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大学生亚健康成因分析、预防及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亚健康形成的原因分析入手,从而寻找它的致病因素,重点讨论预防措施,以便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健康; 亚健康; 疾病; 预防; 治疗
前言: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因此,健康属于个人,又属于社会。学校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使他们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随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亚健康”作为一个新的医学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被纳入科学视野,从千百年来固有的健康、疾病概念中剥离出来,而引起世界的关注和瞩目。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TO)明确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心理和方面、生理方面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但就WTO统计,有1/3以上的人群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既“第三状态”,也就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边缘状态,国内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一般是指肌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亚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处理得当,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是未来的人才,国家的财富,研究大学生亚健康成因分析,对预防和减少亚健康人群比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
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心烦意乱,夜里多梦,睡眠质量不高;面色憔悴,双目周围,特别是眼下灰暗发青,无光泽;指甲卷曲、月痕不齐、甲面白点;手心热、口干、全身倦怠无力,经常自汗、盗汗;突然感到视力下降,且伴有目胀、头疼等。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对自己的健康担心、多梦、疲劳、情绪不稳定、用脑后疲劳、耐力下降、困倦、烦躁、健忘、虚弱、活动后疲劳、易激怒、失眠、压抑感、易怒、总怀疑自己有病、思维效率低、易感冒、嗜睡、四肢乏力、不愉、头晕、目眩、抑郁、头疼、腰膝酸痛、脱发。
二、大学生亚健康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 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导致大学生心理负荷压力增大
当今的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一个兴旺发展的时代,一个情绪负重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迫使他们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精神压力日趋增大,再加上目前由于高校扩招、校舍紧张、学生活动空间相对减少、空气污染严重,容易使人烦躁,心情郁闷。所有这一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负荷压力增大、心理障碍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二) 饮食起居无规律
无规律的饮食和起居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大学生对饮食起居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长期的无规律的饮食起居,不仅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睡眠质量,甚至会影响人体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 不良嗜好
大学生无论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并迅速向成人过渡的动态变化时期,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容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其原因:一是学习与竞争的压力较大,以此来缓解压力;二是无具体目的,有从众心理,以此作为时尚和成熟的标志。实际情况主要以后者为主,并占有绝大多数。
(四) 缺乏科学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弥补现代生活给人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能调节和改善由于饮食、作息等长期不合理而形成的健康隐患,这一观点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认同。运动缺乏症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营养过剩”、体重超标、肌体抵抗力下降。
(五) 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
由于人体生物具有周期性,即使是健康的人,也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处于亚健康状态。例如女性在月经来潮前、学生在考试期间表现的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失眠等。
三、预防大学生产生亚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健康教育,树立“健康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当前大学生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对“健康”一词的内涵与外延理解模糊。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编写合适的健康教育的教材,使学生认识到“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全面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二) 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理念
1986年加拿大首先提出了“积极生活”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TO)于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了以“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为主题的会议,并启动了“全球积极生活运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懒惰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日益扩大的、全球性的对健康的威胁”。因此,大学生们应积极改变原有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方式,克服有害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大学生们应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努力学习,阶级进取,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使学生课余时间过得丰富充实而有意义,避免学生空余时间感到无所事事,无聊空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 加强学生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心理障碍
由于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学生心理障碍现象更加突出,学校应定期举行有关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讲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现实性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一些学校已专门设立心理咨询,促进自身人格的发展,维护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四) 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营养平衡是人体健康的第一大基石。研究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改善营养和饮食来预防。专家建议:5大食品每餐都应摄食,种类越多越好;每餐吃8分饱;在愉快的气氛下进餐;多吃深色蔬菜和水果;根据身体需要适当补充营养品。
(五) 体育是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的最佳说段
任何体育运动不仅是运动器官在运动,心血管、呼吸、泌尿,内分泌、感觉系统以至全身各组织、器官都会发生相应的机能变化,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相互配合进行运动。体育运动能促进全身从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分子从上至下统一协调的锻炼,使人体各级机能得到提高,它作用于人体,使之产生良好的健康效应。研究表明,强度适当的体育运动,通过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可提高唤醒水平,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摆脱烦恼,对精神不振、心境很差的人具有显著的治疗和调节作用。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心理坚强和自信心,并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通过群体的体育运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愉快,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
四、大学生产生亚健康后的治疗方法
(一)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指用光、电、声、气体、水等因子作用与机体,进行保健的一种方法。首先,各种物理因子直接作用于身体各部位,改善局部的症状,如颈肩、腰、腿痛,肥胖、便秘等,并有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作用。如采用超声波、红外线、磁疗等。
其次。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皮肤、肌肉和其他感官(如眼、耳、鼻)进行良性刺激,使大脑对其进行整合作用,通过肌体进行神经或体液调节,从而恢复和维护人体平衡,使不良的症状得以改善和消除。如运用音乐、空气离子、色光等方法,从而改善人体各项生理指标。
(二) 精神疗法
精神疗法又称心理调节法,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通过各种方法,应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解决其心理上的矛盾。
(三) 森林疗法
森林疗法是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治疗神经症、植物神经失调等身心疾病。
(四) 饮食疗法
一般来说饮食讲究色、香、味,从现代生活基本条件来看,特别是从科学养生的视角来认识食疗问题,也就是书,人体可以通过食疗,达到阴阳、气血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饮食应该讲究色、香、味。具体有 食养八原则,即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食清淡,忌膏粱厚味;不可偏食,多食五谷杂粮,不勉强进食,不渴强饮食;怒后不进食;饮食不可过热过冷;食后不要做激烈运动;注意食后养生。
(五) 针灸、点穴法
1.针灸原理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门独特的疗法。“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穴位治病,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不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即艾条,以火点燃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2.定穴取穴
针灸首先要定穴、取穴。准确的取穴要求患者有一定的。常用的取穴方法;一种是根据人体的自然标志来取穴;一种是以患者一个手指或几个手指某部分的宽度为标准来取穴;还有一种是把人体各部分的距离,规定为一定的寸,以骨度来取穴,只有确认标志,量好骨度分寸,注意本穴与上下,左右邻近穴的关系,才能达到准确取穴的目的。
(六) 按摩疗法
按摩是通过各种手法,刺激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神经、血管以及淋巴等处,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肌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促进炎症渗出的吸收,缓解肌肉的痉挛和疼痛,常用于伤科各种痛症。
(七) 穴位激光照射疗法
穴位激光照射疗法,是利用低功率激光束直接照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作用原理是:激光是因受激辐,而发出的一种光,它具有亮度高、方向性强、相关度高及单色性好等特点,能产生4种对人体局部有多种影响的反应,使人体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细胞活力加强,从而达到活血祛淤、消炎止痛的目的。
(八) 穴位 电兴奋疗法
穴位电兴奋疗法是应用电流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感应电、断续直流电刺激人体瑜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具有镇静、兴奋、镇痛、调节植物和内脏神经、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等作用。
五、结束语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预防和摆脱亚健康是获得健康的前提,亚健康需要整个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大学生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平衡心理、适当运动、亲近自然等途径预防和摆脱亚健康而走向健康。
参考文献
[1] 吴洁,梁磊.亚健康成因分析及预防[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2] 朱寒笑.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02(3)
[3] 洪家云.对海南省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分析[J]. 湖北体育科技,2003(1)
[4] 宗继军.大学生“亚健康”人群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