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钢种P92埋弧自动焊热处理工艺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钢种P92埋弧自动焊热处理工艺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P92钢管在埋弧自动焊焊接后选择不同的热处理工艺进行处理,通过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一套可有效改善焊接接头性能并能满足要求的P92钢热处理工艺。

Abstract: After the automatic submerged-arc welding, the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 processes are used to process P92 steel pipe.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test results, a set of heat treatment proces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welded joints an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92 steel is selected.

关键词:P92;热处理;埋弧自动焊

Key words: P92;heat treatment;automatic submerged-arc welding

中图分类号:TG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111-03

0 引言

随着火电建设向超临界、超超临界大机组发展,机组参数不断提高,对钢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P91钢以其出色的常温性能和抗腐蚀持久强度、抗氧化性能,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P92钢比P91钢具有更高的高温强度、蠕变性能,可以明显减轻锅炉和管道部件的重量等优势,1996年以来,在国外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组中已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以来,在国内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中也得到应用,P92钢的手工焊接热处理工艺已逐步趋向成熟。然而P92钢埋弧自动焊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成熟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借鉴,热处理工艺制约着P92钢埋弧自动焊的发展。探索合理的P92钢埋弧自动焊热处理工艺,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由于埋弧自动焊采用大电流焊接(比手工焊大6~8倍),电弧热量大,焊丝熔化快,熔深也大,焊接速度比手工焊快的多,生产率可比手工焊提高5~10倍,具有生产效率高、焊缝质量好、节约钢材和电能、改善了劳动条件等许多优点。但是由于埋弧自动焊的焊接规范较大,对焊后热处理的工艺要求很高,如果热处理工艺参数选择则不当,容易导致组织改善不完全、残余应力没有降低,影响焊接接头的综合性能,甚至可能产生裂纹,使管材报废,因此选择适当的P92埋弧自动焊热处理工艺非常关键。

本项目结合以往的试验与研究经验,对材质为P92钢管在埋弧自动焊焊接后选择不同的热处理工艺进行处理,通过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一套可有效改善焊接接头性能并能满足要求的P92钢热处理工艺。

1 P92钢的特性

P92钢是经过正火及回火处理,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组织(主要是Fe/Cr/Mo的碳化物及V/Nb的氮化物),是国内火力发电厂近期应用的一种新钢种。与目前国内常用的P91钢材(改进型9Cr-1Mo)相比,p92主要是用W代替了P91中的部分Mo,另外加入了少量的B。通过W的固溶强化及Nb、V等碳氮化物的弥散强化来提高钢材的高的持久强度。在600℃下10万小时的持久强度P92要比P91高30%~35%。我们试验的P92钢材料,规格为Φ508×86mm,它的标准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列见表1、表2。

2 P92焊接

焊接试样采用Ф508×86mm的无缝管。焊接方法采用GTAW/SMAW/SAW,接头采用对接U型坡口,焊道设计为多层多道,焊接材料分别为:MTS616焊丝、焊条和Marathon543埋弧焊剂。

焊接时预热采用电加热方式,加热温度控制在150~250℃,层间温度控制在 200~300℃。

3 P92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是采用高温回火技术,通过远红外方式加热焊接接头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控制冷却,以改善焊接接头的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降低焊接残余应力的工艺。热处理的主要参数是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升降温速度,参数的选择,降低P92钢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改善焊缝金属的组织和性能,对焊缝金属的最终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3.1马氏体转变

焊接结束后,立即进行降温进行马氏体转变,转变温度为80~100℃,恒温时间2小时,但必须使整个焊接接头温度都能达到100℃以下。同时为使内外壁温度能够均匀,在焊接结束后及恒温过程中可以将管道两端密封板打开,让管子内部的空气自由流通。同时在管道壁温较低的情况下可将预热用的加热器及保温材料拆除,确保整个焊缝内外均能降温至80~100℃,完全进行马氏体转变。

3.2 焊后热处理

3.2.1 热处理升降温速度

参考《T/P92钢焊接指导性工艺》,升温速度80~150℃/h,降温速度≯150℃/h(300℃以下时)在保温层内冷却至室温。

3.2.2 热处理温度的设定

参考相关文献,焊后热处理的恒温温度定为760±10℃,在实际热处理过程中还应考虑热电偶及温控柜的误差。

3.2.3 热处理恒温时间的设定

由于试验用的P92管道壁厚较厚,热处理均温时间较长,考虑到埋弧自动焊与手工焊相比具有焊接电流大、电弧热量高、焊丝熔化快的特点,同时还考虑到规范对焊缝热处理后的硬度要求较高(≤250HB),也需要增加加热时间来保证,我们将恒温时间设定较普通手工焊接方法延长1~2小时,最终设定为8~10小时。

