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美国摄制自然风光艺术照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美国摄制自然风光艺术照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在2002年第四期的《大众摄影》曾刊登了美国查乐平先生的四幅精致的彩色风光摄影作品,由于往来联络方面的原因,有关作品的拍摄经过以及制作方法未能及时刊登,我们深表歉意。近期,收到查先生自美国寄来此四幅作品拍摄和制作的文字资料,并附原始底片,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我们以往在拍摄彩色照片时,多会因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对影像的后期进行控制,查先生作品及文章也许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信息:数码技术使我们得以将彩色暗房搬回了家。

数码时代的降临给摄影艺术,特别是彩色摄影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数码色彩同步管理系统的开创,从苹果电脑分出的亚杜比系统公司Photoshop软体的开发,国际硬件侧影描述(ICC profile)标准的建立,以及超高分辨率,高动态范围数码滚筒和平面扫描器材的问世,将“数码暗房”带进千家万户。而九十年代末由美国宇航局(NASA)遥感技术民用化带来的,以Lightjet5000系列(英国Cymbolic Sciences公司制造)为代表的新一代大幅面混合型(数码激光曝光,传统湿法化学洗印)输出设备, 及富士胶片公司为其研制的“水晶典藏CD型”(Crystal Archival Type-CD)短曝光专用相纸,更是完全克服了传统喷墨数码输出影调连续性差、分辨率低、及陈列寿命短的弊病。“数码暗房”几乎无穷尽和可重复的影调控制能力与“水晶典藏”相纸长达六十年以上的陈列寿命相结合,使大批自然风光摄影家们能够用“亲手制作完美的数码暗房影像文件,送商业实验室Lightjet输出”的方式自行控制精致的典藏级大幅面艺术照片的全部制作过程,其成本并不高于在西方属劳工密集型的传统暗房冲放途径

笔者身处美国加州硅谷,有机会求教于数位致力于数码摄影艺术领域最前沿的大师,也常将用富士维尔维亚(Velvia)等胶片拍摄的6×7cm中画幅反转作品用数码工艺制作大到24×30英寸(约61×76cm)画幅的照片,而仍然保持可由数英寸明视距离观赏的丰富细节。原苹果电脑公司首席软件工程师出身的风光摄影家和数码后期制作权威比尔.亚特金森(Bill Atkinson)先生常说,如处理得当,“数码暗房”能将大幅面照片的品质提高“三分之二个等级”,即让35毫米原底作品接近传统暗房由中画幅原底放印的品质,而使中画幅原底作品的品质逼近传统工艺4×5大画幅原底的水平。

今年初,我有机会来《大众摄影》杂志拜访,顺便带上一些小画幅(11×14英寸)“水晶典藏照片”近期作品样件,其中四幅被选载于本刊今年第四期内。现补将它们的摄制过程略加叙述,并附原底原始扫描效果与经过“数码暗房”处理后结果的直接比较,以供大家讨论参考。

《丛林中的娜纽溪》,夏威夷岛(大岛),美国夏威夷州,2001年11月。

暴雨刚尽,长满皇家棕榈(Royal Palms)和木槿(Hibiscus)的峡谷层层叠叠,一片生机。这给擅长于“出绿”的维尔维亚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 而非洲鹅掌秋(African Tulip trees)开出的点点绚丽红花又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色彩的单调。远方的娜纽瀑布(Nanue Falls)掀开阵阵水雾,溪流的“S”曲线在丛林中若隐若现。

宾得67Ⅱ相机,宾得SMC45mm f/4广角镜头,富士维尔维亚120反转胶片按ISO40测光,捷信(Gitzo)1548碳素三脚架,蒂芬暖调线偏振镜(平衡色温并减少树叶反光),光圈f/16,曝光1.5秒。72MB柯达专业 Pro Photo CD 扫描,“数码暗房”中除分别调整丛林和瀑布反差,并适当遮暗四周外,几乎未做其它处理或剪裁(由于刊页比例原因在第四期发表时曾有较多剪裁)。

《胡萝卜素覆盖的蒙特利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普茵特.罗博斯州立自然保护区,1999年8月 。

位于旧金山市南约130英里蒙特利市附近的普茵特・罗博斯(意为“海狼点”)州立自然保护区,这里常被称作“这个行星上最美丽的海陆交接处”, 也是爱德华特・韦斯顿和安塞.亚当斯在世时的常去的地方。 半岛上的蒙特利柏(Monterey Cypress)形态生动,且只在这一带海岸生长。作品中的柏枝被分泌胡罗卜素的真菌寄生,但经研究对树木并无危害。经多次观察,选在近日落时间用侧逆光拍摄,以强化线条的力度。宾得67中画幅相机,宾得SMC135mmf/4微距镜头,富士维尔维亚120反转胶片按ISO40测光,美能达F型点测光表,宝更(Bogen)3021三脚架,蒂芬(Tiffen)线偏振镜(主要做减光以避开相机快门震动区段),光圈f/32,曝光1/2秒。72兆(MB)柯达专业 Pro Photo CD 扫描,在Photoshop6.0中用调整层面设定反差,并用Soft Light层面和大画笔(Paint Tool)做局部“遮挡(dodge)”或“补光(burn)”调整, 并遮暗画面四周(安塞・亚当斯对每张照片都作如此处理)。 整体调整幅度不大,也无剪裁。这幅照片曾获2000年Photo Clave摄影节自然照片类头奖。

