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鲁绣的色彩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鲁绣的色彩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鲁绣作为山东地区的民间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具有浓郁的艺术特色。本文对传统鲁绣的历史演变、形式特征和色彩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色彩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纳,旨在对鲁绣进行细致的解读,对传承中国民俗文化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鲁绣 色彩风格 形成原因

鲁绣是山东民间最为盛行的手工艺品种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它除了具有中国刺绣的共性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目前,对鲁绣的研究大部分涉及鲁绣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和艺术特色等几个大的方面,而单从色彩风格的角度进行具体研究的还很少。本文将针对鲁绣的色彩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一、鲁绣的起源与发展

通过对一些墓葬的刺绣残片考古分析推测,鲁绣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一定规模。春秋战国时期,齐鲁的织绣最为发达,进入成熟阶段,实用性和装饰性合为一体,当时齐国妇女高超的刺绣技艺已闻名全国,产品行销各地。史称“齐纨”“鲁缟”,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

秦汉时期在各地普及开来。东汉王充《论衡》有记载:“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证明鲁绣的普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观赏性鲁绣兴起。隋唐时期,鲁绣被广泛应用,工艺针法发展很快,鲁绣制品分化为实用绣和观赏绣两部分。至明清,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迁和商业化进程的发展,出现了苏、湘、粤、蜀四大名绣。至近代建国以后,政府大力扶持和保护鲁绣,以济南、青岛、潍坊、烟台、威海等城市为中心,带动全省的鲁绣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初期,鲁绣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纳了“四大名绣”之长,创立了“发丝绣”。人们在挖掘和继承“鲁绣”的技法基础上不断创新,注重与画家合作,相继完成了许多鲁绣作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后来出现了机绣,这大大提高了鲁绣的生产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鲁绣的针法和色彩,为鲁绣的继承和发扬起了推动作用。

二、鲁绣的色彩风格特点

《释名》曰:“绣,修也,文修然。绣,从‘丝’旁,近‘修’音”,《说文》曰:“修,饰也”,“绣,五彩备也”。鲁绣无论从图案、样式,还是其造型、色彩无不凝聚了山东地区人民的智慧,展现了山东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色彩审美。

(一)鲁绣的分类及样式

传统鲁绣制品种类繁多,按照用途主要分三类:一是生活用品,有绣衣、绣枕、门帘、等,多用于闺阁陪嫁、日常生活。二是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等。三是工艺礼品、礼仪用品等。

按照题材分类,除了现实生活中的花草虫鸟、飞禽走兽之外,还加入了文字、书法、绘画、几何图形等,取材丰富,形式多样。这些纹样有的以单独的形式出现,有的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以单独形态存在的纹样中,一般以花类及单个“暗八仙”纹样为最多;在以组合形态存在的纹样中,以蝴蝶、鸟类与花类组合的纹样为最多。

按照图案的组织形式分类,又可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和综合纹样4种。单独纹样主要应用于面积较小、且不受任何外形约束,不重复自身纹样的物品或服饰上;适合纹样在近代鲁绣服饰中也比较常见,其中多为对称式;连续纹样一般用于上下、左右、四方有规律延伸外轮廓的物品或服饰上;综合纹样则常见于上床上用品或家庭日用品等面积较大的部位或物品上。如图2-1、2-2分别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的例子。

从构图上看,鲁绣的图案样式追求线条的流畅和形象的完整,追求直与曲、硬与软、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与统一,形成抽象和具象的完美结合。纹样装饰讲究正面效果。总之,鲁绣体现了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动感与静感及节奏与韵律等视觉上的美感。

(二)鲁绣的色彩风格特点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色彩说法,“远看颜色近看花”,色彩在艺术创作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色彩在刺绣作品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鲁绣的色彩明快、艳丽浓郁、对比强烈,充分体现了浓艳、鲜明、强烈而协调的山东民间艺术特色。强烈的对比装饰色彩是传统鲁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特征。传统鲁绣选用高纯度对比夸张色彩搭配,大红、枣红、桃红、天蓝、深蓝、藏青、紫等色彩是传统鲁绣中常用的最佳主色,粉色、蓝色、金、银、白和黑色等是传统鲁绣的常用副色。画面色彩关系由浓郁丰满的主色和偏灰的副色通过间隔手法来处理,使画面在保持强烈对比的同时,又能使其趋向协调和平衡。鲁绣制品大多秉承了中国民间传统的配色理论,传统正色运用的传承、永恒的“尚红”习俗和对比色调的渐变运用使得鲁绣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色彩特点。

此外,在用色上,鲁绣还侧重于内容和意义的和谐。为体现“五色俱全”的吉祥含义,传统鲁绣一般将各种对比色、互补色放在一起;为表示“纯正”而多用“正色”“本色”,注重意义的和谐远胜于色彩的和谐。色彩处理构图层次分明,大胆采用色彩的强烈对比,表现出无拘无束、开朗奔放的民族气质。

图2-3为部分鲁绣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鲁绣的色彩具有浓重艳丽的特点。

三、鲁绣色彩特点的形成原因

(一)人文环境因素

山东地区位于山东半岛,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这里的人们“朴实淳直”、“俗尚礼仪”。亲朋好友来往频繁,婚丧喜庆、岁时节日,礼尚往来;各地有许多传统民间节日,为鲁绣的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鲁绣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寄托祝福的主要媒介之一。在农村,老百姓给子女做绣花鞋,在鞋前头做鞋面子花绣,在鞋帮上做旁花绣;儿童与成年男女花色都各有不同。老百姓有着淳朴刚直的秉性和对生活最原始、最真切的追求,具有强烈浓厚的北方民间人文气韵。这也使得鲁绣在用色上重视艺术的概括和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再配合留空等技法,效果极强,鲁绣创作人员的这种天然的秉性和人文素养形成了传统鲁绣的基本色调。鲁绣具有原始的真实性,表达了民间对富裕安康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纯净的乡土民间风格。不论是花鸟还是山水人物的纹样,人文因素对鲁绣的色彩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如图3-1、3-2分别为老百姓绣制的鞋垫和虎头鞋。

