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口译笔记技巧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口译笔记技巧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从口译笔记的重要性入手,论述了口译笔记的可能性,以及口译笔记的方法,以使读者对口译笔记技巧有一个总的了解,最后提出了一些对于怎样做好笔记的建议,以与读者共勉。

关键词: 口译笔记 重要性 可能性 笔记的方法

1.引言

在口译过程中,原则上讲,源语时间超过一分钟译员就应该采用笔记,因为只有在一分钟之内人的短时记忆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短时记忆有限,借助笔记可以减轻大脑负担,延长记忆时间。为了保障口译的质量,笔记是必不可少的。译员在理解的同时还要对源语内容、关键词语等重要信息进行贮存。超过一分钟这个时间限度,译员基本就只能采用长时记忆一种方法了。为了保障口译中的传译、复述质量,笔记的使用必不可少,其表现为即席条件下口译思维理解的笔头提示形式。但有些人认为笔记不可取,或认为笔记不重要;有些人承认了笔记的重要性,却对怎样记笔记,笔记如何有效,笔记的正确方法缺乏共识。本文介绍了笔记的必要性、可能性及目前有争议的几种笔记方法,列出相关的理论依据,以使读者针对自己的特点及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提高笔记有效性,达到较高的口译质量,保证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

2.笔记的重要性

口译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对源语信息的记忆、储存和提取能否成功。而在记忆、储存和提取源语信息这三个阶段中,记忆显然是前提;没有很好的记忆,根本就谈不上信息的储存和提取。换言之,如果记忆的源语信息不全面,没有条理性和层次感,或者缺乏逻辑性,那么下一步的储存效果肯定不好,而这又必然影响到信息提取的质量。结果肯定是整体口译质量受到实质性的负面影响。“笔记对于交传译员至关重要”(Nolan,Zoos:294)。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脑本身的积极记忆容量,或者说,如何有效地借助笔记手段来迅速高效地储存源语信息、组织源语信息,为译员高质量地提取信息、传达信息服务,就成为口译研究的焦点。

3.笔记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人说话的速度一般是每分钟120―150个字词。人的瞬时记忆可保存7±2个独立的、没有联系的字词或数字。人的瞬时记忆一般可记住20个按一定规则和次序排列的字词。

以上数据告诉我们,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在译员翻译之前,发言者说话时间一般为2―3分钟(当然演讲、致辞等的时间要更长一些),虽然这一时间段并不算长,但是要不借助其他手段而把两三分钟之内所接受的所有信息完全一字不漏地保存下来,对译员来说是不可能的。况且,在一个较为紧张的工作条件下,译员若想转达更大的信息量,则势必会大量地遗失始发信息。因此,必须寻求一种辅手段,来帮助译员保持通过识记得来的信息。这种辅助手段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口译笔记,它的任务不是记住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而是记住始发信息的意义支点、关键性字词、逻辑关系。

笔记的基本目的是: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唤起记忆,改善译语表达。

4.笔记的方法

口译笔记时要求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特别是书写性语言中枢进行密切配合,使注意力得到合理的分配,但不同人对记笔记的重点有不同的主张。

(1)笔记以源语为主

丹麦学者Dam等人的研究成果显示,从笔记语言角度看,用原语比用目的语更有效。除了研究笔记的语言和形式外,她与她的研究小组还详尽考察了笔记字数(数量)的多少、笔记语言(完整的词汇、缩写词、符号)的选择、笔记内容的连贯与源语信息内容连贯的差异多少等几个变量与口译质量的相关度。而且,她们还研究了使用源语、目的语、不明语言和口译质量的相关度。总之,她们认为,笔记的效率可以从三个指标来衡量:笔记的量、笔记的形式和笔记的语言。她们的结论是:从量的角度看,笔记记得多要比记得少有效;从形式角度看,笔记采用速写形式比完整词更有效;从笔记语言角度看,用源语比用目的语记录更有效。不论其结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如何,至少可以说,无论从方法论角度还是从研究内容来看,她们对笔记的研究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在正式场合及可能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提倡一听到源语便立刻笔记。实践证明,这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不足之处在于其研究的是西班牙语和丹麦语之间的交替传译,范围有限。同时也有人提出异议,笔记若以源语为主,则在译语产出时,会消耗译员更多的精力眼看源语笔记,再将其译为译出语。

