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尝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的现成的结论。它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同样也渗透于政治课的学科教学中。在政治课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注重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的密切结合。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问题 主体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的主导精神是在探索中学习,但它也不是要求学生去搞什么科研,而是通过某个研究性的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进而养成一种自主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

一、在政治课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们。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没有问题,就没有进步。可见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而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式。它虽然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但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是让教师“牵着走”,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显然,这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让课堂充满问题意识呢?

1.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大胆提问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从学生了解到,他们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是因为有心理顾虑。许多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如果是错误的或别人都懂的,同学会不会讥笑我?我提的问题如果不是今天新课的重点,老师会批评吗?因此,要使学生敢于提问、大胆地提问,首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如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教师决不批评,而应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去思考。对于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现阶段所学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要给学生讲明原因;对于涉及一些政治性敏感问题,教师既不要乱扣帽子或故意回避,又要保证正确的导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予以正确回答。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2.创设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主动提问

只有学生自己会主动提出问题,才算主体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让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展开。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学习中的问题,就是学习中的矛盾,它是由于认知冲突而引起的,我们如果能有意识地创设认识冲突情境,就会发现学习中的矛盾,也就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如设置前后矛盾的概念,在矛盾的冲突与转化中产生问题情境。如在讲“矛盾的对立统一”时,引用王安石“点石成金”的故事,南北朝诗人王籍在他的一首《入若耶溪》中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句,一时轰到诗坛,成为绝唱。到宋朝,王安石也喜欢这首诗,只是觉得不够味,于是在《钟山绝句》中,把它改为“鸟不鸣山更幽”,自以为是不错的,可被他的好友黄庭坚说成是“点金成铁”被人作为笑柄。然后,请同学们比较哪首诗词较好些,为什么?通过诗词欣赏,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之去探究深思,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以学生为主体,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陶行知先生说过,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会乱叫乱挣不肯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不断发展。

1.转变教学观念,破除“师道尊严”的特权思想,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观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控制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挑战教师和教材的权威,这样就把本应充满活力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过程,变成呆板、机械的传授、接受过程。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是没有个性特征,没有创造力,不能适应时展需要的平庸者。因此,必须破除这种过时的、不合理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这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有力手段。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和封建家长制的权威意识,真正放下架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多读、多写、多做的锻炼中,在寻错、思错、改错的宽松的训练中,释放智慧能量,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做课堂的主人。

讲求民主平等的教育作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民主的作风,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分子;要以和蔼的态度、真挚的感情、饱满的精神面对每一位学生;要以欣赏的目光,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问题要给以及时、适当的肯定、鼓励和表扬;要鼓励学生敢于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自我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赢得学生的信任和亲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激励心智,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与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感兴趣的就容易接受、乐于接受,不感兴趣的,接受就困难,不容易学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激励机制和激励性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心智和兴趣,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优化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量,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渴求。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语言生动、幽默、风趣,讲课力求深入浅出,课堂举例、案例分析也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接受水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想政治课本身理论性强,较抽象,如果教师上课照本宣科,讲来讲去还是教科书上那几句,学生听之味同嚼蜡、昏昏欲睡。不管你把课讲得如何的有科学性和有逻辑性,那也是“白拾”,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听你的课,没有参与教学活动。

三、注重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的密切结合

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进行调查、研究,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激发学生悟性和“灵感”极其有效的途径。走出校园,踏上社会,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调查,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能得到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这样,会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更深层次地思考、探索和研究热点或现象,从而逐渐总结、提炼出新的认识、经验或方法,这本身实际上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

例如,学了“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后,要求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走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于是,学生们纷纷走向社会,通过感官去认识被观察对象,通过谈话调查被记对象。这里的关键是观察和调查中始终渗透了理论指导的作用。学生们在调查报告的撰写中,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极其生动地展示了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其中“在菜市场中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由电脑价格引起的思考”、“跳舞毯的价格为何上下波动”、“为什么物以稀为贵”等调查报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商品生产者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生产出适销对路、优质名牌产品,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又如,学习“价值规律的作用”后,要求学生对长泰芦柑的生产经营状作调查,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农民致富,路在何方》。

社会实践的开展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当理论能够运用于实践时,这一理论不仅被掌握而且富有生命力。通过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小燕.研究性学习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政治教育,2002(6)

[2]王耀堂.从西方的古典案例到现代的课堂教学.政治课教学,2003(7)

[3]陈杏芬.政治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初探.政治课教学,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