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平淡和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从职业岗位基础来分析,在胜任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通识基础上的基本(可持续发展)能力、初次入职的择业能力等方面,高职学生存在着诸多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从学生的专业能力、基本能力和择业能力三个方面来制定措施、加强培养,提高其就业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教育

作者简介:陈佩华(1973-),女,广东普宁人,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就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103-03

截止2010年底,高职高专学生目前已占我国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48.63%,其中普通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在校生数达966万多人,占整个普通高校学生数的43.3%左右,i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是直接进入社会就业。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初次就业能力不强、工作适应性差、就业成功率不高等弱点比较突出。为此,加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成为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2001年,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共同组建了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提出了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一套战略建议,强调指出四个全球性的政策优先领域(简称“4E”),即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青年男女机会平等(Equal Opportunity)、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创造就业机会(Employment Creation)ii。

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和内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学者Knight和Yorke针对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就业能力由理解力、专业技能及通用技能、自我效能感以及元认知能力构成。Harvey认为,具有就业能力的毕业生一般具有以下特质和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意愿、自我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团队工作和人际关系能力。国内学者朱新秤则从我国大学生个人特点、就业市场状况、用人单位需要等方面出发,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成功就业的能力,其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个人适应能力等。

概念上,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是指为满足社会对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我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具备的实现就业、保持就业、转换就业的能力。具体而言包含四层意思:第一,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不是单纯指其所具备的实现就业的能力,还应包括保持工作、转换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更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第二,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就个体而言,具备良好的核心的就业能力更有可能提高毕业生个人就业满意度、职业理想实现度、自我价值体现度。第三,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又是以知识、技能、思维、个性、观念、心理等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为基础和源泉的。第四,时代不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内容不同。

构成上,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能力:职业岗位基础上的专业能力、通识基础上的基本能力、求职基础上的择业能力。

第一,职业岗位基础上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依据某个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对技术人员或操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使其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其指导实践的能力就是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将来的职业目标。专业技能是高职进入社会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员工的关键标准。找到和保持一个好的工作,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职业专门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通识基础上的基本能力。当今时代,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者掌握深厚的专门知识,同时也要求他们从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养成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基本能力以及个性倾向,包括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在当今产业行业变化迅速、求职跳槽家常便饭的情况下,一次就业、终身享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已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很多学者也把这种在通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能力视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以及做人做事的基础。

第三,求职基础上的择业能力。择业能力包括职业规划能力、就业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求职资料准备能力、求职面试技能等;还包括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点与性格倾向、了解各种职业的工作特点与发展趋势、观察他人性格爱好、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择业能力也包涵正确认识初始就业条件,如薪水、福利、住房、交通、培训、升职机会等,辨证处理眼前与长远、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这是决定高职学生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定位,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部分高职学生并不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由于缺乏求职的实战能力和经验,而导致就业失败。因此,高职学生不仅要尽可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还必须较好地掌握和求职相关的技能技巧。

二、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可以说,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意味着在激烈的竞争中有利于找到心仪的职业,并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对用人单位来说,就业能力意味着人力资源能够充分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以加强用人单位的竞争力;对国家来说,就业能力意味着创造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劳动力,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所以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早在2006年,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的要求的普遍性来看,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65.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54.5%)、专业能力(47.7%)和外语能力(25%)iv。据麦可思的《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高职高专为59%。v这表明,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除了专业知识能力外,还非常看重基础能力和基本素质,如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职业伦理、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非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大多依靠通识教育来完成。目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专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单一、远离社会需求。目前我国高职专业设置比较滞后,课程建设既忽视学生认知情感特点,也脱离企业生产实际,教学常常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与社会需求脱节,致使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夸夸其谈、空疏无用,专业技能叶公好龙、花拳绣腿。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实用”和“实操能力不足”已经成为高职学生不适应工作岗位的主要因素。有人戏言,高校的教学是“用昨天的知识、教授今天的学生,去应付明天的挑战”。

二是实践能力欠缺。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实践知识”的能力,进而运用实践知识来指导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是应聘者是否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而当前,高校仍未摆脱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影响,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运用,重结果、轻过程,对学生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缺乏全面、严格的考核要求与标准,致使学生大都“会说不会做”,甚至是“既不会说、也不会做”,只会考试、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低下。

