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这一个”:厘清、省察与精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这一个”:厘清、省察与精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一语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即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充满智慧的人生。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就是“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价值人生”“好的生活”,尤其是他们对诸多教育问题的省察和与抉择,对语文人生的探索与建树。致使他们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始终是一个充满个性与思想的“单个人”,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就是“这一个” 1。所以我们研究“这一个”是在分享他们的教育教学智慧,也是在传承他们的主张与风格。

一、厘清:何谓“这一个”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1]中向我们具体阐述“这一个”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一个”是个别和一般、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统一体;“这一个”是特定的环境中的“这一个”。而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这一个”的阐释不仅剥去了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的神秘外衣,还吸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明确提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的主张,丰富与发展了“这一个”的内涵。也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也是“这一个”!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每个人在地球上都有一个最适宜自己的位置,每人要找到那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你要自己在生命的土壤中扎根。你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周国平)做教师,我们都有着自己的教学思想、主张和风格。有的可能还没有我们发现,或者还没有被我们提炼出来,但这些确确实实已客观存在于我的教育教学中。存在即合理。站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沿,我们既要形成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省察判断,又要追求“好的生活”与“价值人生”,溯源为什么要做“这一个”?

二、省察:为什么要成为“这一个”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著名箴言。为什么要认识你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周国平)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所以,当下“认识你自己”,成为“这一个”,就显得尤为重要。

1.“这一个”的缺失与迷茫

有个性的教师有很多,但是有自己的教学思想与主张的老师却很少,更多的教师则缺失对教育教学独特的见地。今天学这个人,明天学那个人,没有自己的主张。而主张却是教师走向“教育自觉”的关键性标志,孙双金不仅提出“情智语文”的主张,他还坚定地将自己的主张指向教学实践,使得他的教学因此而有了坚固根基和发展方向,所以,一个缺失教学主张且伴有迷茫心态的教师是很难成为优秀教师群体中的“这一个”。

2.“这一个”的屏蔽与牵制

传统教学的思想统一、内容唯一、方法单一、评价划一……不仅违背了母语教育的教学规律,还屏蔽了师生生命发展的需求,牵制了教师教学创意。加上当前很多地方、学校极力推行“大一统”教学模式,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一个模式,导致很多教师的“棱角”被削平,成了“教书匠”“代言人”,在教学的改革中不知道自己站在哪里,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句子和归宿,自然也就丧失应有的创造激情和发展内驱力,消融在单调重复且规范化了的日常教学之中。

3.“这一个”的需求与召唤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因为人不满足于现实,始终渴望打破他存在的界限,不断追求当下的自我现实。尤其是在教育趋于繁荣的时期,教师自我实现需求更是高涨,孙双金、薛法根、陈建先等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旗”。如薛法根所提出的“简约语文”就是针对部分人把语文搞得太深、太玄、太复杂,学生学得太累、太枯燥而提出的。这,既是他们对个性化教学理念的主动回应,也是现实社会变革的强烈需求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召唤。

4.“这一个”的可能与导向

“语文竖旗”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民族教育繁荣的征兆。薛法根树“简约语文”之旗,使薛老师由厚重变得简单;孙双金树“情智语文”之旗,使孙老师由持重变得情趣。做教师我们也有着对学科和教学特质深度开发的独特理解与把握,也应当有自己的一面“旗帜”。因为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每一面“旗帜”的竖起都有可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做“这一个”是一个永不可忽略的导向。

作为教师,“这一个”是我们应有的追求。因为,“这一个”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我是谁”。

三、精塑:做教师如何成为“这一个”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曾说:“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但我觉得,即便是小学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而一个有着自己的教学追求,拥有教学主张的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现实领域中的事物,不可能不持有赞成或反对、选择或排斥、赞美或谴责的态度,运用这些来判断与拷问自己的教育理想、信念、立场、方法,从而产生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独特的主张。而这也正是“这一个”有别于“另一个”的关键因素。所以,要想成长为“这一个”,就要做一个思想者,一个永远思想着的杂家、专家、大教师。

(一)先做杂家

贾志敏老师曾说:“语文教师应当做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应该称得上是个教育专家。”教师要做个“杂家”,贾老师用五十多年的亲身教学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杂家”不是不务正业,用心不专,相反,正是教师修炼内功、丰富素养、提升技能的“真我”表现。

