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是素质教育之核心。中国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基础教育必须高瞻远瞩,固本强基。作为基础科目的语文教育,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及早改变旧的教育观念,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习惯培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营造有利条件。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仅结合语文教育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了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中考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录音机,只有复制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感情,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造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被动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二、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一些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之感、喜悦之情就已荡然无存了,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究其原因,我们是用“应试”的方式来对待现代人,长此以往,不会“应世”,反而恶性循坏。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的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累计知识、丰富知识,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因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建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客体和主体的高度统一,才能发挥学生学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解决为何学语文、为谁学语文的问题,通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透视社会生活,让学生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建立“应试”(课堂教学系统)到“应世”(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超级链接”,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把学生培养成谙熟事理、了解社会的新型社会成员。

三、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因而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必要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应当作为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六年,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制作了一些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情绪高涨。比如最近我讲《春》第二课时,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制作了网页课件,图文声并茂,加之影像,课堂上新旧知识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这节课若只凭借黑板粉笔,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信息量的。

实践表明,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谈只是其中一二。在这个问题上,还要靠我们教师去探索、去总结,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我相信,语文的创新教育一定会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北方重工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