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妖娆,黑天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妖娆,黑天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们说,娜塔莉・波特曼活得就像一个神话。

出生于以色列耶路撒冷,身为素食主义者的她成长于美国。13岁时,她出演了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而一炮走红,18岁,出演《星球大战》。1999年进入哈佛大学修读心理学,4年后,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出演《黑天鹅》,并凭借在该片中的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她却选择走上了才女的道路:高中时的论文进入了英特尔科学天才奖准决赛(以前这个奖项的获得者一共产生了7项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两项菲尔兹数学奖,六枚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以及一长串的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

全A被哈佛和耶鲁同时录取,进入哈佛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会讲6种语言(希伯来语,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和阿拉伯语)。

今年五月,33岁的波特曼受邀回母校哈佛大学在2015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这位200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学霸影后讲述了她曾经的心路历程。

波特曼回忆道,1999年当她宣布进入哈佛时,她刚刚拍摄完《星球大战》,也因此没能出席《星球大战》的首映式。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波特曼说:我不在意这是否会毁了我的演艺生涯,比起电影明星,我宁可成为一个聪明人。那段时间,娱乐圈对此议论纷纷,而她对自己也是充满怀疑。

当时刚进哈佛的我,丝毫无法摆脱自我怀疑。我入学只是因为我是名人,别人就是这样看我的,我也是这样看我自己。在不自信的驱使下,我决定要在哈佛找到严肃而有意义的事情来做,所以大一那年秋天我决定修神经生物学和高等现代希伯来文学。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更加敢于面对内心,敢于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波特曼说道。

有的女明星迷失在自己的美貌中,永远无法发现自己能够创造出杰作的另一面。而娜塔莉・波特曼恰恰相反。29 岁那年,她就已经踏上了砸碎自己身上完美光环的道路。

很快,她迎来了《黑天鹅》中的Nina,从羞涩天真的少女变成了强硬狂野的“巫女”,她超越了自己的身体,抛弃了自己的灵魂,涅重生成一个真正艺术家。

几乎所有评论都认为,《黑天鹅》是娜塔莉・波特曼迄今最好、最成熟的作品――她的表演充满张力。

在西班牙语中,“nina”是“小女孩”的意思,这并非巧合。波特曼首次出现在观众眼前,是在《职业大贼》中的 12 岁女孩(其次才是让她一夜成名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黑天鹅》正是一则惊悚而又精准的成长预言。它的故事背景让波特曼华丽转身,从纯真少女变成了惊艳逼人的女性。从象征主义的角度,这部电影是她人生的写照。相比之下,奥斯卡提名只是一个附属品。

在电影里,Nina 是一个只知道事业的乖女孩,整个世界只有芭蕾舞和她的母亲。从超量的训练到为保持身材定时催吐,她想尽办法折磨自己,唯一的目标就是达到完美。

我享受愉悦,享受快乐。我不会像 Nina 一样去伤害自己。波特曼说,但在我想要达到的标准上,我对自己十分苛刻。但那也是我愉悦的一部分――为我即将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愉快,因为这需要花很大努力才能做到。

《黑天鹅》中 Nina 对芭蕾的痴迷,对每一个角度、转身、手臂伸展的完美的渴求,让波特曼意识到,这种技术上的完美在表演上是达不到的。她也承认,以前对自己太过苛求了,过了很久才摆脱这种自我束缚的状态。现在她知道,演戏时,你描绘的是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所以完美就是不完美。你只能在混沌中去发现美。

童星出道的她在任何阶段都显得比同龄孩子更成熟,“一直想要快点长大,言行举止都要像大人一样。”这也导致了波特曼时常逼着自己去完成与年龄不相符的事情。她曾说,最讨厌自己的地方是对自己要求太高,“总想让所有人都满意”。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波特曼开始认识到,有时候能承认自己对某些东西的无知,也是美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正如阿伦诺夫斯基所说,“达到完美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混乱和疯狂进入你的生活。娜塔莉很少有机会展现自己危险的那一面,但那真是色彩缤纷的另一面。她会对你冷嘲热讽,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性感模样,那是一种令人心痛的美。”

