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普济桥雕刻图案渊源略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普济桥雕刻图案渊源略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普济桥概述

普济桥,当地俗称南桥。横跨在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南门外的河流上,桥身为石砌拱桥,采用行錾石与雕刻石砌成,主桥长30米,主跨宽8米,券高7米,两侧各有一孔引桥;券口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雕,包括祥龙吉瑞,历史人物故事等图案,这样的浮雕作品共有16幅,例如吐水之龙、莲花等。它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雄姿和浮雕艺术,寓意深远,造型独特,精巧别致。而其中最让人遐想连篇的莫过于下面这幅“瑞兽擒水怪”图,左边人面鸟喙,嘴部尖锐突出,背上一对翅膀振翅展开,四肢粗壮有力,以其锋利的俩爪紧紧抓住右边的鱼尾,面向西方,双手合十,作礼佛状;右边上身为典型的汉人形象,着宽袖汉服;双手向右方伸展,作请求状。下身为鱼,鱼尾绵长,呈流线型,鱼鳞清晰可见,有条不紊。

普济桥建于金泰和三年(即公元1203年),当时成吉思汗各部族正忙于相互吞并,而南宋又不足以对金构成威胁,这便给了金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经济的发展给身边的环境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森林湿地的锐减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得水患灾害不断。因此,疏通河道,修建拱桥,在当时就显得甚为重要。普济桥便是诞生在这一背景之下。在主拱上另外增加了四个小拱,用来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金人将战胜水患的美好愿望很好地融入到了建筑艺术之上,因此,寄寓美好的符号化了的神灵形象便成为来自不可知处的又一重保障手段。于是,这种“瑞兽擒水怪”的图像造型便出现了。 这样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造型的用途,但是在所反映出来的方面就显得不是那么明了了。

二、 关于金翅鸟及其象征意义

1.就其形象而言

自古以来,鸟类因其倏然飞起,骤然落地,只能给居住在陆地的人们更多的关注与遐想,考古发现表明,无论在西方岩画还是中国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都可以寻到鸟类的造型,所不同的只是西方的鸟类造型较为写实,是对现实中存在的鸟类的图像型临摹;而东方人受审美观念的影响,鸟类造型多实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演绎出各种特别的形象。金翅鸟便是在东方人演绎下所产生的一种异化图像。

据《佛学大辞典》,金翅鸟,梵语Suparna,或Suparnin,音译苏钵剌尼,意译为羽毛美丽者;起源于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性情猛烈的神格化巨鸟鹫,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大楼炭经・龙鸟品》记载,金翅鸟居于四大部洲大树上,“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并“取龙为食”,“须弥山大海底北,有鸡头和鸡龙王宫,宫北有大树,名曰句梨。树的四方,有卵生、水生、胎生、化生四种金翅鸟宫”。入海水内,食龙为生。后龙族终究无法忍受,便向佛陀求救,佛陀以袈裟护住龙族使其得救,金翅鸟便去找佛陀理论,经过佛陀的教诲,金翅鸟幡然悔悟,最终悔过自新,皈依佛法,成为佛教护法神之一。《法华经》称,金翅鸟是观音三十三种变化身之一,或称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华严经》曰,金翅鸟不仅“以杀生为功德,也善于为善男信女指点迷津;海水是巨大的知识障碍的隐喻,对于世间有善根的人而言,很难靠自身努力冲破层层障碍,这时金翅鸟用它的巨大翅膀,让他们将执着全部抛于脑后。”从而达到普度众生的目的。

藏传佛教密宗金刚界五佛座,以五种动物充当佛的宝座,其中之一便是迦楼罗座v迦楼罗即为金翅鸟w,而密宗中,金刚有双重含义,既有智慧的表征,又具有坚固之意。由此可知,金翅鸟从某一角度而言也是坚固的代名词。

2.就其雕刻位置而言

从金翅鸟的造型便可以得知,其雄健有力,力大无穷,作为佛教护法神,必然会得到佛教信仰地区的重视,经常见于佛教艺术中。总体而言,金翅鸟的雕刻位置大致有四种:

其一,屋形龛顶金翅鸟,以云冈石窟为例,这种金翅鸟的形象较为常见,其双脚踩屋顶,双翅展开;也有的头部较大,五官似人,拟人化色彩很是浓郁。

其二,门拱俩侧的护法金翅鸟,这种造型更突出金翅鸟的护法功用,腿爪粗壮有力,头大且有头光。

其三,龛楣端回首金翅鸟,云冈石窟中这种造型较为多见,龛楣俩端俩只金翅鸟回首相望,既符合中国本土对称美的审美习俗,美观大方,又不失时机的将金翅鸟的护法职能完美的体现出来。

其四,塔顶装饰格内金翅鸟,这种造型的金翅鸟则更突出其装饰功能,达到美化效果。

三、 结论

鉴于普济桥这一图案雕刻在拱桥之上,多数人以为这一造型与水神有关,只是它的造型相对比较奇特而已。《神异录》中说,北海有大鸟,高达千里,头上文饰称作天,胸口文饰称作候,左翼文饰称作s,右翼文饰称作勒,头向正东,海中捕鱼,羽声相切如雷风。由此不难看出,此幅描绘的正是这个场景。人面鸟喙者应该是海神的一种形变,或者说,它是某种意志、某种秩序的象征与体现。手形作礼佛状,并非说它是佛经里佛在一千生里的化形暗示,而是代表着佛旨――“以天物制之,以绝泛滥”。右面人鱼形体无疑是本地河神或是水怪的变形,这种极富象征魅力的画面应该与金代崇拜山川神灵的信仰有关。

在我看来,却不是这么简单,这一造型是水神征服水怪,寓意当时人们对水患的畏惧和美好愿望。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地居民在金时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似乎还是没办法解释这一图形的来源问题?

普济桥这一雕塑中人面鸟喙的这一海神形象作双手合十状,这似乎是佛教徒礼佛的标准手势,但依此就认定这一形象与佛教有关似乎就显得论据不足。王充《论衡》中曾提到,“图仙人之行,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此虚图也。”而马王堆一号墓所出土的形象则更为具体,不仅有翅膀,连整个头部也变为了鸟的特征。而这些都是中国本土所生之道教形象的体现,正如《论衡・道虚》篇所述,“好道学仙,终生毛羽,终以成仙”。加之道教又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自然有着相当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有人把这个人面鸟喙图看做是道教仙人为民除水患也未尝没有道理。要切实分析这一问题,得从我国道教的产生及佛教的传入说起。道教大约在东汉顺帝时开始形成,而佛教则于汉元帝时开始传入我国,及至魏晋以来,佛教逐渐东传,进入中土,一步步兴盛起来,并与本土道教相融合,前述的仙人形象也就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看做是道教与佛教相融合,加上艺术家的主观想象而产生的一种意会图案。加之,从造型上看,振翅展开,四肢粗壮有力,与藏传佛教金翅鸟的造型有几分相像,所不同的只是与金翅鸟相比,这幅图内的造型显得较为柔和,似乎没有藏传佛教中的金翅鸟那么凶猛。笔者认为这是当地艺术家在雕刻时借鉴金翅鸟的造型并融入当地汉人的审美情趣加以改造而成的。而从其雕刻位置来看,位于拱桥主拱侧边,对照上述内容,可以看做是门拱俩侧的护法金翅鸟v只是将门拱移至了拱桥而已w,寓意以金翅鸟坚不可摧,力大无穷的爪力摧毁作恶多端的河神,寄予民众消除水患的美好愿望。再加上金翅鸟被看做是观音三十三种变化身之一,在利爪抓住河神之后双手合十,奉劝其皈依佛门,达到普度众生的目的。另外,这幅雕塑肚子浑圆且肥大,而且面向西方,是否暗示着河神皈依佛门后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呢?可以看作当地淳朴的居民对“回头浪子”的一种宽容也未尝不可。

由于身份地位的原因,它也不可能完全依照一种现有的仪轨来设计,它应该是混合了佛教和民间崇拜的造像因素,通过对衣袂的矫形形成视觉里的佛衣效果。仔细观察,在中央和两胁部的悬衣组合安排上,借鉴北魏时期的佛像造像风格,但作为世俗神物的造像并不可能完全遵照佛像的仪轨,往往是对佛造像的某些特殊体现的吸收和发展。

从图像上看,河神上半身为汉人形象且着汉服,而当地在普济桥建造时期尚处于金人统治之下,这幅图在寓意征服水患的同时,是否也有让汉人永远诚服这层含义呢?这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求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