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归来的使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归来的使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明彻是一个性情随和的人,他话语不多,语速平稳缓和,在重点的地方会慢慢地打着手势以示强调。他又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从陌生到熟稔起来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关系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从采访者到朋友,交流的话题很随意且没有顺序。

本来今天就是一个周末,理工科技大厦留学生创业园中显得空荡许多,没有平日里奔波忙碌的身影,少了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北京秋天特有的大风呼呼作响,泛黄的叶子被吹落到地上,多了些许凉意。

电话中,陈明彻表达了他的歉意:“周末休息的时间还要工作,实在不好意思。要不我们找一家咖啡馆去聊?”我婉拒了他善意的邀请,执意奔往他的办公室。我觉得只有在那里才能真正感受到一家创业公司的脉搏,在那里才能找到与主人公相关的创业故事。

陈明彻印象

约见陈明彻并不容易。这位大约三分之二时间都在加拿大温哥华的“海归”奔波于两地,难得有完整的时间来接受专访。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位在幕后耕耘的光学专家还不习惯在媒体前抛头露面。

陈明彻创办的北京市加华博来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理工科技大厦。在理工留学生创业园中,是一间间被隔开的写字间,在这里或许将诞生另一个中星微、百度或是启明星辰。然而,在他们走向辉煌之前,作为创业园中的企业,他们将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孵化过程。这些被分割成格子状的公司,正在为着一个腾飞的理想化茧成蝶。

陈明彻是这群人当中的一个缩影。在我们的谈话中,他有意无意间在感谢着许多人,家人、导师、中关村和创业园的领导。他说自己很幸运,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存有一席之地。可是他却很少谈及他个人在这个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当然,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陈明彻在光电领域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并有着相当出色的成就。

20年的时光会改变一个人的很多习惯,比如语言和表达的方式。从留学加拿大到工作和创业,陈明彻已经在那里待了20年。我们愉快的交谈会停下来,他会花一些时间来组织将要表达的内容,或者用便笺纸记下重点,以便稍后回答提问。然而,即便再过20年,有一些东西却都不曾改变。

他说:“我们的根在这里,无论何时我们都在等待祖国的召唤,无论在何地我们都会涉水而回。”

这位拥有光学工程和电子工程两个硕士学位的光学专家、加拿大Brighten Optics公司的创始人,正在中关村开创一番崭新的事业。这次回来,他是要着手准备两天后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的“2008中国国际煤炭展览会”。作为“红外瓦斯报警器探头”的“首秀”,陈明彻对这款产品寄托了太多的期望。他说公司的研发团队在这上面付出了这么多年的努力,投入已经超过200万美金――不管怎样,只要能为祖国奉献一点绵薄之力,便无怨无悔。

办公室里面很安静,三楼的窗外是呼啸而过的秋风,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地上,很暖和。陈明彻笑容恬淡,他说自己不像是“企业家”,他是一个“研究技术的人”。如果可以定义,他希望自己的头衔是“科学家”。

后来这句话就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反复播映。原来在这与“光”打交道的领域中,有着陈明彻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

奔赴加拿大

刚满20岁的他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光学工程系,开始了他在这个领域的探索“旅程”。“正是在大学中,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回忆那时,陈明彻满是感慨。毕业后的陈明彻进入到中国建筑科学院做了一名助理工程师。后来,一心想在光学领域有所突破的他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系,读研究生。

1988年毕业后的陈明彻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拐点”。当时恰逢经济跌宕,人心浮躁,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茫然之后,人们开始重新追逐自己的梦想。

1989年,陈明彻开始了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异国求学生涯。这次他选择的是电子工程系的研究生。

这期间还有一段小插曲。本来陈明彻攻读的是博士学位,一年后妻子要生小孩,经济上的压力使他决心改读硕士学位。导师知道这个消息后找到陈明彻说:“Chen,如果你改变主意,我可以资助你完成学业。”深思熟虑后的陈明彻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迫使陈明彻改读硕士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毕业后的学生在加拿大“就业难”。很多博士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到餐馆等打工来维持生计。不过,相比于其他人,陈明彻更加“幸运”,还没有毕业的陈明彻在学校就打一些“散工”,做一些设计和工程任务。在毕业半年前,就有公司决定聘用他:在实验室做工程师。这位勤奋的中国小伙子赢得了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

创业温哥华

1992年的陈明彻在工作中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正通过一些具体而细微的问题展现出来。在他看来,在这个世界上,能解决单一问题的人很多,可是能解决综合问题的人却是很少。因为这些综合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光学、电子、工程……交叉到一起就变成了难题。幸好,陈明彻就是擅长解决“难题”的人。正是因为如此,当1994年进入Pthalo System公司担任光学工程师的陈明彻遇到这些挑战的时候,充分显示了一名专家的“气定神闲”。