三是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是高职学生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源头,不断学习职业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技能也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学习能力实际上是学习新事务、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会学习的人不仅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胜任工作,而且具有未来的发展潜力。现实中,应试教育体制造就的分化成二种极端现象,一部分人在中学时代就开始厌倦学习,好歹进入高职院校更是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荒废了大好时光,不谈学业,不谈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一部分人已被僵化教育体制扼杀了兴趣爱好与个人思考,进入高职院校后仍然沿袭高中时代的学习生活,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应付各种英语、计算机和专业课的考试上,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缺乏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不可能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是职业规划不合理,求职能力不足,难以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缺乏明确合理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导致高职学生就业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2008-2009年度,在对广东五所高校1000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只有13.9%的大学生有清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79%的人只是考虑过,但没有明确规划,7.1%的人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③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想过这个问题,但并没有明确的职业目的和规划,很多人也不会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常常是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算一步,这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要解决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应该运用现代营销观念去培养人才,充分重视和满足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要,在专业能力、通识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之间找到平衡点,提高和开发他们的就业能力,有效地实现从学习者角色到就业者主体的转换。

(一)构建以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岗位基础上的专业能力。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和专业实践共同构成高职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就是其未来就业的基础。只有掌握基于职业岗位之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在就业竞争中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为此,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基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首先,以加强能力为主线、注重实践性教学为原则,制定各专业详细教学计划,明确各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规范专业实践教学的运行。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并根据详细教学计划,明确各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详细的专业教学计划,为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能力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其次,构建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出发点的课程体系,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保障实践教学的运行。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以“知识-能力-素质比例协调和结构合理”为主线,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来设计凸显“专业性”、“职业性”的课程体系,并制定详细的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构建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实践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再次,构建全程化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不断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努力创设“将专业课堂设在工作现场,将工作现场引入专业课堂”的实践教学目标,保证对高职学生在各学习阶段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计划性、全面性和连续性,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通过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基本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需要,必须加强注重“广”、“博”学习的通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非常有意义有好处的。近年来,国内用人单位淡化岗位专业限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职业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越来越常见。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不能只注重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必须注重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了让学生的就业适应面更广,使其具备职场长期发展所需的就业能力,应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辅相成,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基本能力,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标。

第一,在基础课公共课中强化就业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并非只有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根据Lee Harvey的研究,对大学生未来成功影响很大的个人素质都可以在大学课程中得到训练vi。一般的课程,不管其学科知识如何,都可以透过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成为增强就业能力的工具。如“两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与分析能力,社会调研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公文写作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些能力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胜任许多专业性不强的工作,同时也将成为终身学习的得力助手。毕竟,不对口只是意味着与过去所学专业的不对口,若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就必须通过再学习把自己从“外行”变成“内行”。

第二,拓展校内外教育空间,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高校在做好各门课程课堂教育的同时,还要挖掘“第二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等,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并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在校内,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课余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校园文化活动以等途径实现对学生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组织“第三课堂”即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基础能力及择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以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通过高质量、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提升毕业生的应聘求职基础上的择业能力,这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

首先是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也就是兼顾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根据人才培养各阶段主要任务,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各年级中,使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其次是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工作,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程,并按照教育部要求确保足够的课时;将职业生涯规划、素质能力测评、就业观念教育、就业心理引导、择业方法技巧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有机统一起来,充实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使学生对就业形势、方针政策有全方位的了解,提高择业、就业能力;选派优秀教师对毕业生进行公务员考前辅导。

最后是重视就业服务工作队伍的建设。为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校院(系)结合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增强就业指导能力,院校应该有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大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鼓励教职工考取高级职业指导师或职业指导师资格;出台有关鼓励帮助学生就业的政策,激励更多的教职员工参与到就业服务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2010年统计数据/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

[2]王文槿.全球青年就业的4个“E”战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47-49.

[3]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124-127.

[4]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EB/OL].http:///,2006-7-17.

[5]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校园招聘频道,2011,6.http:///html/c/2011lanpishu/index. Shtml.

[6]曾湘泉,牛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