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登山“捡”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登山“捡”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期主题:责任]

责任是晶莹的露珠,能折射出人的精神光芒;责任是凝重的砝码,能真实地称量出人生的价值;责任是炙热的岩浆,能喷发出无穷的潜能。

《登上“捡人”》中的加恩,坚守着救人的职责,即使遇到恶劣的环境,也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路人。正是这一举动,恰恰让“我”摆脱了死神的魔掌,可见,责任也会带给人幸运。

《向一只羊忏悔》中的“我”,多年前无意间使一只怀孕的母羊受到伤害,很长时间之后,这种内疚和自责让“我”体会到了“母亲”当时的心境。

《快乐的油漆观察员汤马斯》里的汤马斯,在外人看来枯燥无味的油漆工作,他却做得津津有味,从而发现其中的快乐,其实,这都归功于他对工作责任的恪守。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最大的差别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他能体会到学习和工作的乐趣,他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不断得到升华。

秋高气爽的日子非常适合户外运动。两个好朋友加恩和马里安最喜欢爬山,他们算是登山发烧友,虽然并不那么专业,但他们从中感受到放松和乐趣,还有与大自然相处的快乐。加恩是一名律师,马里安是一名高级经理人,他们工作很忙,压力很大,每年这个时候,他们都会相约一起爬山释放压力。

离他们不远有一座非常高的山,加恩和马里安已经爬过很多次了。这次和从前一样,此行计划用三天时间,按照行程,第一天他们要爬一多半,然后晚上在山上的一片林中搭帐篷过一夜。第二天白天继续爬一上午就能到达山顶。午饭后休息一会儿他们就原路返回,天黑之前他们回到之前的露营地。度过第二天的夜晚后,第三天就可以回到山下,开车回家了。

第一天,他们很顺利,按照行程,在山上的树林搭帐篷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们起床后继续爬山。天气很好,天气晴朗,只有微风拂面。但是当他们爬到山顶时,风渐渐大了起来,而且远处有一团很大的乌云。

“要变天了。咱们吃点东西赶紧下山。”加恩说。

两人啃了几口面包,赶紧下山。但是天色很快暗了下来,一道闪电划过天际,隆隆的雷声在山谷中格外响亮。大风席卷着落叶打在他们身上。两个人拉上衣服的拉链,顶着越来越大的风往山下走。

没过多久,天上下起了雨。两人心里有点着急,这可是以前没遇到过的情景。但雨天路滑,他们又不敢走得太急。雨下着下着变成了雪,没过多久,地上就铺上了厚厚一层。加恩和马里安一路上时不时要停下来躲避一下风雪,相互拍打下身体,促进血液循环产生热量。

天气变得越来越恶劣,气温骤降,两个人把所有的衣服都套在身上。雪越下越大,时间变得如此漫长,两个人轮流在雪中开路。下午5点时,他们终于走到之前驻扎的营地。帐篷已经被大雪压塌。他们都知道这种风暴的威力。如果不尽快走出去,他们可能会困在山里面走不出去。他们修正了在营地过夜的计划,一分钟也不敢耽搁,匆匆往山下赶。

没走多久,他们突然看到路中间有个东西。加恩四周望了一下,拂去上面的积雪,居然是一个昏迷不醒的男人。这时,加恩和马里安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而且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加恩,我们真的没有别的选择,”马里安说,“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带上他,我们俩可能都得死在这里。”

“但是,我们不能丢下他不管。雪越下越大,如果我们走了,他只有死路一条。”加恩说。

两人争执不下。最后,马里安说:“我不想陪你们一起死掉。如果你一定要带上他,那我们就只好分道扬镳了。”说完,他一个人头也不回地走了。剩下加恩一个人,他使出浑身的气力把这个捡来的路人背在身上。这个人微胖,加恩只能小步小步地慢慢挪动。

天越来越黑,路越来越难走,加恩感到背上的那个人越来越沉。但是,由于背人行走,使出了浑身力气,他的身体开始变暖,没有之前那么冷了。后来,他感觉背上的人也不再像刚开始的时候冷得像块冰,而更像一件保暖的衣服,帮自己抵挡了严寒。但背着人下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加恩真想停下来歇一会儿,可是,他知道,一旦他停下来,可能就再也没有力气将那人背上来了。“加油,我们肯定会活着走下山的!”他一边走,一边鼓励自己。

就这样,两个人在大雪之夜的山上慢慢移动着。在晨曦出现的时候,他看到前面有一丝灯光!他用尽气力大声呼救。原来是警车和救护车。他们终于得救了!被抬上救护车,加恩看到一个人蒙着被子躺在担架上,露出的衣服有点眼熟。“是马里安!医生,他怎么样了?”他忙问。但是,他身边的救护人员沉默不语。

“非常不幸,”救护人员说,“天气太冷了,而他的衣服又太薄了……”他看了一眼同样只穿着冲锋衣的加恩,继续说:“你是幸运的。你背着一个人产生了热量,而这个人的身体又给你保暖。你救了他,他也救了你。”

很多时候,选择并没有对错,加恩和马里安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两种选择都没有出错,但是,最终是加恩的选择在救了别人的同时也救了他自己。

(岸芷汀兰摘自《环球时报》

2015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