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自然通风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风压和热压是自然通风的基本原理。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地形利用、布局改善,以及天井、开口等形体设计,能够有效组织建筑室内通风。岭南民居中“天井—冷巷—厅堂”体系是自然通风设计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自然通风;建筑布局;地形; 天井; 开口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正文:自然通风是建筑中常见的降温和防潮措施,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底层架空、开阔窗户,深远挑檐以及大坡度屋面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室内外空气循环,是建筑与自然相适应的朴素经验。随着现代建筑科技的发展,机械通风逐渐取代自然通风,并增强人类调节建筑室内温湿度的能力。然而,机械通风技术能耗较大,据统计建筑取暖、空调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60%[1],如何优化建筑布局及平立面设计,运用自然通风技术,低碳经济可持续的改善建筑室内热工环境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自然通风原理

风是空气在压力作用下的水平运动,建筑室内外形成压力差是自然通风的关键。风压和热压都能形成压力差。

1.风压自然通风

自然界的风作用在建筑物上会产生压力差。当风吹到建筑物上时,在迎风面上,由于空气流通受阻,部分空气的动能转化为静压,使迎风面气压大于大气压,形成正压区。在建筑物背面或两侧,由于气流旋绕,风速加大,气压小于大气压,形成负压区。如果在建筑维护结构上设置窗口,气流就会从正压区流向负压区,形成自然通风。 2.热压自然通风

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密度降低;相反,空气遇冷后温度则降低,密度则增加。热空气上浮,冷空气下沉,就会产生空气对流,形成自然通风。当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时,室外空气密度较大而下沉,并通过建筑下部的门、窗口流入室内,同时将较轻的空气从建筑上步的窗口排出。进入室内的空气被室内温度加热后,变轻上升,被新流入的室外空气排出。因此,室内外空气自下而上形成自然通风。

二.建筑布局策略

1.地形利用

地形能够影响局部区域的温度和气流,建筑适应地形布局,能够改善自然通风环境。

地形对气流的影响。山地阻碍气流运动,形成迎风面和背风面,迎风面风度较大,气流翻过山顶后在背风面形成风向逆转,即涡旋。背风面坡度越大,涡旋现象越明显。另一方面,在日照和地形的综合作用下,山地地形较易形成热压差,产生山谷风。在建筑设计中,若希望增强自然通风,建筑适宜布置在气流经过的通道上,通常迎风面和向阳坡更易产生风压和热压。同时,高大乔木、密林或大型建构筑物能够改善区域微地形,影响气流和热压的分布。

2.建筑布局

建筑物与主导风向垂直是自然通风的最佳位置,但在建筑物背后将形成风影区,即建筑物背风处的逆向涡旋区。风影区内不易通风换气,其长度一般为建筑高度的3倍。[2]为集约利用土地,使建筑群中更多的建筑单体获得自然通风,主要思路是组织建筑物水平和垂直错位。水平错位是指建筑物南立面与主导风向呈锐角关系,研究表明,当风向投射角在0-30度之间时,建筑物风影区较大;当风向投射角在30-60度之间时,建筑物风影区大大减小。因此,建筑物与夏季主导风向呈现30-60度时,能加大通风间距,减小对下风口建筑的影响,集约利用土地。[3]垂直错位是指建筑物在主导风向上的高度变化(前低后高或高低错落),前低后高的布局形式能够争取较多的迎风面;高低错落的布局形式可以在较高的建筑前后形成正、负压区,形成横向穿堂风。在高密度建筑中,纵横交叉的街巷体系能够形成风道,加强区域内自然通风。

三.建筑设计策略

1.天井设计

天井是风压通风的通道。气流经过天井上空,在天井内形成负压,天井内空气被吸走,天井四周建筑室内空气迅速补充到天井中,形成气流循环。天井风压的强弱与天井的高宽比有关,当高宽比为1:1时,能够产生较好的风压效果。[4]如果建筑组合前低后高,在较高建筑的迎风面形成正压区,则气流在正压区的作用下,由天井进入室内。

2.开口设计

开口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穿堂风。当建筑外墙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对应时,建筑室内将形成气流,即穿堂风。营造穿堂风要考虑两个因素:风力和均匀度。

穿堂风的均匀度也与开口的大小有关。在开口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进风口小,出风口大的建筑,气流速度较快而均匀度较差。若进风口大,出风口小,则气流速度慢但均匀度较好。建筑设计中,如果想营造集中通风区域,应选择小进风口,大出风口;如果室内活动较分散,则应考虑气流的均匀性,设置大进风口,小出风口。

四.自然通风建筑实践——以岭南民居为例

岭南地区大部分属于热带,河流纵横于平原及丘陵之间,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湿、热、风、雨”的气候特点,炎热多雨,湿度较高。为适应地域环境,岭南传统民居做出多种实践,形成“天井——冷巷——厅堂”的建筑自然通风体系。[5]

1.天井

天井具有风压和热压通风双重功能。天井开口的大小决定通风效应,部分民居在天井通风道上设置雨棚或种植植物,影响了通风效应,将雨棚和植物撤除后,天井的通风效果提高2-3倍。在双天井建筑中,后天井比前天井具有更强的通风潜能。主要是因为后天井与室内厅堂的门窗形成一对进出风口,形成屋内气流循环;而前天井与入口门窗形成进出风口,距离较近,气流未能在室内充分循环。

2.冷巷

冷巷是极具岭南民居特色的空间,它串联室内功能空间,既有组织建筑内部交通的功能,又是室内主要气流通道,并具有加快风速的效果。冷巷优良的通风效应具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狭长,当气流从相对开阔的天井或厅堂进入冷巷时,受压两侧墙体挤压,气流具有较快的速度,从而加强了冷巷的通风效果。二是贯通,冷巷连接室内厅堂、房间和天井,与室内各空间形成气流循环整体。因此,冷巷的通风效果不言而喻。此外,冷巷的长纵深能够保持空间内长期处于低温状态,炎炎夏日,人们常在冷巷中纳凉避暑。

3.厅堂

高大的厅堂是岭南民居的空间特色,高度一般在4-5米,能够带来良好的通风条件。第一,高大开敞的厅堂为空气对流提供充足的扩散空间,使在风压或热压作用下的气流能自由舒展。第二,高大厅堂的门上均设有亮窗,门扇做成一大一小,平时亮窗是敞开的,门扇中较大的一扇敞开,较小的一扇关闭,厅堂成为相对通透的空间,其气流循环和自然通风效果较好。

五.结语

自然通风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对降低建筑能耗,促进资源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建筑设计中要结合环境气候,充分运用地形,改善建筑布局,以获得较充足的自然风。同时,要加强建筑内部自然通风组织,通过天井、门窗、格栅、通风隔层等建筑空间的谋划,增强建筑内部自然通风效果。岭南民居中“天井—冷巷—厅堂”的通风组织模式,对现代建筑自然通风设计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俊.谈自然通风与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10(32):166-167.

[2]陈晓扬,郑彬,候可明,等.建筑设计与自然通风[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28.

[3]陈华.基于自然通风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中外建筑,2011(3):126.

[4]李远. 简析传统民居自然通风手法对“低碳”建筑设计的启示[J].重庆建筑,2011(2):25.

[5]曾志辉. 广府传统民居通风方法及其现代建筑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