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中“浅阅读”现象的应对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中“浅阅读”现象的应对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下,网络迅速发展,电子产品泛滥,信息急剧膨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快餐文化应运而生,而阅读的打开方式也有多种,比如手机微信公众号平台、微博、电子书等。读者在选择读物时偏重于时尚、居家、旅行、亲子类书籍。少看或不看文化经典名著。人们的阅读态度也呈现出功利化、随意化、娱乐化的倾向。这种“浅阅读”方式不仅存在于生活中,也存在于语文教学中

一、语文教学中的“浅阅读现象

1.功利化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把提高写作能力当成了阅读的唯一目标,阅读变成了功利性的“写作阅读”,这种做法时常有之。同时,应试教育普遍存在。以阅读教学为例,对阅读文本进行考点肢解,强调“这就是考点”,“这种问答题,在考试时应该这样回答”等。

2.娱乐化阅读

语文课姓“语”名“文”,教学就应该有“语文味”。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语文课“变了味”,不再是一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而是带着欢声笑语的表演课。短短40分钟欢声笑语、讨论交流,没有深入解读文本,为了哗众取宠,故意曲解文意,甚至篡改角色,是非不分。虽引来哄堂大笑,却脱离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和规律,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与宗旨。

3.随意化阅读

新课标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这种独特体验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而不是信马由缰、随意发挥、任意解构、消解文本,甚至对经典文本进行颠覆性的戏说、解读。

二、语文教学中“浅阅读”现象应对策略

1.重视语文审美教育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的教学内容。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60%以上,也就是说,教科书将阅读列为教材的重中之重,而教材的阅读篇目大多数都是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是艺术的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阅读教材为美育提供了大量的材料。面对如此美的篇章,教师抛开所有功利性的目的,抛开“考点”与“答题模式”,平心静气地带领学生进入文章,体味作者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领略古今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评价、鉴赏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才真正回归到语文教育的本质上来了。

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除了学习教材佳作,还应丰富课外读物。教师既可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也可以在文史哲、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让学生有所涉猎,甚至可以大胆地将各种媒介如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等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以开拓阅读的新天地,增进学生的文学修养。

2.加强阅读指导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而阅读作为学生打开世界大门的主要方式,应予以足够重视。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内容和方法上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不可否认,中学生对消遣休闲、猎奇探险等类型的读物有着巨大的兴趣,结合中学生在信息筛选能力、信息道德意识等方面有所欠缺的特点,再加上逆反心理,教师越是强调不可多看以上书籍,学生越是想方设法去看,效果适得其反。与其用强硬的手段制止,不如换一种方式去打消他们的阅读欲望。对此,P者专门开设了学生阅读活动课。以往都是教师给学生开书单,现在反过来让学生给教师开书单,然后教师下水阅读,最后“现身说法”消解此类书籍的所谓“魅力”。比如笔者对学生“喜闻乐见”的《穿越》一书就做过这样的处理:该书老套的情节,为穿越而穿越,内容贫乏、没有生活底蕴,爱情观扭曲,为了吸引眼球而制造三角、多角恋,写作手法单一……彻底消解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在阅读内容上对学生加以引导之外,还要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防止阅读的随意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实际情况,笔者重点就“精读”这类阅读方法对学生做了详细指导。

精读――即深入细致的研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的对象主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内涵较深厚经得起推敲的文章。对于精读的文章,首先学习生字词,疏通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意的了解。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反复诵读;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有选择地诵读。其次,梳理文本的内容,但不能仅停留在对内容的简单把握上,对文本形式上的特点和内容与形式结合的特点同样应予以关注。它是将阅读引向深入的桥梁。这一环节笔者一般会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接下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只有在充分了解作者或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才不会歪曲文本的意义,更加不会超越文本的道德底线,这样才算是真正深入地读懂了文本。

3.深阅读和浅阅读结合

首先,我们要理性看待浅阅读。社会在高速发展,读书文化受到冲击无可非议,要完全摈除网络对读书的影响是不可能的,所以与其厌之,不如乐意受之,并完美用之。其次,深阅读和浅阅读并非对立,对于阅读者而言,只不过意味着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阅读方式罢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合理地引导学生将深阅读和浅阅读结合,语文课堂效率将大大提高。

笔者在执教周涛《巩乃斯的马》时,较好地体现了“由浅入深,有效将浅阅读与深阅读结合”的教学思路和过程。首先以视频《巩乃斯草原》为导入,将学生带入到巩乃斯大草原,让他们对巩乃斯大草原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网络快速链接,使学生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接着,笔者放出一组巩乃斯的马的图片,特别放出了汗血宝马的图片,使学生对生长在大草原的马有一定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整体阅读感知,厘清作者思路。接下来,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深入阅读1~3段、4~7段,14~17段,18~20段,学生逐渐感受、品味文章的力量(马的勇敢、自由、进取的精神)和作者的情感(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教师将视频、图片、课堂多种阅读方式结合在一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不断阅读,让学生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教学效果非常好。

总之,在浅阅读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浅阅读,是我们继续“上下求索”的课题。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5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