“Pthalo System本来是一个中等规模公司,可是当我加入的时候却只有四五个人,原因就是有一些问题不能解决,效益不好,很多人就走掉了。”陈明彻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攻克“技术难关”。

当时公司正在研发的产品是激光读写打印机,其主要应用就是在好莱坞的电影后期处理上。通过对电影胶片的激光扫描,通过剪辑、编排后将激光写回到胶片上去。在技术上当时这是“最尖端”的产品,世界上除了Pthalo System也仅仅有柯达一家公司在同步研发。

经过两年的努力,产品问世。在纽约的一次大型展览会上,陈明彻和柯达研发的产品同场“竞技”,不仅在体积上优于对手,而且在“光学效果”和“机械精度”两项指标上,Pthalo System也位居第一。

从精通到一流,陈明彻用产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然而,技术和商业有时候并不能成比例。因为老板商业运作上的失误,即便拥有一流的产品,Pthalo System也无法逃脱倒闭的命运。

1997年,陈明彻离开Pthalo System公司。

下一步,又是他生命中的一个“拐点”:再就业还是创业?这是陈明彻遇到的又一个问题。

“当时光电领域的人才奇缺,我试着拿自己的简历去过一些大公司找工作,问有没有经理级别的职位空缺,他们说你来吧,即便没有这个职位我们也设置一个给您。”陈明彻没有轻易选择,因为他在其中看到了创业的机会。

“既然有机会,干脆自己创业吧。”和妻子商量后,陈明彻决定自己尝试一下。于是在1997年12月,他注册了Brighten Optics公司,自己担任总经理。

很多创业者的“第一次”往往是以失败而告终,然后通过积蓄经验、总结教训而抵达成功的彼岸。时年40岁的陈明彻“第一次创业”却是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故事开始。

“创办Brighten Optics后,我先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培训班,学习诸如商标、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半年后才正式运作公司。”当时,陈明彻公司的主营项目是光学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这其中包括光学零件、制版镜头、复印机镜头等光学产品,在美国、欧洲、日本接到项目,通过设计后到内地生产,最后在温哥华组装。”在陈明彻看来,自己那时候是“赶上了好时候”,在1998年时公司还处于亏损状态,而等到了1999年就开始赚钱,项目多得做不过来,那时候是卖方市场,年收入已经达到几十万美元。

“成功的原因就是在于别人做不了的我们做,别人不想做的我们也做。”陈明彻一语道破,“当时我们服务的客户主要是硅谷的大中型公司,这其中包括柯达和3M。”

追梦中关村

小试牛刀便大获全胜的陈明彻在2002年增加研发力度,在光通讯领域拓宽视野,开始自主研发Led照明、红外瓦斯报警探头、高端激光器、智能液晶遮阳镜等科研项目。而这也为他回归中关村埋下了伏笔。

2002年10月,陈明彻接到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回中关村参观。“当时很惊讶,不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找到的我。那也是第一次接触‘中关村’这个概念。那时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年底,我就和其他留学生一起参观了中关村园区,并且在世纪金源酒店听到了夏颖奇主任的演讲。”

不知道还有多少如今在中关村创业的“海归”像陈明彻一样受到了夏主任演讲的鼓舞,他说:“夏主任的演讲很动人,听完后热血沸腾,感觉祖国在召唤我们回来了,我们义不容辞。”据说,当时夏颖奇主任重点讲了两条,一是中国需要留学生回来搞建设,第二是留学生来到中关村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陈明彻看来,自己选择回归中关村的原因很简单:“我研究生毕业后就出国,没有为国家做任何贡献,而自己现在在这个领域内所受到的专业教育都是来自国内的学习,我对这片土地有太多的责任感和愧疚感,回到中国,来到中关村,是我必然的选择。”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陈明彻开始在2003年找项目,希望能够将自己在加拿大Brighten Optics公司任工程师时研发的一些国际一流的产品,带回到中国。陈明彻觉得自己是时代的幸运者之一,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他也感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使得陈明彻要在国内这片热土上耕耘播种。

中国矿难频发和伤亡人数惊人一度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问题。如何加以规避和改善?陈明彻把关注的眼光投入到煤矿的“瓦斯报警系统”上。

“传统的报警系统是探头靠燃烧催化剂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技术已经过时了。当然,催化剂遇到瓦斯电阻改变,可以通过变化测出瓦斯来,可是,这不仅仅是对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气体也会误报。另一点,总有气体反应就会使得报警器钝化,真正有危险气体的时候就不反应了。加上这种报警器维护起来很麻烦,所以一些工人就不使用这种报警器。”