3.2.4 热处理工艺方案的制定

根据以上数据的分析和现场经验,我们制定几种工艺(见表3)进行热处理试验。

3.3 热处理工艺的实施

3.3.1 热电偶选择

在温度测量中,热电偶是主要的测温工具。我国标装化热电偶有七种,我们采用铠装K型热电偶。控温热电偶数量根据管道直径和加热器数量确定,热电偶必须布置在相应控温区的预期温度最高点,以防止超温。热电偶固定方式直接影响到测温的准确性,目前施工现场一般采用绑扎方式固定。在固定时特别注意,热电偶热端必须紧贴管壁,并将热电偶的热端用隔热层将其与加热器有效隔绝,防止加热器布置或高温时隔热层破损,避免加热器产生的热量直接对热电偶辐射。

3.3.2 补偿导线的选择与连接

由于热电偶的材料一般都比较贵重(特别是采用贵金属时),而测温点到仪表的距离都很远,为了节省热电偶材料,降低成本,通常采用补偿导线连接热电偶进行控温。施工现场通常使用KC型温度补偿导线(正极为铜,导线颜色为红色,负极为康铜,导线颜色为蓝色)与K型热电偶相匹配。

补偿导线与热电偶线连接时,必须保证极性正确。在连接温度补偿线时应可靠,必须采用接线座连接,严禁采用两根接线直接拧在一起,防止造成接线接触不良影响测温。

3.3.3 热处理过程

加热之前应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焊接接头不受外力作用,并且要有防雨措施,以免热处理控温过程中焊接接头被雨水冷却,影响焊接接头质量。热处理时管子两端要封闭,避免穿膛风,影响热处理质量。

热处理的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算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3倍,在现场布置加热器时宽度比要求的宽度每侧多出60mm。保温宽度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5倍,以减少温度梯度。

进行热处理时,测温点应对称分布在焊缝中心两侧,且应尽可能靠近焊缝。我们在热处理时布置了3个测温点,分别在焊缝中心上下对称位置和焊缝左右任一处。

为规范施工,严格执行热处理工艺,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工作记录。工作记录内容包括:预热温度(氩弧焊层、电焊层)、热电偶布置、加热器布置、温度设定等,使热处理过程符合工艺要求。

4 检验与试验

4.1 无损检验

热处理完毕24小时后,按照DL/T820-2002对焊接接头进行超声波检测,未发现裂纹等可记录缺陷。

4.2 金相试验

热处理完毕24小时后,对焊接接头进行金相检验,未发现裂纹,金相组织均为回火索氏体。

4.3 力学性能

在每种热处理后的试样上进行取样。取样位置如图1所示。力学性能检验结果见表4。

5 数据分析

当加热温度固定时,恒温时间的长短和升降温速度直接影响焊接接头的使用性能。由表5数据可知:八种不同热处理工艺的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其中抗拉强度最小、最大值分别为630、665MPa,相差35MPa,不到5.3%;延伸率最小、最大值分别为27%、31.5%,相差4.5%;焊缝硬度值均在208-226HB之间。可见抗拉强度、延伸率和硬度三项指标相差不大,而冲击值随着加热时间和升降温速度的变化差别较大,最小、最大值分别为65J、81J最大相差16J。由此推断八种工艺的主要差别在对冲击功的影响上,而冲击功是反映焊接热处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热处理加热温度一定时,加热时间越长、升降温速度越慢,冲击功越大,冲击韧性越好。

由表5可知,SY-2的冲击功最大(81J),使用性能最好,但热处理时间最长(25.25h),生产效率低;SY-7的热处理时间虽然最短(20.2h),而冲击功最小(65J)。分析图2,综合考虑冲击功和热处理时间(生产效率)因素,发现试样SY-3,冲击功较高(74J)而热处理时间较短(22.1h)。

因此,我们确定工艺三为最佳的焊后热处理工艺。

6 结论

通过以上论证得出P92钢埋弧自动焊最佳的热处理工艺:升温速度80℃/h,在760±10℃时恒温8小时,然后以100℃/h速度降温。热处理过程曲线,如图3所示。

参考文献:

[1]吴伏海,欧阳忠.埋弧自动焊的应用研究[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2]孙志强.P92钢焊接工艺性能试验与研究[D].天津大学,2007.

[3]闫建义,吴忠宪,马志才.国产9Ni钢埋弧自动焊工艺开发及应用[J].石油化工建设,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