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斯特与他的三首夜曲《爱之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斯特与他的三首夜曲《爱之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82-01

“钢琴之王”弗朗茨•李斯特于1811年10月12日出生于匈牙利肖普朗附近的莱丁,卒于1886年。他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和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同为欧洲“标题音乐”的倡导者和创立者。在他的一生中,努力探索并发展了浪漫主义音乐,把浪漫主义音乐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李斯特在音乐创作在风格上具有极大的突破性,他打破传统的形式,大胆创造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尤其是他在钢琴演奏技术上的探索与追求,他偏向于运用交响乐的构思方法来创作钢琴音乐,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富有诗意的想象力和哲理思想,在精神上则象贝多芬,豪迈而富有创造力。他的钢琴作品是指向未来的,在他手中发展成熟的动机变形的手法,逐渐成为了后来构建浪漫主义宏伟大厦的标准之一,对后人影响很大,特别是一代音乐巨匠瓦格纳。可以说李斯特为现代钢琴演奏技术奠定了基础,开辟了现代钢琴演奏的道路。

《爱之梦》创作于李斯特在魏玛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管弦乐队震撼人心的威力占据了李斯特的心,但他仍然写了许多的钢琴作品,而且由于他思想上的转变,这些钢琴曲的风格比以往深刻得多。与同一时期肖邦所创作的夜曲相比较,李斯特则更注重表现对艺术和历史的回顾和追思。这些作品体现了他丰富的、富有诗意的想象力和哲理思想。三首夜曲是李斯特用自己的歌曲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三首夜曲都是由诗歌为灵感的创作。

第一首:富有表情的小行板(Andantino espressivo) ,降A大调, 4/ 4拍,曲式结构:A - B - A’-结尾。

歌词是德国诗人乌兰德的短诗《崇高的爱》,这是一首宗教色彩颇浓的诗作,这也突出了李斯特在后期的作品带有很深宗教色彩的特点。这首夜曲采用了单三部曲式结构,采用单主题发展的方式。A部分将旋律和伴奏声部精妙地交织在一起,主题有一种摇曳和飘荡之感,高声部旋律甜美,委婉,散发着青春浪漫的气息,左右手的伴奏声部丰富的和声不断地填充着优美的主题,低声部中持续的固定低音如同远方传来的钟声,更加凸显出这首夜曲的宗教色彩。李斯特通过不断地转调来加强第一部分夜曲的动力,由降A调-B调-降e调-A调-降A调。左右手的伴奏声部由同时进行渐渐转变成波浪式的交替进行,从而将作品推向高潮。

B部李斯特采用的是展开的写作手法进行发展,音乐上和A 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段李斯特采用了三连音,将主题放置在了左手的低音声部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多变的,具有内在动力的音乐进行,大量的采用了典型的李斯特式即兴风格的华彩乐段。旋律部分上方翻飞的一串串颤音和宣叙调乐段都说明了李斯特受到贝多芬后期作品的影响之深。如果说A部是对爱情美好而浪漫的描述,那B部则是并不畏惧人世间的生离死别,坚信死后将去到充满爱的天堂。

A’段再现时,主题变成了开阔明朗的八度演奏,伴奏织体也变化成了翻高八度分解和弦的形式,典型的李斯特式华彩乐段贯穿始终,音乐整体上变得更加温和、清新。这样的织体,我们在肖邦的夜曲中也能常常看到,由此可见李斯特前期作品与肖邦的创作手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后期李斯特将钢琴音乐创作的思考方式改变了,新技巧不断融入,偏向于运用交响乐的构思方法来创作钢琴音乐。

第二首:缓板,奔放地(Quasi Lento,abbandonandosi),E大调,4M3拍,曲式结构:引子-A-B-A’

第二首夜曲总体上要比另外两首更加朴素,采用的是路德维希?乌兰德的一首爱情诗。采用的也是单三部曲式结构。A段由G大调属七和弦作为两小节的引子引出。是以较为分散的和弦构成,而这些和弦的特别迷人之处在于和弦中出现的延留声部构成了这首夜曲的主题,其延留般的不和谐最终消失在了朴素的解决中。