1. 读“杂”书,厚积知识素养

教师要读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关键是读什么书。如今,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媒体及专家等推荐给教师读的书名目众多。面对如此强大“攻势”,一线老师一片茫然。“试着读透下列书籍,或许将改变你的一切!”张俊平给我们推荐的凯思琳・史派克的《仁爱一生》、李零的《丧家狗》等60部名著,可以说是“杂”得可以。在张主编所列举的这些书目中,我个人真正研读的只有《陶行知文集》等少得可怜的几本,心中愧叹之余,顿悟:做教师不仅要读专业的书籍,还应该读透一些“杂书”。陈建先老师就是一个鲜明的个案,他在上师范时就是一个有名的“书虫”,从文学、哲学、史学到自然科学,乃至后来还读了《木工学》《金属学》,广泛摄取,杂之又杂。“从此岸到彼岸,是一个转识成智的过程。”做教师,读“杂”书又何尝不是!

2. 练“杂”技,活跃“出场方式”

做教师除了修炼必备的专业基本功――“三字一话”外,还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艺术修养,做到“一专多能”,多才多艺。“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等都非常注重教师的艺术才华和专业技能等综合素养的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教师的综合语文素养进行考核。对此,巢宗祺教授曾给予高度评价:语文老师应该是有生活情趣的人,因为你的爱好可能会转化为教学资源。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有自己某方面的爱好与专长,能适时、适度地在学生面前“露一手”,甚至“露几手”,必定会赢得学生对你的崇拜,甚至使学生将这种崇拜转化为学习的兴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哲学家尼采在论述艺术时就说:“我们发现它(艺术)是对生命最强的刺激……”海德格尔也指出:“艺术是所有存在者的出场方式”。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梅兰芳学艺》,当谈到国粹京剧时,表现出了他深厚的京剧修养,在课堂上一展歌喉,学生和听课老师无不为之倾倒,如痴如醉。鲜亮的“出场方式”既是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刺激与熏陶,也是教师独特人格魅力的舒展。

3. 研“杂”课,历练课堂范式

名师的很多课例是无法模仿的,但是我们却可以对他们的课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借鉴,学习他们的理念、精神、人格和境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研读于永正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案例,我感受了文化支撑的力量,而同样研读孙双金老师执教这一课,却让我感受到了情智共生的曼妙。对比中我感受了到两位大家的鲜明的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回过头来观照我们自己的课堂,如果能把这“一招半式”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其历练到极致,一定能成为自己的“绝招”。郑杰曾说,最有生命的教育存在于民间。借此改动一下,我说:“最有生命活力的教学主张、教学范式等同样也存在于民间,散布在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所以,我们要“研”,要“仿”,更要“思”,要“创”,要在“杂”的课堂中寻找“共性的东西”,最终确立贴有自己标签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范式。

4. 写“杂”文,记录教学故事

一提到写文章,老师们就头疼,其实写文章并不难。如今大多数的老师都有了自己的博客,有的则开通了自己的微博,以纪实的笔触、反思的笔调和简约的笔法随时记录关于自身教育教学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及由此而来的诸种感悟,实质上这就是教师“写”的表现,是针对自我的“即时写真”。如果我们的教学主张、教学思想在实践中,在我们的博客上、微博里变成一个个教学案例、一则则教育故事的时候,我们的教学主张就不仅仅是一种见解,也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成为现实。孙双金,就是这样一位“有故事”且勤于记写“故事”的人,看看他的博客就知道。我们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因为,我们的教学其实就是在讲故事,“故事”里一定也有着我们的梦想。所以,记录有关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可以“聚沙成塔”,还能因为能把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呈现在更多的人面前,而感到内在的充实与快乐。

“杂”是辩证的,并非要求我们一定要成为教学上的“全能冠军”,因为诸多“杂”的存在与作用,正是“专”的开始。

(二)再做专家

我们可能做不了像陶行知、于永正、薛法根这样的大家,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贵人的搀扶、自己的努力,在“拿来”的同时融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从研究名师转向关注自己,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向他们逼近、靠拢,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捕捉到属于自己的“句子”。做好“这一个”,你就是“专家”。