在这之后的几年时间中,陈明彻和他的团队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其中,做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就是研制“红外瓦斯探头”,“红外瓦斯报警器的原理是分子吸收光谱的反应。每一种物质吸收光谱是唯一且不重合的,对应谱线也是唯一的,所以对其他不会误报。”陈明彻对这款产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可是在研发阶段,这是一件“烧钱”的事情,短期内肯定不能赚钱,长期看又不知道烧钱到什么时候?在旁人看来很傻的举动却有着“海归”浓浓的情怀:在市场化浪潮汹涌、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用知识赚到一些钱不难,可是要做一件不易赚钱却有意义的事情却实属不易。可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就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在取得事业的成功后,将精力和财富投入到这样的事业当中。他们不为名、不图利,有的是一颗热忱爱国的赤子之心。

激荡“冲击波”

研发“红外瓦斯探头”的故事说来话长。故事的起篇始于2003年,在戴素兰博士领导的应天星科技有限公司,陈明彻是五位核心成员之一,当初“应天星”创立的宗旨就是“用人类自身创造的财富―高新技术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造福广大的基层劳动者”。他们以解决中国煤矿安全生产为己任,集结了国内外11位专家集体攻关,奠定了项目的基础和方向,那就是“拾遗补缺”,专攻国内无人问津却又是行业最为关键的技术―“红外瓦斯探头”。从北美到中关村,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开始了在这一领域内的探索。这是红外瓦斯探头研究的第一轮“冲击波”,不仅进行了原始的可行性研究和产品定位,还为这个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3月,“应天星”荣获中关村管委会10万元的创业基金。往事历历,犹如昨日。

之后的两年,陈明彻和妻子黄晓敏创建的加华博来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落户北京理工留学人员创业园,同时在加拿大Brighten Optics公司的实验室里,来自美国、加拿大的20余位业内一流的高级工程师,夜以继日地为“红外瓦斯探头”项目辛勤耕耘,这其中不仅有红外接收器专家、红外气体吸收光谱专家、光学传感器专家、光学设计专家、弱信号处理专家、精密仪器机械结构专家、实验物理专家、数字信号处理器专家,还包括许多海外留学生。他们说:“既然是为了解决中国煤矿的安全问题,我们责无旁贷。”粗略算来,参加这个项目的人数超过40人,涉及物理、化学、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等领域。这个实验室从加拿大每年领取的几十万美金经费大部分都投入到这个项目中,不仅如此,陈明彻还把Brighten Optics公司在激光、LED、光学系统的收益全部投入进来,购买大量贵重元器件、添置实验室设备……加上第一轮的“冲击波”,“红外瓦斯探头”这个项目前后投入的研发经费不低于200万美元。

如今,在Brighten Optics的实验室,“红外瓦斯报警器探头”已经研制成功。陈明彻不居功,他说自己仅仅是做了一点工作,真正的幕后英雄是那些为了这个项目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领域,却有着同样的赤诚之心,不计较利益得失,不吝啬时间金钱,为了项目成功,他们全力无私付出。同时,在这三轮“冲击波”中,中关村管委会给予的支持和关怀,也让陈明彻念念不忘。

这时候的陈明彻正致力于集结力量,组织第三次“冲击波”,即融资进来,组织大批量的生产,将加拿大的实验室移到中国来,培养出本土的技术团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可是务实的陈明彻却将目光注视远方。作为维持公司资金流的另一款产品―“快速智能液晶变色镜”刚一上市,便轰动眼镜行业。

“快速智能液晶变色镜”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以往太阳镜的印象。此产品的亮点在于将镜片对待不同强弱光源照射时的智能调节变为可能,这一技术在世界尚属首例。

如今,加华博来已经申请了20项国内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5个,实用新型专利5个。陈明彻将20多年光电产品技术开发及市场拓展经验,尤其在光电高科技产品应用技术方面具有广阔的视野和高度专业化的整合能力移植到加华博来,期待谱写另一段属于自己“七彩人生”的传奇故事。

链接:

陈明彻,男,1957年12月出生,北京人。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光学工程系;1985年9月―1988年5月,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系;1989年12月―1992年4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电子工程系学习;1992年10月―1994年4月,就职Aroura Instrument Ltd., Vancouver,B.C. Canada任电子工程师;1994年4月―1997年9月,在 Pthalo System Ltd.Vancouver,B.C. Canada任光学工程师;1997年12月在加拿大创办Brighten Optics Ltd.,任总经理;2005年陈明彻归国后,在北京中关村理工大学创业园创办加华博来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2006年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创业资助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