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若干措施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因为其是学生的成长所需的一种最基本的发展能力。基于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和认识水平,本文从几个方面探索对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基础学力 初中数学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19-01
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
大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的数学阅读的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阅读水平,那么发现学生的对数学新知的认识水平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理性的高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对数学新知识的熟知和接受的层面,解决问题时达不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现实中,学生的表现是读不懂有关数学的题意,无法提取数学问题中的有用的信息,数学问题得不到解决,有的即使能提取数学问题中的有用信息,但是,也不能建立数学知识的重要信息之间的关系,无法用合理的数学表达方式来解释和构建。
要解决的问题得不到满意的解决。因此,提高初中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对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得到平衡发展的保证。例如:在学习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一章《不等式的解集》一节时,教学中,教师给出如下问题供学生阅读后思考:(1)什么是不等式的一个解?(2)不等式x+3
设计的这些问题基本上概括了这一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后,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一节的内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导读教学环节,意义重大:一是对学生在教学中的阅读效果的检验,二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中的阅读方法,从而独立地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最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新旧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2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初中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倡: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数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同时在揭示两者关系时,要求数学教学把数学语言摆到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我们一线教师不够关注的,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当今国际数学教育界研究领域里,都已把数学交流作为中小学生必须必须培养的一项数学能力,而进行数学交流的载体,就是数学语言。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完全不使用数学语言的人是不存在的。初中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方式有:听、说、读、写、译五个大的方面,其中听,读属于学生对所习得的数学知识的吸收,说,写,译属于学生对习得的数学知识的加工和传播。这里的说:包括讨论,争论,辩论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是国际上常提到的初中数学教学的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写”可包括:文字、写作和图形写作,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学生的作图,画图,制作都是“写”的不同表现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语言教学,即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科学系统的教学,已达到学生准确的,熟练地使用数学语言。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教学要求,本人介绍一下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数”是可以用来进行运算,并且能同客观事物相联系的一些记号。这就是说: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方式自然是联系的越紧密,就越容易被学生把握和理解。根据这点原则,本人在讲授负数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算术数的复习巩固,教师要着重申“数”是表示量的,数不仅是一种数学符号,数也可以用来计算,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照用以表示“量”的数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中。然后在教学设计中用具体实例,总结出现实生活中,存在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即是有着互为相反的两种方向的量,为了表示这种量的状态,实践中要有能分辨互为相反的方向的数,从而引导出正负数的概念,其中设定以一个方向的量用用“正数”来表示,那么,相反方向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让学生明白了正,负数的概念,在教学中就突破了有理数这一章的教学难点,因为有关有理数的定义对于学生来讲是易于接受的。
3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意暴露数学思维过程的运用策略,培养初中生的基础学力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表明:教师在设计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时,应把数学教学的设计当作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不仅要反映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果(即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结论的传授),而且,还应该关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向学生展现,得到这些数学结论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然后通过这个过程的展示,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的科学方法和方式的熏陶,使学生得到多方的能力培养,即观察,比较思维,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的训练。但是,心理学理论表明:初中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此时他们的认识的水平不高,对数学新知的理解能力也不强,对数学学习的规律也掌握得不够,他们学习中的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也较差。因此,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自觉行动,而以展现思维的过程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则起到为学生“搭桥”的作用。
初中数学知识的产生是由于解决某一问题(实际或理论的)的需要。例如:对学生进行负数的引入,用数学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教学等。数学教学中对这样的数学背景知识,应该进行充分的挖掘,并由此观察分析数学知识的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教学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这一数学教学环节至少可以对学生产生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能使学生理解有关数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教学研究的过程,数学体验创造的激情。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数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苏丹兰.论学力,基础学力的概念与要素组成[M].山东教育科研,2009.
[2]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