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建设中的资本置换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 资本置换模式是一种优化资本配置机制,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再度重组和配置,是把一个社会所拥有的有形无形存量资本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在政府权力和市场的作用下,通过流动、组合、裂变、出租、转让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作,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获益、盈利,并将其作为再投资、再循环的滚雪球效应。目前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城市化过程中亟须推行资本置换模式。
关键词:城市建设;资本置换;市场主体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课题《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城市化资本置换模式研究》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JSK2011-4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6日
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省发展的大战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海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了相当规模的资本,为城市化与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必然使资本运动成为经济运行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资本重组来配置社会资源,在城市化过程中推行资本置换模式。
一、城市建设中资本置换模式的内涵
政府在城市建设中运用资本置换模式,是指围绕城市的发展重点,把城市中可经营的资源,如土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和依附其上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及城市特色等无形资产纳入经营范围,通过对其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与促进增量,广泛地吸收与利用各种资本进行城市建设,实现城市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个模式下,城市建设与管理以城市资源资本化为着眼点,以社会公共产品实行企业化管理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手段,通过城市资产的自我滚动、积累与增值,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资本置换模式应当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的一种全新理念,其核心机制是城市资源、要素及产权的资本化运作与市场化运作。在经济学意义上,城市资源及要素资本化运作与市场化运作,从外在形式上看,似乎仅仅是一种拥有完整产权而且独立的双方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进行交易的市场行为;但从实质内容上看,则是将资本增值特性注入非“资本化”的经济资源、要素及产权或特权“体内”,使之能够流动增值而成为活性资本或“准”资本。这个模式实质上是使城市各种经济资源、经营性资产、资本要素组合及整合的有效途径与经营机制。
二、城市建设中资本置换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资本观。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资本不仅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强大推进器。资本具有二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资本的社会属性是资本归谁所有的问题,而资本的自然属性则是资本的一般规律性。事实上,资本无论为谁所有,它都必须在精心安排、组织和运作下才能发挥作用,它贯穿于生产经营的一切经济活动领域当中。如果说资本的社会属性是为了通过资本的所有权获得资本的收益分配权的话,那么资本的自然属性则是资本本身的运动使资本得到增值,取得效益。资本不仅表现为土地、森林、矿藏、市政设施等实物形态,同时也表现为专利技术、发明创造、形象荣誉等无形资产。因此,树立正确的资本观,对于深化对“资本置换”的认识,正确探索资本运营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促进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针对当前经济发展落后,资本市场尚未发育起来的现状,因地制宜,采取资本置换的资本运营机制,对社会存量资产赋予其资本属性,通过流动、转让、兼并、优化组合等方式,创造价值,实现增值、盈利,并以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置换到最需要的产业中去,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为投资市场的畅通,吸纳外资、商家及社会闲散资金铺平了道路。
三是拓展资本置换的领域和范围。运用资本置换运营机制,可以指导我们各方面的改革,帮助解决城市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难点问题,消除资本循环渠道上的多种障碍,使经济循环系统畅通起来。要继续在企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领域发挥资本置换的重要作用,还要将其进一步拓展到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开发等诸多领域,为城市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要把资本置换的触角从城市延伸到乡镇、农村,使小城镇建设和中心村庄建设资金匮缺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以此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有效配置。
四是完善相关政策。运用资本置换这一经济手段,达到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回收国家资本再投入到经济建设当中。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使资本置换更加符合经济发展实际。在资本置换中,政府对国有资产的处置,既不能急于求成,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又要对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及无形资产的出让、租赁、拍卖进行合理定价,使国有资产真正流动起来,以达到盘活国有资产,实现从资产到资本转换的目的。
五是能最大限度地吸纳民间资本进入资本置换市场。目前,在城市经营特别是城市建设的基础领域,民间资本却迟迟未能启动,其根本原因是基础领域产业门槛过高,民间资本进入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许多基础领域和新型服务业均存在着较强的行政垄断、过多的行政干预和过滥的不合理收费。因此,进一步创新基础领域的投资体制,通过广泛吸纳民间资本,较好地解决基础领域的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建立起竞争机制、投资约束机制和风险机制,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城市建设中资本置换模式的具体形式