(二)工艺的影响

传统鲁绣又称“衣线绣”,采用双合股不破劈的衣线作绣线,工艺独特、针法多变。常采用割花、插花、补绣、包花、拉花、挑花、纳纱、切针、钉线针、打籽、辫子股绣等,形成了自己的针法体系,绣线粗壮、色彩浓丽、使鲁绣的色彩更富有层次性。鲁绣还有一项区别于其他绣种的特点,大都利用织有暗花的绫缎为底料,在上面绣上彩色纹样。在有暗花底料上刺绣,配色浓重,才能将绣底的暗花掩盖,主花与绣底的暗花明暗对照,使得色彩更加丰富厚重。如图3-3左所示。

鲁绣中还有一个独特的工艺体系就是“发丝绣”。是人发与丝线结合施绣,生丝打底,其上附上纯黑人发。生丝性烈,绣面不反光,颜色厚重;熟丝性和,绣面光亮,颜色细腻。丝线与黑发形成强烈对比,极大的拓展了鲁绣的色彩表现能力,从以前的“白描”发展成“润色”,“运墨”,为表现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笔墨效果寻到了恰当微妙的工艺手段。这种粗细相间、刚柔并济、层层叠润的风格使鲁绣发丝绣明显别于江南发绣而独辟蹊径,也成为鲁绣的突出特点之一。图3-3右为发丝绣作品。

在1954年,济南老艺人首创了机绣长针绣针法,并由此演变出了几十种机绣针法。其针脚大小、图案的变化、线色的变幻、针法的应用完全靠人工进行操作,亦可称其为手工机绣。这也使鲁绣在色彩表现上更加灵活主观。

(三)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

国画重彩的一面对鲁绣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绘画在商周时代的社会性礼仪活动中,出现红、黄、绿、白、黑为基本色相的五色系统和专门画工。再加上儒家的思想也强调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这些都符合鲁绣用色浓艳、画面热烈的色彩特色。

山东地区的年画对鲁绣的色彩也有一定的影响。潍坊杨家埠的年画历史悠久,其大红大绿、对比强烈的色彩特点与鲁绣的浓墨重彩同出一辙。年画与鲁绣在图案的造型以及寓意上都有极大的相似。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渗入,形成了山东地区独特的色彩体系。

地毯是山东地区近代新兴的工艺美术,地毯的图案设计优雅美观,层次分明、花纹清晰、立体感强,有的纹样可以直接借鉴在绣品上,美丽的地毯图案丰富了鲁绣艺术的内容,形成了色泽协调、幽雅明朗的独特民族风格。

(四)审美趋势与时尚的演变

鲁绣的色彩随着历史的演变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从秦始皇衣服色与旗色为黑色,到汉唐时代以民族色彩主动融合佛教色彩,形成五色彰施的重彩;从鲁绣为宫廷绣品到走进寻常百姓,其色彩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华丽的宫服到民间衣饰,淳朴的大红大绿的配色也成为鲁绣制品不可避免的色彩搭配。

鲁绣的色彩也一直受审美趋势的影响。现代鲁绣,由于受各种艺术流派的影响和艺术理论指导,运用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要素,在色彩运用上,改变了传统鲁绣中喜好运用大红大绿等对比强烈的颜色为主色,选用了对比较弱、灰色成分较多的副色作为大面积的主色,色彩对比强烈的原色和间色被安排在小面积的部位,起到了陪衬或者画龙点睛的作用,使现代创新鲁绣从造型、色彩和材料上,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形式美,反映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总结

纵观鲁绣长达2600年历史的发展长河可以看到,鲁绣作为山东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苏、粤、蜀、湘等刺绣艺术之长,表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形成了色彩斑斓、浓艳、对比强烈、色彩厚重而又协调的色彩体系,形成了山东民间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鲁绣色彩风格特点与形成原因的分析,旨在对鲁绣的色彩体系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对鲁绣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传统民间色彩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玉柱主编.齐鲁民间艺术通览[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6.

[2]潘鲁生.论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11

[3]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4]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

[5]许崇岫.鲁绣的演变及影响--从威海地区的刺绣看鲁绣的传承与发展[J].淄博:管子学刊编辑部,2007.4:123-126.

[6]梁燕.“‘棉线割花绣’研究及其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D].东华大学,2005.7

[7]鲍家虎.杨少杰.鲁绣:源远流长[J].走向世界,1995(6):50.

[8]王红莲.在被遗忘与可发展之间――鲁绣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变迁[J].设计艺术,2011.1:48-49.

[9]亓延,范雪荣,崔荣荣.解析近代齐鲁民间服饰刺绣纹样中的民俗内涵[J].纺织学报,2011.3:110-115.

[10]崔荣荣,梁惠娥.服饰刺绣与民俗情感语言表达[J].纺织学报,2008.12:78-82.

[11]山曼,李万鹏.山东民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82.

[12]刘广平.鲁绣的传统工艺及设计开发[D].青岛大学,2007.7

[13]王映雪,于平.齐鲁特色文化丛书:服饰[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119.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 山东省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