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职业本位和施教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职业本位和施教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现状以及课程地位的分析,提出并阐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职业本位和教学改革的问题,旨在研究探讨如何提升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改革 职业本位 教学重组

一、问题的提出

1.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在当今信息革命浪潮中,作为基础工具课的信息技术课程格外重要。该课程的工具性体现为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计算机是学好其他课程以及今后进行更高层次学习的重要手段,能为学习者今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2000年1月颁布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是必修课,要单独开设。

2.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现状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在进行改革和探究,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化的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很多相关教材出版。但是这些教材中项目的设计都是针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项目的选择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项目的设计只强调了共性(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而忽视了个性(专业特点和专业文化),“适合”所有专业学生的学习,没有专业特色。学生不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了以后,对其职业究竟有何作用,有何影响。这让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了认识误区,认为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学好,而自己学这门课程只是为了完成中专阶段的计算机考证,考完证后就完全丢掉,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基础工具的意义。其实,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每个角落。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应该知道信息技术对专业的影响和在职业中的作用。

笔者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课程的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对中职学生将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在教学过程中“做、学、教”重组的教学改革。

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职业本位

课程观念是指对课程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指导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的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总纲。当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构成和教学的实施是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课程观为基础的,在知识结构上过度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这与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工具性课程目标相背离。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建立“能力本位”和“职业本位”的课程观。“能力本位”是以培养能力为根本课程目标的理念。“职业本位”则是把职业获取、就业导向放在核心位置上的课程观。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本位”“职业本位”的课程观应当是以职业获取、就业导向为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课程观。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只有以“能力本位”和“职业本位”的课程观为指导,并切实地加以贯彻和落实,才能真正回归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

我们经常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教得很认真也很累,但学生却兴趣索然,缺乏学习动力。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体会不到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观念还没有及时更新,仍然停留在“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观念上,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教学,脱离了专业特点和专业文化,没有充分体现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和“职业本位”的特点。

要让信息技术课程真正发挥工具作用,实现“职业本位”,就必须将专业特点和专业文化融合到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就是说将专业特点和专业文化设计成项目或案例,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课程对其专业的作用和将来职业的影响,体验信息技术课程的有用性,降低学习的盲目性。例如,在中职烹饪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Word模块的学习中,可以将“制作精美菜单”“制作某饭店的宣传册”等项目作为学习内容,再将这些项目分解成多个知识点,分别设计成子任务,学生通过对这些任务的学习、操作,掌握了知识点,同时也完成了项目。将知识点融合到专业文化的项目中,充分展现信息技术课程在专业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此课程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事的职业是有益的。再如烹饪专业信息技术课程Excel模块的学习中,可以利用不同食物含不同营养成分的数据信息来制作Excel表格,再利用Excel中的创建图表、数据排序、数据筛选、分类汇总等功能对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职业本位”,学生既学习掌握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操作技能,也进一步巩固了专业知识。

三、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做、学、教” 的教学重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他认为“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是中外教育家一致认同的优秀教学模式,至今依然得到职教界的一致推崇和践行。

而当下,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采用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却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根据教师的教授内容学习知识点,然后“再做”——再利用学会的知识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如何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呢?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应用模块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已经接触过,也学习过,只不过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相对比较简单、浅显。对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并不陌生,要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了应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外,另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组为“做学教合一”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任务设计由简到难,层层递进。教师先将任务抛出去,让学生“先做”,完成由简到难的任务,在“先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学习,并将问题记录下来,教师将学生的问题收集起来,再进行教授。这时是施教的最佳时机。因为这时学生的学习多一些主动性,少一些盲目性,多一些自觉性,少一些厌倦感,他们的学习主体意识会被唤醒、强化。这时的教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再做”,将先前不会做的或做错的,通过教师的“再教”,就可以迎刃而解。“做教学”是相互交错、相互连贯的,在做中学,在教中学,是精讲与多做的结合。这种模式将学生记忆、理解、接受的被动性学习变为行动、生成和建构的主动性学习,整个教学进程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基础性工具课程,我们只有不断地探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对此课程产生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主编.教育通论(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许建铭,南京鼓楼中等专业学校;

卞爱莲,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