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陶韵悠悠话陈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其山自麓至巅,皆为陶场。土人燃火炼器, 弥夜皆明,值春夜远眺之,荧荧然一鳌山也。”这是明代同官八景之一――“炉山不夜”的陈炉镇。
陈炉镇在铜川东南方,蜿蜒上行15公里,一过宜古村便开始进山,古镇就在山里。这里从南宋(金)元时期开始制瓷,经历明、清、民国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镇上几乎家家以陶为业,陈炉也就以陶炉陈列而得名。
今天的陈炉,依然是一派古风古貌。这里的居民,大多依山而居,房屋多为窑洞,瓷砖砌垒,层层叠叠,远远望去,密如蜂房。这里的窑洞,构建奇特,这家的窑背,就是那家的场院,一台一台,纵横交错,犹如中世纪的古城堡,充满神秘感。
环顾四周,这里是一片瓷的世界,墙壁是瓷的,台阶是瓷的,就连那弯曲的山路,也是用烧窑炉渣铺成。再看那家家户户的院墙,也是用瓷片、盆儿、碗儿砌成的,当地人说,“用罐罐垒墙,经风耐雨”,“用罐罐垒墙墙不倒”。每当太阳出来,四处晶亮,刺眼耀目,仿佛牵着你走进那神话般的陶瓷神殿。
如今的陈炉,依然是陶瓷密布,在那窑洞式的作坊里,运转着濒临绝迹的石轮。镇上那星罗棋布的唐宋式马蹄窑,台阶形叠筑的中世纪作坊,演绎着“一轮旋转地浮空,范土为形物象工,炽炭烘炉如炼石,前民利用酬神功”的千古绝唱。
陈炉瓷业开创于南宋末年,到了明代已有800余户,瓷业兴旺,有“炉山不夜”的美称。800余年来,这里几乎家家以陶为业,父传子承,代代相传,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小伙子、姑娘几乎个个都是制陶的行家里手。
一把坩子土到了他们的手里,只见和上水,揉成团,摔巴摔巴,往转盘上一放,上拥下拥,这提一下,那捏一下,就成了型。长短粗圆随心所欲,中国古老的制陶技艺,在他们手中演绎和发展着。
如今陈炉烧造的瓷器,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粗瓷缸、盆、碗、坛、钵等产品外,品种更加丰富。茶具、酒具、文房用器,各类瓶、盆、灯、枕、人物、动物雕塑应有尽有。另有色釉仿宋青瓷、铁锈花、黑釉制花、白釉制花等多种类型。
最值得陈炉人骄傲的,那就是仿宋代耀州窑青瓷20世纪70年代在陈炉陶瓷厂试制成功后,使这一濒临失传的古瓷奇葩重放异彩。上世纪70年代末,陈炉瓷厂的瓷狮、龙纹杯碟初出国门,80年代陈炉瓷厂的仿宋耀瓷、民间工艺瓷走俏广交会,行销日本、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以及我国港澳地区。仿宋耀瓷参加全国工艺美展,多次获得优秀产品奖。
陈炉窑的烧造历史,历经南宋、金、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那么,陈炉窑与黄堡窑场的传承关系是怎样的?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窑系之一的耀州窑中心窑场,为什么会由黄堡向陈炉地区转移?陈炉地区古瓷窑遗址的分布范围、烧造规模和文化内涵又是什么?
2002年7月,由耀州窑博物馆、市考古研究所组成的陈炉地区古瓷窑遗址考古调查队,在陈炉古瓷窑勘探调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解开了困扰我国陶瓷自明、清到民国时期的断代之谜,证实陈炉古瓷窑场是中国历史上窑系之一的耀州黄堡窑场的继承和延续。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耀州瓷专家禚振西研究考证,陈炉这几个窑场以陈炉窑为中心,它发展到元代后期已经赶上和超过了同时期的耀州窑,陈炉窑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代替了耀州窑,而且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一个主要的烧瓷基地,在中国元代以后的北方烧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炉地区古窑遗址考古调查队,历时三个多月在陈炉、立地坡、上店三大古窑厂考古挖掘,共发现陶瓷烧造区30多处。持续了从唐朝以来,历经宋、金、元、明、清至今1380多年的耀瓷烧造史。解开了陈炉窑和黄堡窑场传承关系的千古之谜,那穿越历史时空的千年陶韵,丰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人文景观,使陈炉这个璀璨的渭北瓷城,以其独特的魅力,享誉中外,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