1. 辨动向,站在名师的肩膀眺望

当前我国语文教育走向繁荣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形成了诸多的教学流派,涌现出一批语文教育研究和语文教改的专家,如苏派的小语代表人物薛法根、孙双金、陈建先等,“情智语文”“本位语文”等这些无不诠释着语文教育教学最“前沿”的动态。站在名师的肩膀,我们不仅要观望,还要关注,更要明辨,要用不偏不倚的思维去观照,去思辩,从而捕捉语文教学改革的信息,明辨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向,如当下大家在为语文教学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困惑时,通过读他们的文章我终于彻悟:“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孙双金)“谛求语文教育的原点――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留下方法。”(陈建先)。其实,无论“教什么”“怎么教”,都应该指向学生,即教给学生需要的,学生怎么能学好就怎么教。虽然有所偏颇,但只,这种“致用”“执中”的教育价值判断会让我们站得更稳,望得更远,做得更实。

2. 树方向,立足需求的实践反思

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名师的成长也如此,薛法根老师初登讲台的时候就曾经上咋了一堂作文课。无独有偶,孙双金、陈建先等他们也都有类似的经历,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方向,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从混沌逐渐走向了清晰,最终,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现实中,如果我们上同一篇课文,多上几次,多听听别人的建议,多做几次切腹的反思,你就有可能成为这篇课文的教学“专家”; 如果你用一种方法反复去实践,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极致,那么你就可能成为这种方法使用的“专家”;如果你再不停地变化着使用各种方法进行同一个内容的教学实践与反思,那么你迟早一定会成为教学方法论的“专家”。围绕着一个方向去不断地探索,把这件事做好,就是最大的不简单,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你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元素”。

3. 存倾向,基于实践的主张坚守

教学主张是名师“教育自觉”的关键性标志。一个缺乏教育自觉的教师,很难成长为优秀教师、专家。只有具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才能有别于其他人,才不会将“这一个”与“另一个”混淆。提到“简约语文”就知道薛法根,提到“本位语文”就知道陈建先。教学主张的生成并非闭门造车,“教学主张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见解,它坚定地指向教学改革的实践。”[2]当下,我们又能提出一个怎样的教学主张而成为有别于他们的“这一个”!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最有发言权,也是最没有主张的。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只实践,不建树。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对教师要求,我们也应该有“树旗”的意识,有自己的教学主张,这是语文本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一个语文人的成长需求。尽管像笔者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还比较混沌,还没有成熟的教学主张,但“策动”“深耕”的理念,“和而不同学语文”的追求却烙刻在心,虽可能有失偏颇,但我也相信:实践中的坚守,一定会让自己的语文教学逐渐形成自己的特有风格。

4. 谋去向,走向自己的教学流派

教师的生存应该有自己的去向,教师要为自己的去向提前科学谋划。走向何处?走向“独树一帜的江苏的‘这一个’”。“这一个”谁都有可能实现,但绝不欢迎那些惟命是从、人云亦云的追随者,需要的是有独特的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风格的开拓者,一个“和而不同的单个人”,凸显我“这一个”的真实存在。所以,当我们走进“苏派”的“圈子”,学习、借鉴与传承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风格等的同时,还要走出来,跳出“圈子”,从研究名师,融入苏派,转变成关注自己,研究自己,走向自己的“流派教学”。我们要学习薛法根、孙双金、陈建先,但是不做薛法根、孙双金、陈建先,对于三位老师,我一直把他们当作我学习的榜样,我没有想成为他们,也不可能成为他,我就想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就像魏书生所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有的你没有,你有的我也没有。”这就是个性,这就是风格,这就是我们追求成为“这一个”的最好注脚。

不是结语的结语:做大教师,做“这一个”

“大教师”是业内人士对应艺术大师等称谓提出的教师自我发展价值取向,其有别于名师、学科带头人等评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专业尊称。“大教师”通常指大视野、大抱负,道德上有大境界,教育上有大智慧,事业上有大作为的教师。李吉林是、于永正是……“未来我要做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真正的专家。”这是薛法根40岁时对自己的鞭策,我想,薛老师所言要做“真正的专家”就是做大教师吧。笔者认为,重塑教师专业发展名称,“大教师”应该是最好的注脚。

从杂家、到专家……做大教师,做“这一个”,是我们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 第2版 (1979年6月1日)

[2][3]成尚荣. 名师应当是思想者――谈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J]. 《人民教育》2009(1)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师专一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