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保护好你的肝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保护好你的肝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年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确定的第5个“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是:“战胜肝炎,从我做起。”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世界肝炎日”主题确定为“抗击肝炎,预防先行”。

肝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据WHO于2015年7月统计报道,全世界有2.4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每年有超过78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并发症,包括肝硬化和肝癌;有1.3亿~1.5亿人患有慢性丙肝感染,大量慢性感染者会出现肝硬化或肝癌,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与丙肝相关的肝脏疾病;每年约有2 000万人感染戊型肝炎。另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目前,我国有9 0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760万丙肝病毒携带者。近年来,我国乙肝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14年最新调查成果显示,全国1~4岁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至0.32%,与2006年相比下降了66%,5~14岁流行率降至0.94%,下降了61%。同时,2014年我国甲肝病例数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但戊肝等发病率仍逐年上升。

什么是肝炎

肝炎是因病毒或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多种致病因素,使肝细胞受到破坏,肝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异常的肝脏炎症。

肝炎可分为多种不同类型:按病因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按病情轻重程度,慢性肝炎又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

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5种,其命名来自病原学的诊断,即分别是由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这种用天干来命名的肝炎名称,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特色,国际上则是用大写拉丁字母A、B、C、D、E来命名。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通常是因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造成的;乙型肝炎通过不安全的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丙型肝炎主要通过受感染的血液传播;丁型肝炎是在患乙型肝炎的情况下发生的另一种感染。这些病毒性肝炎在发生急性感染时,可出现有限的症状或没有症状,或包括诸如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尿色变深、极度乏力、恶心、呕吐以及腹痛等症状。

据WHO报道,患肝炎的病人多数能够痊愈,但有一小部分病人可能会死于急性肝炎。此外,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能会发展成慢性肝炎,进而造成肝硬化和肝癌。全世界每年约有140万人死于各类病毒性肝炎。

而非病毒性肝炎,则是由上述介绍的非病毒性其他因素引起。需要引起生产经营单位高度重视的是,作业人员长期接触一些化学毒物可引发职业性中毒性肝脏疾病。

什么是慢性肝炎与肝硬化

慢性肝炎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一个临床和病理学的综合征。慢性肝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脏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即称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因病因不同,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可有所不同,预后会差别很大。但其共同点是:肝功能反复波动,迁延不愈;肝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呈现慢性纤维化;病情发展的最终阶段均为肝硬化,少数甚至是肝癌;均需进行保肝和抗纤维化治疗。

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损害。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晚期患者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据著名内科学专家陈灏珠院士、林果为教授主编的我国医学权威工具书《实用内科学》报道,我国城市50~60岁年龄组男性肝硬化死亡率为112/10万。

抗击肝炎 预防先行

只要做到“预防先行”,病毒性肝炎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预防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是:提供安全的食物和水(甲型和戊型肝炎),接种疫苗(甲型、乙型和戊型肝炎),以及筛检献血、供应无菌注射器具和确保感染控制(乙型和丙型肝炎)。所以,人们应注意提高自身安全卫生意识,在生活中养成上述“预防先行”的良好习惯。

但在现实中,人们对如何正确预防却不知晓,上述科学规范的措施往往得不到落实。如以发病率较高的乙型肝炎为例: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乙型肝炎病毒通过与受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接触传播,这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的方式相同。但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性比艾滋病毒高50~100倍。WHO指出,就全世界而言,大多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在母亲与婴儿、儿童与儿童(尤其在家庭环境中)之间,以及由于再次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头和注射器。在大规模采用乙型肝炎疫苗之前,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儿童都感染了该病毒。在社会上关于乙型肝炎如何传播方面,常有些不专业的错误报道,进而导致人们对乙型肝炎“谈虎色变”,甚至会采取一些无效的预防措施。WHO指出,乙肝病毒并不会通过以下渠道传播:共用餐具,母乳喂养,拥抱,接吻,握手,咳嗽,喷嚏,或在公共游泳池玩耍或类似行为。对于乙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疫苗保护自己免患。乙型肝炎疫苗具有杰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记录,自1982年以来,全世界已使用超过10亿剂疫苗。该疫苗在预防形成慢性感染方面的有效性高达95%。保护可至少持续20年,此外,WHO迄今未建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加强剂。

“抗击肝炎,预防先行”也应包括职业性中毒性肝病。作业人员在生产劳动中,接触某些较大量的化学物质,并吸收了其中的化学毒物,会引起中毒性肝脏疾病。我国于2010年3月10日、自2010年10月1日实施的GBZ59-2010《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规定了以下常见肝脏毒物品种:

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黄磷、磷化氢、三氧化二砷、铊、铅、锑、砷、砷化氢、有机锡、十硼烷等。

卤烃类: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三氯丙烷、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丁二烯、多氯联苯等。

芳香族氨基及硝基化合物:苯胺、甲苯胺、氯苯胺、甲氧基苯胺(氨基苯甲醚)、乙氧基苯胺(氨基苯乙醚),联苯、联苯醚、二甲苯胺、硝基苯、二硝基苯、三硝基苯、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硝基苯胺、2,4,6-三硝基苯甲硝胺(特屈儿)等。

其他化学物:乙醇、丙烯腈、2-三氟甲基-5氨基呲啶、2-溴基2-硝基丙二醇、氯乙醇、五氯酚、肼、1,1-二甲基肼、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

所以,凡有上述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单位,一定要采取有效消除上述职业危害因素的综合性职业卫生措施,做好职工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并做好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