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规范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秩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规范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秩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根据WTO《纺织品服装协议》(ATC协议)的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国纺织品服装进口配额被全部取消,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已进入到后配额时代。而纺织品服装业是我国长三角地区最具有竞争力产业,在“商务部重点支持和发展品牌”的55个纺织服装类品牌中,有35个来自长三角地区,比如,杉杉、雅戈尔、罗蒙、邦威、森马、波司登、红豆、虎豹、雅鹿、海尔曼斯等。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加快规范我国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秩序,对提升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业的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

一、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业面临新的压力

1.面临粗放增长方式转变压力

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增长。服装出口量增加了,价格却降低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带来的相互竞价,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体现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比较上。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纱线出口平均单价为3.14美元/千克,2005年纱线出口平均单价为3.07美元/千克,较2004年下降了2.27%,其中棉纱线出口平均单价降幅为3.63%。2004年到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平均单价分别为2.36、2.06、2.30、2.38、2.56美元/件,价格稳中有降。根据美国海关统计,2001--2005年我国出口到美国纺织服装的平均单价为2.96、1.76、1.40、1.25、1.34美元/平方米。在出口量增加的情况下,价格呈下跌趋势,利润空间不大。长三角的纺织服装出口价格情况要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5年从中国进口服装金额增长了69.6%,而平均单价却比2004年下降了14.2%。尽管2005年中国向美国输出服装增加了62亿美元,但美国12家服装巨头的销售收入就暴增了50亿美元。在纽约54大街销售的BOSS名牌衬衫的价格为120美元,渠道分销商分得利润的60%,品牌商获得30%,我国加工商仅得10%,在利润极低的情况下,我国企业为争夺市场报价为总价的8% 的低价。

2.面临生产成本提升和招工不足的压力

我国劳动力整体规模巨大,劳动力规模稳定扩张。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这些庞大的劳动力后备军――绝大多数是从周围农村地区或内陆地区外出打工的女性,是长三角地区纺织品与服装企业廉价劳动力的来源,如今也是维持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力量。

从现实状况分析,长三角地区纺织行业也正面临着用工的挑战。劳动力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在面临国外的反倾销诉讼中,优势逐渐丧失。依靠进料和来料加工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少,没有技术的更新和产品的创新,导致我国纺织品与服装加工行业生产境况日益艰难。近几年,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纺织工人的平均月工资已由800元涨到了1500元,江苏常州、湖州地区甚至达到1750元/月,一些企业常常受招工不足困扰。工资、地价、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涨加重了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的成本负担。面对成本上升的压力,一些企业加大了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步伐,有的企业开始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办厂。

3. 面临出口退税率调低的压力

我国纺织企业竞相大量低价出口纺织品与服装,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同时,出口退税导致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更低,容易引起与其他纺织品进口大国的贸易摩擦,影响了我国正常的贸易秩序;另一方面,出口退税带来的利润其实并没有全部落到我国出口企业手中,外商常常在谈判中将出口退税部分算进去价格中,拼命压低价格。鉴于此,政府采取自律措施,调低出口退税的税率,来规范纺织品市场的发展。有统计资料显示,如果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原来13%调整为11%,2006年全行业受影响的利润将达到21亿元。2005年以前,出口1米布的利润尚能维持在0.4元-0.5元人民币。近来,由于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在上升,再加上出口退税下调,原有的利润空间已被压缩殆尽。 如果提高产品价格,国外采购商就将订单转向周边国家了。

4、面临输往欧美受限纺织品服装订单转移的压力

2006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并未因《中欧纺织品协议》和《中美纺织品协议》的实施迎来预期的平稳增长,出口增幅反而大幅回落。我国对输欧美的受限纺织服装产品全面实行配额管理,在市场普遍良好的预期下,有限的配额资源价格被疯狂炒高,扰乱了市场秩序。其中,输美222类针织布的最低中标价几近去年的6倍。高额的配额价格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直接推动输欧美受限产品的出口价格大幅上涨。受限产品出口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我国企业长期依赖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出口数量的跌幅都超过30%。江苏、浙江和上海受到影响最大。与此同时,欧美一些订单开始向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等无配额限制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其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增幅均超过我国,印度1季度甚至取得44%的高增长速度。

二、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秩序混乱的因素分析

我国国内纺织品与服装出口企业各自为战、过度竞争、竟相压价,出口秩序混乱已是公开的秘密。无论历届广交会还是区域性的华东交易会,各种展销会上随时可见众多同业者为了争得同一个客户的微薄订单竞相杀价。参展企业的相互压价和恶性竞争,不但使我国出口商品的形象受损,而且给海外客商以可乘之机,最终导致巨额出口创汇增长与利润增长下降的不对称现象,整个国家由此而产生的利润及税收的隐性损失如同慢性大出血。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有:

1. 企业之间低价竞销,恶性竞争

浙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第一大省,出口量占到了全国出口额的1/5以上。但出口价格却很低,袜子卖到21美分一双,领带卖到1.6美元一条。2005年我国对美国纺织品出口数量增加了98%,出口金额只增加了69.6%。如果金额增幅与数量增幅相同,则可以增加大约27亿美元,这笔钱倒卖那里了呢?很显然其中相当部分落入了美国服装进口商的腰包。 从企业自身情况看: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没有严格的执行劳动、环保、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导致生产成本极低,依靠低廉的成本加上微薄的利润向国际市场出口产品,导致反倾销;另一方面,纺织品与服装产品差别化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容易形成过度竞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加上出口退税使得国内企业甘愿竞相低价出口。还有国内市场容量的增长赶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导致产品大量积压,急需到国外市场上去“消化”。

2. 企业缺乏创建纺织服装品牌意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装行业生产规模和出口数量都保持高速增长,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大都是OEM生产或来料加工,自主品牌的服装出口比例一直很低,尚不足10%。知名品牌少,核心竞争力弱,成为制约服装行业的突出问题。我国纺织服装过于注重价格竞争,不注重品牌的营销。虽然纺织品出口数量大,但是真正打上“中国制造”的并不多,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更是少。我国外贸服装缺乏高附加值的知名品牌,出口商品趋于完全竞争,企业控制市场价格能力不强。

3. 纺织配额取消后加剧了无序竞争

2004年对外贸易法实施以后,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许多中小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抢客户、抢货源、对内高价收购、对外低价竞销。一些中小企业仿冒、侵犯国外知名纺织品与服装的品牌扰乱了市场秩序。

2005年1月1日,欧盟、美国取消了对我国设限的纺织品配额后,在我国政府决定对部分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之前,少数出口企业,就纷纷抢接订单、加班加点组织生产,大量的低价纺织品便涌向欧美等市场,扰乱了市场秩序。随后,国务院取消了对81项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后,中小纺织企业更是加大马力,提早清关。有的产品,在短时间内大量出口,致使配额未到年底就已全部使用完毕,造成了一些企业出口的货物无法在美国海关清关,只能转运他国甚至运回货物,损失惨重。少数企业的无序竞争,不仅打乱了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原有秩序和格局,而且容易授人以柄,使其设限和反倾销的实施有了所谓的理由。

4. 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激烈

美国、日本和欧盟是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主要的出口市场。在这些市场上,长三角地区企业面临来自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墨西哥等国的竞争。这些国家有着较强的纺织服装生产能力,享受优于我国的WTO规则,正在威胁着我国国际市场份额。

2005年,美国和欧盟先后对中国纺织品采取设限措施,增加了印度对这两大市场的出口机会。2005年11月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美国对中国的21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使印度获得了更多的订单。2005-2006年度,印度大型纺织品公司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08年。沃尔玛等零售业巨头在印度的纺织品的采购增加了一倍以上,欧美逐渐把采购的订单转向了印度。浙江服装企业外贸订单流失,主要流向了印度。可见,中印两国纺织品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市场的竞争会愈加激烈。

5. 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致使产业趋同化

我国区际和国际贸易同时开放,政府在区域开放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在开放中,各地区将注意力转向对外贸易,并不同程度地形成“对外贸易偏好”。在区际博弈中,每个地区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不顾经济规模和技术条件盲目的投资建厂,建立相对独立的产品体系和销售本地产品的垄断市场。这样产生区际间产业趋同,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相对扭曲的价格体系导致区际利益的冲突与贸易摩擦,于是就出现贸易大战。在争夺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就出现低价竞销,恶性竞争的现象。

目前,“长三角”地区在建的“轻纺城”――无锡新世界轻纺城、上海杨浦国际家纺城、常熟国际服装城和绍兴轻纺城等项目已有近10个之多,投资总额已逾100亿元,占地面积已超过5000亩。“轻纺城太多太密”的现象是各地政府大力扶持纺织业的恶性循环结果。大规模发展势必会降低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对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一是加大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其次,过大的投资需求会拉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下游产品成本增加,容易引发物价过快上涨;三是产能过剩行业再度盲目扩张,市场变化导致企业倒闭,银行形成呆账。生产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可能会导致出口产品优势的弱化,容易为欧美国家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入其市场留下“口舌”,引起国外对我国纺织品的反倾销与“特保措施”的实施。

三、规范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秩序的对策

第一、完善纺织服装出口法规制度建设

为规范纺织品出口经营秩序,商务部制定了《纺织品出口管理办法》(暂行)。目录中所列纺织品如遇到市场变化剧烈、出口许可数量使用率过低或出口秩序混乱等情况,经纺织品出口行业商协会提议,商务部可采取临时性措施,以恢复正常的出口秩序。笔者建议商务部尽快出台相关具体的措施,根据海关商检的监管和检验检疫结果,在中国进出口纺织商会的协助下,列出一些黑名单,加大对违规企业的监管力度和处罚措施,尽快加大《商检法》处罚力度。