B段作者将第一段较为分散的和弦转变成了分解和弦,使得整首作品具有向前的推动力引出整首作品的高潮,高潮部分李斯特采用了柱式和弦来补充主题的发展从而加强整首作品的音响效果,高音声部则演奏出动人的短歌,让人意味深长。

A’段再现时李斯特又再次让人们注意到了B段高音声部的那段旋律,只是这次让旋律出现在了低声部中,而且从小调转为了大调,以此来突出和声。

第三首:降A调,4/4拍,曲式结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

第三首根据德国诗人弗莱利格拉特的诗《爱之梦》而作,李斯特把这首歌改编为钢琴曲后,在谱子上题了诗人弗莱利格拉特的另一首诗《只要能爱就去爱吧》。改编后的钢琴曲比歌曲更加自由了,感情的高潮也更加充分了。

A段主题一开始,作者沿用了与第一首夜曲相同的手法将旋律和伴奏声部精妙地交织在一起。主题以较低的音区出现,被镶嵌在轻柔流动的分解和弦中,似乎象征男性的形象,正用他那温暖,厚实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向他心爱的人表达着浓烈的爱意,并且一次比一次更热烈,而最终他的倾诉得到了回应。作者为了加强整段的动力性,将左手由单音逐步的加强为八度和旋,而在A段结束时采用了两小节典型的李斯特式即兴风格的华彩段落作为连接,巧妙的将由低音区转变为高音区引入B段。

B段由前半部分由降A大调转为了升G大调。主题在高音区出现与A段形成强烈的对比,宛如由男性的形象转变成为一位清纯柔美的女性形象,她以轻柔的言语来回应情人炽热表白。然而,积聚的感情就像火山一样终究会爆发。在第二大段后半部分起,音乐终于进入了这爱的高潮之中,李斯特采用了色彩性的转调(a小调-E大调-降A大调)增强了情感起伏的力度。来表达爱的热烈,右手的八度和弦加上左手快速流动阶梯式的琶音,不断地推动着音乐的向前,增添了音乐的艳丽色彩。仿佛情人们在不顾一切地享受爱的甘甜,体验爱的欢乐,爱情的火焰在他们身上熊熊燃烧。再现之前的华彩段落,李斯特是使用了一连串的繁丽茂密的华彩音型,犹如湍急的飞瀑溅起晶莹水珠,在阳光照射下散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似乎把那爱情的美妙融入了自然之中。

进入到再现部,音乐逐渐安静下来。仿佛是一颗被爱情扰乱了的心得到了抚慰。主题旋律高八度贯穿着这一段,使情感流露更为真切。左手在高音区交叉演奏的和弦音型,有着晶莹剔透的效果,为音乐增添了一份梦幻的意境。最后,音乐出现了双手反向和弦进行与休止符交替出现,表现了一种对爱的期盼与幻想,在此之后出现的一丝激动仿佛只是平静的水面被溅起了一点点涟漪.一切的一切,又终究恢复了平静。尾声部分重复爱的主题,在梦一般美丽的感觉中,恋恋不舍地结束全曲。

这三首《爱之梦》创作于1850年,这些抒情小品表现了李斯特性格中温柔多情的一面。三首作品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然而创作上的许多特点,却贯穿始终。

相同之处都是由诗歌为灵感的创作,都巧妙的运用了分解和弦和具有流动性的琶音,是旋律和伴奏声部精妙地交织在一起。第一首和第三首运用了中音区旋律创造出来的微妙、优雅的效果。而且都采用降A大调和宣叙调乐段和典型的李斯特式即兴风格的华彩乐段。并且歌词的开始部分都能够被添加在旋律之下。

不同点在于三首作品的感彩、基调各有不同:第一首颇具宗教色彩,第二首总体比另两首更加朴素,第三首情绪较为激动像是爱的表白。第一首和第三首大量的运用了宣叙调乐段和华彩乐段,第二首的中部左手伴奏则运用了较为沉重的柱式和弦。

改编以后的钢琴曲比歌曲更加自由,感情的高潮也更加充分了,这一类抒情小品表现了他性格中温柔多情的一面,李斯特的这一类作品向人们展示的是他性格上的另一个侧面:超凡脱俗的、对另一个世界的神往,和对至真至美得爱情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