《千禧日落蒙罗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下午五时零五分,1999年12月31日。

雄伟的塞安热・内华达(Sierra Nevada)山脉纵贯加州东侧,蒙罗湖(Mono Lake)则藏娇于著名的约塞米提(Yosemite)国家公园之东的沙漠之中,由高山流下的雪水补充,无自然外流途径。湖底的富钙温泉与高度碱化的湖水(密度高于死海)相互作用,水中的碳酸钙自然有序积沉生长,天长日久形成独特的称为“突珐(Tufa)”的盐白石柱群。本来这些石柱均藏于水中,但由于南面的洛杉矶市自一九四一年来不断抽取该湖水源,造成水位大幅下降,很多“突珐”得以面见天日。千禧年的最后一天,我有机会来到约塞米提国家公园的高山区探寻拍摄主题。下午三时半,山上仍是蓝天,但发现东北方向低空中正在起云,即当机立断放弃原订计划,直奔当天人迹罕至的蒙罗湖。此时正值天上云层开始变色。整个日落非常精彩,到最后湖天一片绽红,十分动人。要不是有记录了全过程的胶片做证,谁会相信世纪日落竟真会是如此绚丽!

宾得67Ⅱ相机,宾得SMC90mm f/2.8镜头,富士维尔维亚120反转胶片按ASA40测光,捷信1548碳素三脚架,蒂芬两档中灰渐变镜(Graduated ND0.6)及高坚(Cokin)P173蓝黄偏振镜,光圈f/22,约15秒。300MB海德宝(Heidelberg)探戈(Tango)滚筒扫描,“数码暗房”处理较为复杂(20多个Photoshop层面)。这是因为当时不用P173偏振镜拍摄的画格缺乏油画般的气氛,而用了P173的画格又有些过分造意之嫌。反复试验后,发现“减法”之效果胜于“加法”,主要是去除P173造成的不自然过蓝湖面色彩,并突出对角方向黄红彩云的戏剧性。最后分区调整色彩,适度剪裁,并遮暗四周。可能是因为“千禧年”的特别意义,这幅作品曾获得多次大奖,包括2000年地球节摄影比赛首奖。

《帕热亚干河谷最后的阳光》,美国犹他州南部辰沙山区,1998年10月。

美国西部科罗拉多高原向来以壮丽而神奇的粗犷而闻名于世,犹它州南部和亚利桑那州北部一直是风光摄影家们的乐园。帕热亚河谷位于两州交界处之北,水蚀雕塑的“坏土地型(badland)”造型独特。日落时我到达河谷,但没有满足就地开拍,而是决定四出走动观察试图找到前景以避免构图上的单调。形态生动的小枯树的出现实让人喜出望外, 而日落前最后的侧逆“黄金光线”正将其轮廓完美地勾划托出,忙抢拍了大半卷。这张照片强调了前景的功能。

尼康 N70 35毫米相机,尼康24-120mm f/3.5-5.6变焦镜头,富士维尔维亚反转胶片按ISO40矩阵测光,宝更3021三脚架,蒂芬两挡中灰渐变镜,光圈f/22,曝光1/8秒。72MB柯达专业 Pro Photo CD 扫描,适当剪裁长边,照例遮暗四周,并用Soft Light层面补偿平滑山头下部中灰渐变镜过渡段造成的不自然变化。但若当时不用中灰渐变镜,夕阳下的血红山头在原底上就不可能明亮饱和而仍保持丰富的层次。可惜这片高亮度高饱和的红区超出“水晶典藏”相纸的色彩表现范围之外,并可能无法以任何反射型摄影媒介满意输出。这也是至今笔者遇到的几乎唯一的局限性范例。此作品曾获美国摄影学会(PSA)所属北加州摄影俱乐部联合会“本月最佳幻灯片”奖等。

最后,谈谈有关数码锐化的问题。虚化掩模锐化(Unsharp Mask Filter)可以说是“数码暗房”工作流程中不可缺少,而又经常被滥用的一个步骤。笔者曾见到过许多港台中大幅面的数码送展作品,远看鲜明夺目,而近观则几乎不堪入目:严重的过度锐化带来镶边,铃振等非自然“数码伪影”,及夺目的胶片颗粒。锐化其实是-门非常讲究和高度复杂的艺术,而其基本准则应为“宁缺毋滥”或“宁少勿过”。它不应改变作品的任何整体观感,更不能让观众一眼就能发现一幅作品是经由数码处理或输出。具体来说,除选用亮度(L)色道(channel)做微量的全片锐化结合适度的局部锐化(用精心制作的羽化边缘锐化层面掩模以避开蓝天,湖面等无细节多颗粒敏感部位)外,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锐化半径。许多作者惯用1.0(像素单位)以上的锐化半径,甚至有商业软件误导这种错误。笔者是几乎从不使用大于0.4的数值,大多数情况下为0.3。并且,多次小量值(strength)重复锐化的效果好于单次大量值锐化(如,用连续四次量值60的锐化好于单次240量值)。本刊第四期中笔者的作品因经由照片再次扫描,在制版过程中稍有过度锐化的痕迹,观感不及原片自然。大师安塞・亚当斯当年反复强调“原底只是乐谱,暗房加工才是演奏”,并大量使用观众暗室密度调整技巧(比如有时为一棵树做专门遮挡工具等),以使照片能够最终成为传递艺术家所见,和表达艺术家所感的有效媒介。并非每幅自然风光摄影照片都需要大手笔的(传统或数字)暗房处理,但笔者相信,如果大师仍然在世,他也会认可,甚至羡慕当今数码时代自然风光摄影家们手中精细的工具,和他们为强化作品感染力所做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