一是搞好土地资产营运。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分区,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促进城市资源价值的有效发挥。根据城市发展和房地产业的需求,城市规划要按年度有计划地明确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尤其是住宅和商业用地投放数量、具体地块和规划技术要求,有效调控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盲目投放的状况。强化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能力,加大对土地市场的监控力度,实行“政府规划、土地储备、计划供应、招标拍卖出让”的运作和交易模式,防止土地资产的流失。积极推行“净地出让”,提高土地价值。
二是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市场营运。对城市大桥、隧道、管廊等有明确收费对象、可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要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投资者或经营者,实现市场化运作,提高经济效益。对城市管网和某些特殊性设施的养护也应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效益,降低财政补贴。推向市场营运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其经营方式可以通过实行特许经营、租赁经营、托管经营、授权经营以及转让部分股权等途径进行。对经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企业,要加快改制步伐,规范企业运作,并根据经营的不同项目和特点,实行企业分立,打破经营垄断。同时,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推向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公共设施的综合效益。
三是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投资多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将城市公用事业所有权、经营权和养护管理进行有效剥离。要在坚持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价格收费监管制度的前提下,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和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切实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事分开。城市的供水、供气、排污、垃圾收集和处理,以及已建成市政公用设施的经营管理,除管网部分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外,其他部分要通过招标方式推向市场,吸引各种社会资金直接投资建设和经营。城市公交行业可以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通过招标拍卖,出让公交线路有限期的经营权。城市环卫作业、市政养护维修、绿化养护等通过招标实行企业化经营。对现有自来水、水处理、供气等经营城市公用事业的单位,要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通过吸收各种经济成分,改制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来水、污水处理、供气等公用事业统一收费服务,简化收费手续,方便市民,降低收费成本。
四是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城市建设资金投入机制。要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限定外,允许国外、国内各类机构和个人投资建设、经营城市基础设施。要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采取股份合作制、股权融资、境内外发行债券和BOT等形式,扩大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金。进一步盘活城市公共无形资产、实行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特许经营,其经营所得统一缴财政专户,专项用于公用设施建设。对城市户外广告标牌等经营权,要实行公开竞标拍卖出让。
四、资本置换模式中政府的作用
评价一个城市的能力,有多种标准,但主要有四大标准:城市汲取财政的能力、贯彻中央政府决定的执行能力、行政管理的调控能力、公益事业服务的保障能力。在一个城市的正常运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四种能力,并不是城市一级政府垄断经营所能实现的。尤其是市场经济深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一级政府经营的职能将逐步向管理职能转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管理虽然是政府经营的一种变相形式,但是经营的实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政府统一管理下实行多元化的经营,有利于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种社会力量的优化整合和发挥,从而实现城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如何实现城市经营主体由政府单元性向社会多元性转化呢?在思想认识上必须有创新的突破,坚持能进能退,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在行动上,必须放开城市经营准入的门槛。实行平等的公民待遇,鼓励民营资本、境外资本准入,鼓励农民、鼓励外国人进城创业。经营主体一旦实现多元化格局,城市将出现生机,出现繁荣。这时候,作为城市一级政府的经营主体地位,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得到提高;政府的职能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得到加强;经营效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加扩大。在现实中,政府抱住经营主体不放,城市经营项目政府统包承揽。结果,虽然各种政府招商活动搞得很热火,但招商成功率却很低,即使政府承揽了一些项目,生命力也不强,发展后劲不足,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城市经营的信誉度。相反,政府经营主体主动退出,他们只做一些宏观决策和微观服务工作,多数经营主体角色让位给社会力量。结果,那些地区经济空前繁荣,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五、基本结论
资本置换模式是资本运营的一种优化资本配置机制,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再度重组和配置,是把一个社会所拥有的有形无形存量资本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在政府权力和市场的作用下,通过流动、组合、裂变、出租、转让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作,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获益、盈利,并将其作为再投资、再循环的滚雪球效应。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经营城市,在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把搞好资本经营贯穿到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从资本的保值、增值和积累的角度出发,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洪玉,郑思齐.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王雅莉.城市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3]孟祥林.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学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