(2)笔记以译入语为主

此种笔记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强迫译员摆脱听到的话语的外在形式,即“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把握实质,用目的语记住真正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个深度加工的过程,并减少了翻译思维的一个过程;另外一个理据就是,既然笔记是用目的语记录的,在口译时能够减少翻译思维的一个过程,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方便了用目的语产出。其优越性在于做笔记的时候,翻译转换就已基本完成了。表达时看起来方便,读起来顺口。现实依据是有经验的译员趋向于使用自己所要译出的语言进行笔记。这样可对自己做出强迫性的暗示,使自己在听辨到源语的同时立即搜觅译语,从而形成听辨、理解过程中的译语第一次加工。这符合法国释意学派的理论,听到源语后,先听辨、理解,使译员在自己的脑中形成一个概念,将其以笔记形式记下,待讲者说完后,再将这一概念产出。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并发挥了译员的主体性。

但缺点是,一旦译员一时难以找出译语对应的源语,那么做笔记时就会有所延误,并且此种方法比第一种笔记方法更为费时。

(3)以适合自己的为准

即既可用译入语做笔记,又可用源语做笔记,还可加入符号及缩略语。当译员收到信息时用自己最熟悉的文字或少量的符号和缩略语来记录信息,也就无所谓源语或译入语了。记什么,记多少,则由个人习惯及临场发挥而定。具体在汉英、英汉交替传译中,中文乃象形文字,言简意赅,所含信息量较大,但书写较多。要依个人具体实际而定,总的原则是少。该方法还可借助于大量的外语缩略语,合理创造。有些符号简洁、明了,适于此种笔记方法,但使用时自己要非常熟悉,明了其含义。符号不宜多用,也不宜临时生造,否则在表达时便容易混淆,或一下子想不起某个符号的意思,反而弄巧成拙。口译笔记应具有一次性现场应用的时间特点和个性化的语用特点:①私用性,②先决性,③随机性,④简约性。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都不主张用速记取代交替口译中的笔记。速记是一种以表音为主的拼写式快速记录方法。对于即席口译来说,速记的致命弱点在于译员无法快速地解读,流畅地表达。这种方法对口译员来说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使译员过分注意源语声学符号或其他语言形式,分散本来应放在内容要点与关键词语储存、译语搜觅、语义检验及译语言语计划方面的精力。译员需要的是直观的文字与符号,重点突出,一目了然,还能一目数行,这样才有助于准确而流利地辨读与翻译。

5.结语

综上所述,口译的记忆也好,笔记也好,实际上都是科学化训练的产物,或译员长期经验积累的产物。任何一位双语较好、智力素质符合口译工作要求的人在一定训练或工作积累条件下,都是有可能达到这一水平的。口译的笔记有很多特殊性,它不同于学生的课堂笔记,也不同于会议记录,更不同于速记员那种使用一定的速记符号的“速记”。笔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它如同里程碑,指引着方向。笔记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重要的是理解。有了准确的理解,译文才可能有条有理,才可能达到口译的要求。学生们一旦把握了理解基础上的记笔记方法,记笔记就不再是口译过程中的障碍,而会成为口译顺利进行的有利保障。笔记形式如笔记符号和语言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规定,只要有助于记忆源语信息就可以。笔记内容只要抓住要点就行,不论是单词、短语还是句子,不论其语法属性如何。这样才能保证口译质量,才能保证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笔记特征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

[2]方凡泉.即席口译的笔记技巧[J].中国翻译,1996,(5).

[3]安新奎.论口译记忆[J].中国科技翻译,2004,(4).

[4]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张文,韩常慧.口译理论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6.

[6]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