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下媒介对弱势群体的煽情态度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下媒介对弱势群体的煽情态度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下媒介弱势群体的报道越来越重视,弱势群体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传媒积极呼吁社会帮扶、大众关注。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新闻竞争加大,信息传播为迎合受众的心理需要,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报道,拿悲怆博取同情,极易蔓延成一种负面的社会情绪,造成社会大众的心理失衡,加剧社会矛盾。在此情况下,对新闻传媒如何客观报道、坚守社会责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弱势群体有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煽情新闻 弱势群体 杨武案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249-01

1 煽情新闻

在批判者看来,煽情主义新闻是一种“文化”(Idiot Culture)[1],或“没有灵魂的新闻”(Journalism without a Soul)[2]。公众对新闻的不满,大多与煽情新闻相关,沃伦(SamuelWarren)和布兰代斯(LouisBrandeis)倡导隐私权实际上也直接源于不堪忍受煽情新闻对私人生活的过度骚扰[3]。现代新闻伦理研究认为,媒介有赢利的权利和义务,新闻应该对媒介企业效益负起责任[4],有助益于媒介竞争这一事实即表明了煽情主义新闻合乎道德的一面,但该研究同时认为,效益伦理只是一种有限伦理,这样,煽情新闻依然需要在媒介与社会、与个体幸福之间所钩连的伦理关系中做深入的逻辑论证。

当今很多的社会新闻报道中,越来越过分夸大悲剧性,力求最大程度的刺激受众的视觉和感受,不顾被报道者的尊严和权利。新闻伦理道德的底线已经被击穿。

案例:“深圳杨武案”

10月23日,深圳宝安区联防队员杨喜利打砸男子杨武家,杨武妻子王娟阻止杨喜利反遭毒打。杨武由于害怕躲在杂物间。11月8日以来,这间小小的店铺常常挤满了络绎不绝的媒体,杨武也一次次在镜头前哭诉:“我没脸见人,作为一个男人我太窝囊了。”

这则新闻被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新闻的重点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关注这件悲剧发生的原因,而受传统男性主体强势地位的影响,掀起一股对男性问题的探讨,反而忽视了这件事情中最原始的成分。

然而,媒介一直是社会公信力的象征,拥有最广大的信誉,为什么会追求新闻的煽情化呢。

(1)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媒介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介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抢新闻,吸引眼球,媒介甚至无所不用其极。

(2)拿悲怆博取同情,迎合受众的心理需要。在一个被责任感了的社会,媒介迎合受众虚假同情泛滥的心理,夸大悲剧。

(3)日益甜俗的社会对伤痕文化的推崇,以及社会地位悬殊。

煽情化是我们每个人的原因。我们的方式,往往是不理解也不愿意原谅失败者,懦弱者和悲观的人,所以成功的人变得冷漠。杨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失败者,是一个懦弱的人,而我们是成功的人,我们潜意识想当然的同情弱者,这所谓的同情,正是他们不能承受之轻。

(4)受传统文化视角的影响。

(5)记者本身的原因导致新闻难以做到完全客观性。

(6)政治和制度压力,导致媒介有时候刻意追求新闻煽情以顺应社会主流价值观。

2 弱势群体

“社会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通常而言,是指在社会中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控制力和主宰力的群体[8],从媒介的角度来说,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如何在媒介生态中构建有利于这些弱势群体的舆论氛围,改善其生存处境,成为当前媒介构建“和谐社会”主题中的重中之重。

(1)弱势不能弱视。“弱势群体应该平等对待而不是特殊对待,我们所说的特殊对待其实已经属于媒介歧视。试问,我们会对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说同情和怜悯吗?

(2)媒介造成了社会大众的“心硬化”和弱视群体的“弱化”。弱势群体的出现并不是这个社会的不幸,拿着悲怆去博取同情才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3)在新闻学理论中,早期的“魔弹论”[5](又称“皮下注射理论”)的主要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3 思考和对策

面临当下煽情新闻越演愈烈和弱势群体日益弱化的趋势,媒介必须马上认识到这一现象,深入研究,提出对策。

(1)烙印式报道坚决杜绝。弱势群体已经被打成悲惨甚至低贱的烙印,在媒介的报道中,往往不自觉的从固定的已经形成的偏见出发,而忽略了他们本身的生活、快乐、自尊和权力。

(2)坚持尊重、正义、全面原则。杜绝新闻来源单一化。完整的掌握新闻的全过程,把握新闻背景有利用受众更好的理解弱势群体,从而改变对弱势群体的印象偏见。

(3)转换优势视角,增加积极的正面内容报道。挖掘他们生活中的乐趣和幸福,对于弱势群体和受众都有正面的影响,对于安抚社会也有积极的意义。

(4)把镜头交给弱势群体自己,让弱势自己报道,增强弱势群体的抗逆力。弱势群体自己去掌握说话的权利,不再处于被动的状态。

(5)新闻把关人要有秉承负责的新闻态度。

(6)电视设立专门栏目,报刊增加特定板块。重视弱势群体切实做到,从各个方面去关注弱势群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例如:开设板块介绍农民创业、艾滋病人、残疾人、老年人夕阳恋等等。

4 结语

新闻煽情化是一个长久的新闻现象,弱势群体的问题也由来已久,避免新闻煽情化,是媒介报道当机立断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尊严,力求倡导正确积极的社会舆论导向。弱势群体的出现并不是这个社会的不幸,拿着悲怆去博取同情才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如何解决好媒介报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一个复杂困难的问题,需要社会大众深刻思考和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Bernstein,C.The idiot culture:Reflection of post-Watergate jour nalism[J].TheNew Republic,1992(23):22-28.

[2] (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M].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1.

[3] Warren,S.D.,L.Brandeis.The right to privacy[J].Harvard Law Review,1890(5).

[4] 单波,王金礼.西方新闻伦理观念论纲[J].中国传媒报告,2009(2):92,99.

[5]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6]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M].2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

[7] 保罗·法伊尔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哲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47.

[8] 李岩.传播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