的自然转换,从G大调到降B大调,到b小调,到B大调,再到降B大调的连续变化。还有一些模进手法的运用,都是显而不露,水到渠成的。

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材料的融合是很考验作曲家的技术水平的,这一点上陆在易有着很大的优势。他有扎实的音乐创作技术技术,对西方音乐有深入的理解,是能够游刃有余的。因此,他的合唱作品中既保存民族性,也不乏现代性。《中国,我可爱的母亲》在现代技法上有着更加大胆而成功的运用。

第三,音响构思的交响化

陆在易的合唱创作上有别于一般的四声部合唱的地方是他往往更注意合唱的交响化。具体的表现是,在音响效果上营造了浑厚的声音效果,在情感表现上显得更有张力。譬如,《雨后彩虹》的中间主体部分,四个声部的以复调性的形式在错落交映中变换,不同的声部的音色和力度都有明显的对比。多重色彩的调和,展示了一幅广阔的雨后彩虹的画面,这种直观的表达是很成功的。

当然交响化这一点在这个作品中有一定的意味,但不是充分的体现。而在陆在易的其他合唱音乐作品中就比较明显了,如《行路难》、《中国,我可爱的母亲》等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大型合唱曲,就更能体现他的交响化构思,展示更宏大,厚实的交响合唱的艺术魅力。合唱的交响化,还表现在音乐的戏剧性,层次性等要素,创作技术上对作曲家的要求比较高,对演唱也提出较高的要求,所以,陆在易的合唱作品往往为高水平合唱团所青睐,简单说就是专业性强。

第四,纯美的表达和技巧的平衡

陆在易的合唱创作涉及多种形式,有女声合唱,男声合唱,童声合唱,混声合唱,领唱与合唱等,在结构上有鸿篇巨著的《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也有短小精干的《雨后彩虹》。无论结构的大小,也无论题材体裁如何,他的音乐表现总是在追求纯美的表达。这是他合唱音乐形成风格的重要特征。

《雨后彩虹》在结构上呈现复三部曲式的轮廓,再现部分是一种缩减了的再现。为了纯美的表现,为了够了雨后彩虹的景象。作曲家在音乐材料上非常的节俭,很珍惜主题音调,既多种变化发展,又尽量保持主题在音乐中的主心骨作用。他对音乐的每一个细部都有仔细的考量和安排,特别是在前奏,间奏,尾奏等的处理上是煞费功夫的。

纯美的表达是讲究方式和技巧的。如果在选择方式上不对,那么纯美的表达就会成为夹生饭,或者是技巧阻碍纯美的表达,这时的纯美就是一种累赘。由于陆在易的技术驾轻就熟,那么表达就简单得多了。但是,也不是信手拈来,而是要有构思和设计。从陆在易的合唱作品中看,他的音乐语言既是情感表达,更是审美的。这应该是他的艺术追求,是对艺术创作由表及里的气质追求,是作曲家长时间精益求精的自觉和结果。

《雨后彩虹》被誉为“春雷第一声”,在1982年国庆节首演于上海,获得极大的成功,而后这个作品便成为中国新时期久演不衰的艺术精品,被评为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经典。

《雨后彩虹》是陆在易在合唱创作上的新起点,这个作品代表了新时期中国合唱的新面貌,在艺术上是具有较高品位的作品。随后,他的创作获得了更多的赞誉和传唱。从对大好河山和青春岁月的阳光歌唱,逐渐走向思索和思想的启示,在世纪末更是表现出对民族命运的忧患和沉思。他的《雨后彩虹》是早期的作品,显然不能全面体现他后来的音乐创作思想和风格追求。但是,我们仍然能窥视到他在合唱艺术上的基本风格特点,此文也只能做到这一点。

陆在易在中国的合唱事业上兢兢业业,至今创作的一百多部作品,虽然收获了无数的荣誉,但是这条路显得那么的萧条,他就像一个孤独的独行侠,这其中的艰难是可以想象的。在合唱歌咏活动轰轰烈烈的今天,合唱的创作依然是很不景气,我们呼唤着更多像陆在易这样的独行侠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陆在易.陆在易合唱作品选 [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

[2]居其宏.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J].人民音乐,北京2004第11期

[3]马安平.浅析陆在易合唱作品中的情感美[J].商丘: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