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握作者运思、编者意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握作者运思、编者意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53-01

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正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主旨以及编者意图。如果撇开作者的运思及编者意图而妄言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笔者教学时只有把握作者的思路,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文章的内涵,感受文章的思想、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教路、学路和文路和谐统一。

1.把握文章价值取向,是正确解读文本的最低要求

文本解读作为备课的重要环节,它为教师对文本基本价值取向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最大可能,而教师对文本基本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是解读文本最低的要求。

1.1 正确把握作者的用意。对于一篇文章,我们在解读时最低的要求是要明白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最着重强调的究竟是什么?苏教版教材《金子》,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没有细究文本,绝大多数的教师会依据教参和自己粗浅的理解,认为《金子》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想要成功,必须通过辛勤的劳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文中的主人公彼得"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结果s一无所获。彼得如此勤劳,如此卖力,结果却一无所获。这不是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违背吗?细读文章,可以从中发现,作者对于表现彼得勤劳淘金6个月(第2、6自然段)仅127个字,而对于第4、5自然段主要写彼得发现土里长出小草,受到启发,却十分细致的写出了彼得的所见所思。可见作者着重想表达的是:勤劳只有在智慧(善于观察、思考和发现)的引领下才会发挥作用,才会创造价值,只是苦干、蛮干,未必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本文教学立足点应该在第4、5自然段,通过精读感悟、重锤敲击,使学生真正懂得"智慧"才是获得财富的前提。

1.2 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教材中知识技能的年级分布,文本作品的选择编排,阅读的导引与练习的设置等都凝聚着编者的苦心与智慧。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导读提示是: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学习中运用。《刷子李》是本单元课文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读课文,按常理,略读课文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从精读课文获得的种种经验、方法,并应用这些经验、方法去读其他类似的文章,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刷子李》的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是"一波三折"的写法。如果我们不正确了解编者意图,把"一波三折"的写法作为核心教学价值来教,那只能将《刷子李》当精读课文来教了,因为本单元的阅读,甚至在以往的课文中,根本没有接触过"一波三折"的写法。他们怎能把精读课文中获得关于"一波三折"的学习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显然这不符合教材编者的意图,编者的意图应该是把《刷子李》这篇课文中富有特色的动作(细节)描写或心理描写作为核心教学价值,才符合本单元组的单元主题"学习人物描写"――从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语言、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2.关注文章本源,是解读文本应守持的内涵底限

文章的本源读者是被动接受由作者给定的东西,作者才是一切的本源,阐释只是努力回到这个本源,而解释者是一片真空,一块透明体,不带丝毫偏见,不加半点属于自己的杂质,只需原原本本把作者的本意复制出来。要想知道文章本源就得解读文章内涵底根。

2.1 抓住文章核心目标,是文学作品解读的第一把钥匙。如《除三害》一文的教学,有的老师根据课文写屠龙相对具体、写杀虎极为简略的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并学习课文写屠龙的方法,把周处杀虎的情形写具体。学生体会到的往往只是周处的勇武过人这一面。这样对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并非一无是处,但距离解决核心目标却越行越远。如果老师把练笔的"点"放在想象周处与恶龙搏斗的惨烈情景上,通过想象和练笔,将搏斗场面具体化。之后提问:"冒着生命的危险除掉又一害的功臣周处会期待人们怎么对他呢?人们的反应真的像周处期待的那样吗?从而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周处是用身家性命来除恶龙的,因而能感受到他对鲜花和掌声的期待,也能感受到乡亲们为他的死亡而欢庆对于他的打击。然后再提问:"这种反应对周处痛改前非又有什么影响呢?""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改正错误的呢?" 最后探究周处"自新"之缘由。这样围绕"自新"进行教学,才能正真实现教学的核心目标。

2.2 把握文章基调是教师解读文本的重要依据。如《桂花雨》,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中描写的"桂花的香"为反衬作者的思乡情愁埋下了伏笔,"摇花的乐"凝聚着童年之乐,故乡之亲;"桂花雨的美"包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而我们的许多老师却片面的理解为"爱乡之情"。

3.关注语言内在构成,是解读文本的基础性工作

关注课堂教学的建构,自然需要研究字、词、句的运用艺术,关注具体的语境中语言所呈现的风貌,因此关注语言内在的构成,确立语言的本体价值是解读文本的基础性工作。

3.1 学习和运用作者艺术化的语言文字。《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老课文,入选了诸多版本的教材。之所以编者们都对它青睐有加,最大的原因是文章本身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恰如其分的描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读着这段话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爬山虎爬墙的动态画面,为什么会给我们那么传神,那么形象的质感呢?还得归功于作者的文字功夫,作者传神地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触、巴、拉、贴"几个动作词运用,形成了一种连续而轻捷的动感,让人不免想起壁虎爬墙那种轻而易举、上天入地的画面。

总之,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以"作者为什么这么写",看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的思维方式来阅读课文。研究作者字、词、句的运用艺术及表达方式,捕捉作者运思文章的语言特质,强化作者语言细节的意识,关注文章的内在表达,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对文本内在韵律节奏的敏感,对文章行文布局的敏感。回归语言本体,也是激活文本价值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