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制造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制造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根据我国历年经济发展数据来看,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一直占着较大的比重。因此,我们使用张卉(2007)修正的EG指数对甘肃省2005―2009年24个制造业的集聚度进行测定,主要分析了这些制造业的集聚与甘肃省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集聚结构

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指一定数量的企业为追求利润共同组成的产业集群,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现象。关于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研究,在国内有梁琦(2003)、文玫(2004)、罗勇、曹丽莉(2005)、张卉(2007)等通过建模对相关数据的实证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诠释了我国的产业集聚及其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一、测度方法及数据的选取

对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较准确地测定其集聚度,无论是单纯进行产业集聚的研究还是探讨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经济稳定以及其他方面相关性,它都将直接影响最终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

鉴于以上考虑,同时也为了解决数据获得性方面的问题,我们选用了张卉(2007)根据EG指数理论,构造的修正EG指数来度量甘肃省制造业的集聚度。根据张卉介绍的修正EG指数:

公式中■,其中ni表示i地区某产业的企业数,n表示全国该产业的企业数,xi仍表示i地区全部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可以看出上式与Ellison和Glaerser(1997)中的EG指数的表达式很相似,只是使用Ga代替了EG指数中的G,用1/n代替了EG指数中的产业集中度指数HE。同原EG指数相比,该指数在保证无偏性的基础上,使得指数的方差比原EG指数的更小(证明见张卉的学位论文第60页);但如果产业中企业规模相同,则该指数与EG指数是完全相同的。

鉴于修正EG指数的优越性,我们运用该指数并结合甘肃省2005―2009年的数据来测度该地区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在此,我们选取2005―2009年甘肃省14个地州市2C门类制造业中25个大类产业作为研究的样本,全部原始数据均来自历年的《甘肃年鉴》和各个地州市的统计年鉴。

二、制造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由于中国的统计年鉴没有企业员工人数的详细数据,因此我们用生产总值代替了企业就业人数进行测算。经过计算甘肃省制造业的集聚度,发现在计算过程中有些行业的指数值出现了负值,有些指数值相对较大(出现负值主要为公式中的赫芬达尔指数所致,指数值很大主要原因是总体地理相对集聚度所致。集聚指数取值为0≤x≤1);所以在测算结果中剔除了部分制造业的数据,只保留了余下的24个行业的集聚度数值,其具体计算的结果可参见吉亚辉(2011)关于甘肃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的论文中表1。

而在研究甘肃省制造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时,我们选用劳动生产率作为变量来解释地区经济增长,在具体的测算中则用人均工业产值的自然对数来度量;具体来说,该指标是通过某地区某一年的工业总产值除以该地区的从业人数并取其自然对数得到。

我们在前面测算的甘肃省制造业集聚的基础上,将这24个制造业的集聚作为自变量,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别对这些制造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间的相关性做了测算,测算结果如表1。

由表1的数据分析得知,在24个制造业行业中C1、C6、C8、C13、C16、C17、C21、C24、C29、C34及C37的集聚度都与甘肃省经济增长呈现出正相关性,其中C1、C13、C21、C34及C37的正相关性明显(即相关性均大于0.5),尤其是C1和C13的正相关性甚至高达0.9497、0.8250。其他的被测算的制造业行业:C7、C9、C11、C19、C20、C25、C26、C27、C28、C30、C31、C32及C33与甘肃省的经济增长均呈现了负相关性,这些制造业中除C11、C27、C28、C33呈现的负相关性不明显外(即负相关性大于 -0.5);其他的如C7、C9、C19、C20、C25、C26、C30、C31及C32的负相关性则呈现明显;其中C7、C9呈现的负相关性则分别为-0.7798、-0.9599。

基于以上对甘肃省24个制造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整体相关性研究看,与该地区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主要是当地的几个传统型产业(如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在当地相对占优势的资源型产业的集聚(例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集聚);而其他几个传统型及资源型产业的集聚与该地区经济增长虽然也呈现出正的相关性,但由于其发展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其显现正相关性并不明显。而与该地区经济增长呈明显负相关的制造业集聚。虽然有一些是传统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但由于当地经济增长本身存在的一些特点,从而导致论文中测算结果。

三、结论

基于制造业的集聚情况来看,甘肃省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从总体上将继续变小并趋于稳定,且有不少行业整体上已经具备了外部规模经济、高度的分工协作和知识溢出等产业集聚的特征。但就目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式来看,其经济增长还未形成因制造业集聚所能带来的经济效应。

基于24个制造业的集聚与当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来看。那些集聚度与当地经济增长呈明显正相关的行业主要是一些传统型的制造业,以及当地占相对优势的部分资源性产业。其次,甘肃省的经济增长因各行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太大,而对当地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说明,一方面甘肃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着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该地区制造业中有一些附属产业的发展没有跟上其依附产业的发展,以及部分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不均衡性。

参考文献:

① 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② 文玫. 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2):84―94

③ 罗勇,曹丽莉.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5,(8):106―127

④ 张卉.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2007:58―63

⑤ 吉亚辉,李岩.甘肃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基于对EG指数修正后的指数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7):17―21

(朱思慧,1986年生,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李岩,1982年生,甘肃陇西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