娜塔莉・波特曼一向以低调的行事作风著称。《黑天鹅》的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曾为她说话,“她是很注重个人隐私的明星。她从小就一直处在闪光灯下,而且又那么漂亮,的确容易成为狗仔追逐的对象。通常,一些明星说他们讨厌狗仔,但其实心底是渴望关注的。但娜塔莉对那些完全没有兴趣。她不玩这一套。”

波特曼凭借《黑天鹅》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她表示,如果她一开始就知道她完全没有准备好去表演电影中的芭蕾舞步,她当初或许就不会接那个角色。我想说的是,如果我知道了我的局限性,我绝对不会去冒险,她说道。那次的冒险帮我赢得了我个人及职业生涯最伟大的一次成就。

波特曼说到自己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爱与黑暗的故事》的经历时说:

我对横在面前的挑战一无所知,我本该被这些挑战吓到,因为我对此毫无准备。但我对自身局限的彻底无知像是种自信,而且让我坐到了导演椅上。这场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深刻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当然我不是怂恿大家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去做心脏手术。诚然,跟其它职业相比,拍电影不会带来太严重的后果,而且可以用特效来弥补错误。我要说的是,要好好利用你如今不是那么怀疑自己这件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变得更加现实,这包括对我们自己能力和缺陷的认识,而这种现实对我们没有好处。你的无经验是种财富,能让你有原创和跳出常规的点子。接受你经验上的缺乏,把它当成财富来用。

娜塔莉・波特曼作为导演拍摄的处女作长片《爱与黑暗的故事》(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故事根据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奥兹(Amos Oz)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波特曼本人也参与了编剧,并同时扮演 Oz 的母亲一角。

《爱与黑暗的故事》发表于 2002 年,一直被视为阿摩司・奥兹最优秀的作品。作者从 1940 年末的耶路撒冷讲起,用近 600 页的篇幅向读者展示了几十年间,在整个犹太民族历史变迁下一个犹太家族的故事。奥兹回忆自己的童年,以小男孩的视角描写了家族成员心理上的不安,而随着故事的深入,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种更大意义上的,涉及犹太人整个群体的孤独与漂泊感。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文字优美,触动到我的内心。当我发现自己沉浸在它的幻想中许久时,我就知道我必须把它拍成电影。波特曼说,以色列是一个你把手指放在窗台上,就能获得一个好故事的地方。我来自以色列,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但同时又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这种感觉很微妙。

在2004 年时,波特曼又回到希伯来大学读了半年的中东文化与历史。在一首名为《以色列是》的诗里,她深情地写道: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第一次吃棒冰,第一次如厕的地方,是我的一些 18 岁朋友戴着头盔睡在煤仓的地方,警卫是那里唯一供大于求的职业……”、“那是终有一天会和平,但不会宁静的地方。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内心不愿放弃的地方。”影片《爱与黑暗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是娜塔莉・波特曼对以色列文化的一次偿还和回报。

其实,严格来说,波特曼并不是第一次当导演。2008 年,她为《纽约,我爱你》贡献了其中一小段短片。她的另一部 17 分钟的短片《夏娃》(Eve,也译作《前夕》)入围了第 65 届威尼斯电影节,讲述一个女孩(Olivia Thirlby 饰)闯进祖母私生活的一个傍晚。

《夏娃》的灵感来源于波特曼身边女性朋友和长辈之间的关系。从女性视角出发,更为影片增加了一丝细腻和流畅。尽管只有十几分钟,但从对白、运镜、对音乐的使用(短片用了 Sufjan Stevens 的钢琴配乐)中,我们得以一窥波特曼作为一名导演的风格和偏好。

那个时候,波特曼觉得自己拍长片的时机还未到,“因为在那之前,需要好好积累和学习”。而从 13 岁出道以来,她已从吕克・贝松、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乔治・卢卡斯、斯坦・李等大导演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当然,还有安东尼・明格拉(《冷山》的导演),他是波特曼最喜欢的导演之一。

然而就在《夏娃》开拍前一天,安东尼・明格拉去世。在会上,波特曼特别致词,表达了对明格拉的悼念。她说,虽然心里很难过,但相信导演对电影的爱、他从拍电影中找到的力量都已被学习和传承,希望我能成为和他一样的导演。

【责编/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