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寻最佳问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寻最佳问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面对总是渴望挑战的高一新班,自己也得抛开轻车熟路。几乎教“疲”了的《琵琶行》,这回该怎么讲?

有意无意地检索记忆库,一个曾被触及却又很快被丢弃的问题,重新浮了出来。有些年月了,曾翻到过南宋大学问家、大文学家洪迈的一个说法,认为白居易夜遇琵琶女之事未必可信,琵琶女是作者虚构的人物。当年乍看之下,我曾以为洪大师的这个问题提得简直离奇:一个搞文学的难道不深谙艺术真实的真谛,难道会不容“杂取种种,揉成一个”?难道不明白琵琶女无论真假,都不影响读者对文本的解读?

可于今再查这部集洪迈40年阅读成果、被《四库全书总目纲要》称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的《容斋随笔》(卷七《琵琶行海棠诗条》),细细斟酌,我以为以作者的阅读经验、智识和审美眼光,他断然不会对琵琶女是真是假真正发了研究的兴趣。那么,他正儿八经提出这个问题的深层动机到底何在?

我想,设若琵琶女是虚构的,那么她就只是个借用的形象。真实的形象只剩下一个――江州司马白居易。洪迈的意图,十有八九是怕琵琶女障了读者的眼,而忽略了琵琶女身后的那个人。

如此假设,倒引发了我对琵琶女形象的思考。诗人浓墨重彩表现的这个人物,仅仅是个借体而已?对这位身手不凡、身世坎坷的主人公的刻画有无失实瑕疵?她的价值在哪里?将这些问题深挖下去,我不由得用苛刻的眼光,一遍一遍逐字逐句推敲诗作,最后有了如下的心得。

一、 琵琶女的存在,极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读《琵琶行》,最震撼我们的,一定是诗作对于出自琵琶女肺腑的琵琶乐音的共鸣,是对琵琶乐音真切而精妙的描绘。

诗人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表现手法来展示音乐之美: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反衬(“此时无声胜有声”)、通感(“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拢”“捻”“抹”“挑”“画”)、叠音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错综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令人叹为观止。诗人用文字调动各种感官,使我们身临其境地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更重要的还在于,诗人了无痕迹地将琴音和情音融合起来,用琴声的起伏来表现情感的起落。从清脆悦耳的琴音入手,到哽咽低徊的蓄势,再到郁积之情的勃发,诗人将音乐艺术与情感表达完美结合,也将琴音变化与人物命运的跌宕巧妙贴合,诗人凭借琵琶女的演奏,充分展示了文字之美、音韵之美、情感之美。

二、 琵琶女的存在,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

洪迈提出思考琵琶女真假的意图,许是希望突出诗人形象;而我认为,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是不可分的,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诗人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采用的方法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深度的融合。写琵琶女身世时,将叙述描写的重点放在了风光无限的“少年事”上;而诗人自叙身世时,就用了谪居卧病、失意落魄的中年人的口吻。两个人的身世,两个人的情怀,在当下的境遇中交集,于是就有了传唱千古的深沉慨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样的人物塑造方式,其实在中外名著中并不少见。以比较典型的《老人与海》为例,作者的笔下,只出现了两个明晰的人物形象――孩子与老人。老人是从前的孩子,孩子就是将来的老人,他们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这样的人物塑造方式,用最经济的笔墨,极大地拓宽了作品表现的时间和空间,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内涵更为丰富深刻。试想,如果没有琵琶女自叙身世的铺垫,“江洲司马青衫湿”的悲剧效果会折损多少!

三、 琵琶女的存在,深化了诗歌主题,强化了对社会病态的批判

一个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倡人,一个是来自宦海的不得志的官人,两个有追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最后全成为沦落人。他们来自社会的高低两端,却有类似的际遇,这就愈加凸显了这种悲剧人生的普遍性。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和批判是通过两个地位不同、但都有各自价值却被迫沦落的人来完成的。

有了一次新的自问自答的阅读经历,该怎样带动学生思考、发问、议论,也就成竹在胸了:径直端出一个“洪迈之问”,引领一课书的教学。

教学结果证明,紧贴诗作的字字句句,集中探讨琵琶女形象的意义,便可将诗歌的语言品味、艺术价值、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分析与鉴赏连成一气,不枝不蔓;同时让学生的眼光不仅仅停留在写了什么的层面上,也要引发他们探究怎么写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的认知从感性的体悟上升到理性的分析思考。

课堂教学的过程,乃是师生互动、共同编织并穿越一条“问号链”的过程。教师的问题预设具体而微、环环相扣固然好,而用一个问题串起一篇课文、引发一串问题也许同样高效。它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避免将阅读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刻板肢解作品的过程;它能使教学目标非常明确,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它能将知识点轻松地拆分和整合,提高学生阅读的分析概括能力;特别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需求,探讨一个具有适度挑战性、覆盖面较广、允许不同见解并存的问题,往往充满了发现、质疑和探究的乐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多角度阅读和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拓展思维空间,丰富感情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把《琵琶行》这类经典之作,深深烙在自己的心头。

最佳问号”何所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