针对我国纺织品大量廉价出口到美国、欧盟,致使其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倒闭,自2004年5月1日起,欧美部分国家开始强制性对我国纺织品与服装出口企业推出SA8000标准认证。SA8000标准认证增加了纺织服装企业成本,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针对SA8000标准认证,2005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制定了《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CSC9000T是根据《工会法》、《安全生产法》、《最低工资标准》等法规的制定借鉴了国际经验,该标准的推广能够有效地遏制低价竞销,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最重要的是严格执行各种措施,落实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内容。

第二、建立纺织服装出口价格的预警体系

在《海关审定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办法》、《进出口关税条例》中,虽然制定了相关出口关税完税价格办法,但是主要倾向于征收关税,缺乏有效规范出口市场秩序的措施。建议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时,审查成交价格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防止其偷逃关税。第47条、51条规定了价格质疑与价格磋商,这些倾向于关税的征收。我国贸易量非常之大,现在不能只注重关税的征收,还要发挥其监管作用。可以授权海关总署进出口价格的指导线,充分利用海关信息化建设和长三角地区通关一体化模式的契机,加大对重点纺织品服装的预警监测系统建设。

通过对国内产能、产业状况、双边贸易摩擦、国际贸易竞争及进口国国内经济、政治政策变化这几个方面的考察,关注那些涉案率高、出口量大、敏感性强、竞争力强的产品,来建立纺织品出口预警指标评价体系。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反倾销预警系统已在上海正式启动,该反倾销预警系统在试运行阶段已成功预警美国可能对我国纺织品进行的反倾销措施,并帮助我国纺织品企业提前应对。

第三、强化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品牌策略

精美设计、技术含量、驰名名牌和文化价值在当今国际服装市场的竞争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要求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要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我国时装设计师应该参加巴黎、米兰等国际时装表演、一旦西方媒体给予高度评价时,这个品牌在中国本土就会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一个有才华的时装设计师应该走向世界,积极参加国际时装展销会。其次,开发新的服装面料,提高纺织品服装的技术含量,同时将设计理念与新的服装面料相结合。如新疆的彩棉和大豆纤维的开发就是很好的例证。江苏阳光呢绒当选2006年“中国世界名牌”。目前,阳光呢绒与数十个国际著名品牌建立起稳定的、良好的供应链关系,形成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已成为国际顶级品牌的配套面料供应商,科技含量与规模绝对是世界一流。 总之,长三角地区要逐渐形成以上海为服装面料研发、设计中心,及时推出新服装款式。沿海地区的服装生产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塑造自己的品牌,引导服装时尚潮流,推动服装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四,发挥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

目前,中国纺织进出口商会没能代表整个纺织品与服装行业利益来监督和协调各企业的竞争。在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对行业内成员加以制约,如果发现有违反行业规范,搞不正当竞争,损害同行和消费者利益的会员,协会将采取惩罚措施。轻者取消会员资格,重者可能在原材料采购、零部件供应等方面受到同行的排挤,甚至有被禁止在本行业从业并告上法庭的危险。

中国进出口纺织商会的主要职能。首先,要协助政府加强对敏感产品的出口数量、价格等重要数据的监测,适时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其次,发挥行业协会协调功能,帮助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市场化成本价值”标准,制定重点出口商品最低出口价,商务部可以在网上公布,使企业有规可循,并根据此价实施自动出口证的监督,商会也可根据此价格行使行业最低价,对低价竞销行使处罚权;再者,加强行业自律和产业自治,促进区域产业机构升级;积极和国外产业界、商界沟通,增进了解,推动纺织业的良性发展。

第五,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到海外建厂

随着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及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中西部转移明显增强。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可以积极尝试“走出去”,开拓国内、海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面对充满变数的国际贸易摩擦,许多纺织企业通过海外设厂绕过贸易壁垒,“走出去”,缓解贸易纠纷、改变增长方式,分散经营风险。

长三角地区的政府部门应该强化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法律法规等咨询功能,组织企业到投资国考察和举办推介会。例如,华源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集团,2005年进出口总额为26.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7亿美元,有近5万人从事纺织品生产。华源纺织将工厂开到墨西哥,把产品销到美国、加拿大,得益于那里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华源产品不但没遭到“特保”限制,美、加两国政府反而向华源提供棉花补贴和产业保护奖励。华源墨西哥工厂的劳动力成本要高于中国内地,但收益与“支出”相抵,其每吨棉纱的出口利润整整比国内直接出口高出近1万元。“华源模式”倍受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的关注,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办厂,已成为长三角地区许多纺织服装企业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