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抗抑郁剂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伴抑郁障碍患者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抗抑郁剂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伴抑郁障碍患者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王秋芬 汪凤兰 卓凤巧 王文远 候世瑞 马丽平 安素才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抑郁;抗抑郁治疗;氟西汀,

【摘要】 目的 观察抗抑郁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95例不稳定心绞痛抑郁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 对照组4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加用氟西汀20mg・d-1。疗程8w。 结果 治疗8w末,观察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缓解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抑郁症状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障碍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治疗,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患者状况。

【关健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抑郁;抗抑郁治疗;氟西汀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模式的建立,躯体疾病伴心理障碍的患者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目前,心血管疾病伴心理障碍比较多见,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障碍患者,可明显影响心绞痛的疗效。我们对该类患者给予抗抑郁治疗,旨在观察抗抑郁治疗对不稳定心绞痛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6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9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男18例,女30例,年龄40~66a;对照组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40~68a,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推荐的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HAMD)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总分<8为无抑郁, 8~20分为轻度抑郁, 21~35分为中度抑郁, >35分为严重抑郁。治疗组严重抑郁12例, 中度抑郁27例,轻度抑郁9例;对照组严重抑郁 7例,中度抑郁33例,轻度抑郁7例。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吸烟指数以及合并症等无统计学差异,且均无抗抑郁药物禁忌症。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及抗凝治疗。治疗组加氟西汀片20mg・d-1,疗程8w。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抑郁症状的改善等。心绞痛疗效评定,显效:心绞痛症状减轻或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80%;有效:减少50~80%;无效:减少<50%;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延长。抑郁症疗效评定:显效:HAMD评分下降>80%;有效:下降50~80%;无效:下降<50% 。

1.3 统计方法 心绞痛疗效采用Ridit分析法,抑郁症状改善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4%)与对照组(7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注:经Ridit分析,P<0.05

2.2 两组抑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抑郁症状缓解率表2 两组治疗后抑郁症的改善情况

3 讨论

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Mental disturbance associated with somatic disease)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与长期病痛的折磨有关。抑郁障碍是冠心病常见的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达78.6%[1],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可能原因为:①抑郁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导致血栓形成;②抑郁患者心率变异度降低,心律失常增加;③体内氧化型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多;④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由自主神经介导的心脏压力感觉性反射功能失调,从而引起猝死;⑤抑郁症患者对躯体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差,因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死亡危险[3]。6~22%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4]。

本文9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伴有抑郁症状,经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后,治疗组的心绞痛及抑郁症状均显著改善,二者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抗抑郁治疗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与文献一致[5]。本结果显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过程中,重视并及时处理所伴发的抑郁症,对患者症状控制及整体状况改善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陈建平,顾为平,卢尔宾,等.冠心病患者情绪障碍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143

[2] Ariyo AA,Haan M.Depressive symptoms and risk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Americans [J].Circulation,2000,102(15):1773

[3] 孙宁玲.抑郁症与冠心病[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1):786

[4] 杨菊贤,蔡文玮.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处理[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14(1):46

[5] Steven P,Roose MD.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J].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5,6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