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诉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诉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忽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给师范生毕业后入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为我国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我国传统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延长教育实践时间,丰富教育实践课程内容,关注师范生反思性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激发学生教育实践兴趣,构建学习共同体等方面简要分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我国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关 键 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74-03

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需要有良好的能力结构。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却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往往需要经历比较长的入职适应期。

2011年10月8日,国家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实践取向”定为今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之一,将“教育实践与体验”定为教师教育课程的三大目标领域之一,为我国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解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方式,是我国各级师范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传统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形式单一,实践时间过短

我国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安排在职前教育阶段的后期,且相对集中,其主要形式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主要以观摩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为主,但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全面了解基础教育各阶段工作的特点。教育实习内容主要为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通常以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开展。分散实习往往因为组织管理松散,学生得不到规范的训练和指导,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集中实习由教师带队,管理严格、训练规范,但由于人数较多,通常为几个学生同在一个班级实习,这就使每个人实际能够分配到的教育实践时间过短,难以积累足够的教育实践经验。

顶岗支教实习是对教育实践形式的一种创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师范生教育实践改革,对解决贫困地区师资紧张问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如何切实有效地对顶岗学生实施指导,如何使学生在顶岗状态下进行专业反思和相应的理论学习,仍然需要认真考虑。

(二)关注技能习得,忽视师范生教育实践兴趣的激发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一方面实践课程仍然是理论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其目的主要为验证和应用理论,忽视了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因为学习理论课程后往往不能获得及时的实践机会,而使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难以形成对知识的探究和反思。对教育教学复杂性的认识也大多是肤浅的,因此毕业入职后往往难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教育情境。

教育实践的过程也主要采取“艺徒制”形式,通过观摩、模仿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而进行学习,强调学生掌握一系列教育技能。这就把教育实践简化为一个简单的技术控制过程。这种缺乏主体性思考的教育实践培养出的只是技术性的教员,[1] 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既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实践兴趣,也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认同。

此外,师范院校师资往往缺乏基础教育服务工作经历,不能结合基础教育实际需求很好地开展教师教育课程。在进行学生教育实践指导时,也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建议,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兴趣。

(三)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薄弱,缺乏长期有效合作形式

教育实践能力必须在学与做的交互过程中才能形成,这就需要大学与中小学、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愿意长期、系统地接受实习生的实践基地较少。因为中小学和幼儿园日常工作繁忙,部分教师认为指导实习生教育实践会增加工作负担,且容易干扰中小学和幼儿园正常工作的开展,所以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支持度不高;第二,师范院校自身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不能使教育实践得以有效实施;第三,师范院校与实践基地之间合作形式松散,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协作机制,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面对面共同商讨师范生培养问题的机会较少,不能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良好的沟通和解决,且双方在教育理念上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学生觉得大学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可以应用的机会很少,面对现实教育情境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2011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幼儿园、小学、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做了全面、详细地规定,其中突出了教育实践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提供了指导意见,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据。

(一)延长教育实践时间,丰富教育实践课程内容

首先,《标准》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规定教育见习、实习时间最少为18周,极大地延长了教育实践时间,为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时间上的支持和条件保障。

其次,《标准》把“教育实践与体验”列为教师教育课程三大目标领域之一,并进一步提出“观摩——参与——研究”的实践模式,改变了传统“听课——上课”的单一实践模式,遵循了个体实践能力习得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师范生参与儿童活动,获得与儿童的直接交往体验;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培养师范生良好沟通能力;通过参与教育实践基地的各种教研活动,学会对实践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所想分析研究。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拓宽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丰富了培养内容。

各级师范院校应遵循《标准》要求,改革传统学科取向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类课程的门数和时数,延长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并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打破以往相对集中的实践形式,可建立新生入学教育见习——学科课程教育见习——教育综合实习的长期实践体系。通过入学教育见习,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学科课程教育见习可帮助学生结合教育实践及时验证和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建构学科教学知识;综合教育实习让学生通过独立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为毕业入职做好准备。

(二)关注师范生反思性实践能力培养

《标准》针对传统“艺徒制”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师范生主体性的丧失,提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反思性实践者”主要指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能够对教育目标、内容及手段进行不断完善并勇于改革的教育主导者。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突显对“反思性实践”的重视,积极建构自我的教育教学知识,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应该是一种行动与反思交替的过程,是一个“行动——回顾行动——意识到主要问题——创造其他行动方案——尝试”的螺旋上升的过程。[2]反思性实践是对传统技能性实践的改革和创新,较好地沟通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反思性实践者的培养一方面要求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指导教师也应为学生相互交流实践经验创造机会;再一方面,学生的反思性实践是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理论知识对所获取的实践经验进行思考、判断,并形成相应实践行动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

(三)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激发师范生教育实践兴趣

教育实践能力包括职业态度、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三方面,因此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除了知识、技能学习,还应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激发学生实践兴趣,形成教师职业认同。

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的道德修养、举止行为和工作态度等对学生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如果师范教育只重视专业角色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师范生进行道德和精神的塑造,那么师范生就不能领会教师职业的真正涵义,就不会形成职业认同感。《标准》把“教育信念与责任”列为教师教育课程目标领域之一,要求师范生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师范院校应加强教师养成教育,重视对师范生职业品质的培养。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可邀请一线优秀教师对师范生言传身教,感受名师人生追求和教师职业精神”,以及让师范生“深入农村基础教育实际,引导和教育师范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服务农村教育”。这一切均要求各级师范院校应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增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课程的学习,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同时,应与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社区、家庭沟通、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充分激发师范生教育实践兴趣。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理念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幼儿园的合作不仅限于把其作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验证和运用的场所,也要求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标准》提出了教师教育课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为“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教师的终身学习需要以大学与基础教育的合作关系为根本特征,变革传统教师文化,使大学教师与基础教育教师之间形成对话,良好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大学和中小学、幼儿园应共同协商制定长期有效的合作形式。通过合作,大学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把握基础教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基础教育教师参与共同规划教育实践课程,并担任师范生的入职指导教师,与师范生建立长期互动关系,有利于对师范生进行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教育培养。同时,在对师范生的指导过程中,基础教育教师也不断完善了自身的教育教学,从而获得发展。所以,各级学校领导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地方政府和相关行政机构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切实保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共同形成教师教育研究的团队,最终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杨燕燕.我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愿景[J].教育探索,2010(5).

[2]刘晓红,段作章.中外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4).

[3]施良方.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兼述美国课程理论的兴起与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4).

[4]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1,10.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