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的技能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学地理教学的技能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技能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某种执行能力。因此,地理技能的熟练运用需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作为基础。例如,根据气温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判别气候类型要以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基本区别作为基础。又如,学生能够熟练地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判别气候类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气候类型特征的掌握,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进行。

一、目前地理技能的特点

1.重视培养思维方法。根据特定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认知的事物特点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的方法。

2.重视地理问题研究的科学方法。回答地理问题是一个完整的地理探究过程,运用归纳、推理、概括、总结的科学方法才能正确解决地理问题。

3.重视地图、图表的作用。这不仅要求学生会看图,还要能绘图,更要会用图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4.重视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在地理课堂学习中的应用,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学生获得地理信息。

5.重视实践活动。地理学科总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而地理问题也常与生活联系,地理学习过程更应重视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理解。

二、地理技能的组成

1.读图、绘图能力。

2.比较、分析能力。

3.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地理技能培养应重视经验的积累

一般地,学生学习的经验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传授的技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按教师传授的步骤反复练习的过程。

2.学生独立学习的探索。学生依据自己的认识进行的思考,逐步形成了学习经验。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常是学生自我的经验起主导作用。例如,在读分层设色图时,通过观察发现绿色的地区为平原,并将此作为地形判断的一种方法。

四、地理技能培养应注重科学性

1.由简及繁,循序渐进。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巧妙安排。

2.善于总结,突破难点。例如,一些或难记忆或难理解的地理现象可采用口诀突破。

3.提倡探究,形成习惯。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创造性学习的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自主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相辅相成。

此外,地理教学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

2.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以情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师态度和蔼、亲切,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3.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教师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计好的“圈套”,对学生来说是很有激发性的。

4.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启趣。

正如演员要想感动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通过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

5.兼顾其他学科,发挥诗词、歌曲、趣闻的激兴、怡情作用。

要增加一堂课的趣味,就应兼顾其他学科,引入语文的优美诗词,引入音乐的动听歌曲,引入历史的奇闻轶事,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衷地赞佩。

6.借助地图,强化记忆。例如热带草原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青翠,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

7.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8.巧妙插叙,激趣。如 “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中叙述:“……只见一个圆形星球悬在天空中,上面有蓝色的海白色的云,没有云块遮挡的情况,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是一个漂亮的星球,像一个令人觉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蓝白条痕相间,水蓝色大气层薄薄一层覆盖。”

9.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如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又如将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冬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

总而言之,地理教学的技能应根据地理学科内容多、知识杂、涉及面广的特点,兼顾其他学科,多方涉猎,精心编排。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毕超.国家地理标准.地理教学,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