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审美教育与人格塑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审美教育与人格塑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有助于克服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分裂,实现人性的完整,塑造完美的人格。文章通过论述中西方对美育与人格完善的作用,指出在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强调美育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有极其重大的现实作用。具体而言,审美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审美教育有助于对真的认识,有助于对善的认识,同时有助于人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通过美育帮助人们确立审美的世界观,从而将人类从现代文化危机中拯救出来。

【关键词】审美教育 人格 自由

作为一种特别的美的教育,审美教育在陶冶人的精神、情感,塑造人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育,最早是由德国诗人席勒于1795年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在书中席勒针对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人性异化现象,试图通过美育来解决社会问题。席勒指出,“当今世界对道德领域的精神关系贯注了更多的切身利益,现实的需要支配了思维,功利主义大为流行,人们对艺术的兴趣越来越低;而且每个人都认为,政治问题才是关系到他自己的切身利益的,故而普遍关注于政治舞台。”①席勒进一步指出,要想在实践中解决政治问题,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席勒在此提出的问题,更多地关系到现代生产方式和人类文明发展中人性和谐与完整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把美育的目标放在如何消除现代文明给人带来的生存危机和确立感性在人性构成中的本体地位上,就使这个问题具有更加现实和更为迫切的意义。”②席勒突出强调了美育在沟通感性与理性方面的中介作用,审美是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和冲突的解决,“要把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转换,除了把他首先转换成审美的人之外,别无他途。”③席勒认为,感觉是被动的,思维是主动的,要将它们结合起来,只有通过一个中间的状态,即审美自由才能完成,美育是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经之途,美育是人性得以完整的中介,是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解放。“所谓文明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让人在他尽可能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并从审美的状态中产生出道德状态。”④在此,席勒第一次把美育与人格的塑造,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人性分裂和异化的时代,美可以恢复人性的完整。

在历史上,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艺术的道德教育作用。特别是中国古代儒家的艺术哲学,更是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强调。孔子关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课程设置,已经把美育列为学校教育的常规内容。儒家从情感的表现去观察艺术,认为艺术对人的作用在于感化人们的感情,使人们的感情“反人道之正”。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区别于强制性的道德仁义,艺术是一种自由活动,其对于人的主体性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其不是以某种外在的规则强迫人们服从,而是提倡通过自我修养达到对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认同,将外在的规矩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内涵,进而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由此,对社会规则的遵守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通过“诗”来培养和激感,通过“礼”来作为一切言行的规范,树立人格,通过“乐”达到人性的完成。在人性塑造的过程中,儒家特别强调艺术在陶冶情感方面的作用,这就是对善的实现充满了执著的情感,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道”的实现看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并为之献出一切乃至生命。这也就是把“道”的实现变为个体内在情感的最高要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最高实现。孔子赞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一种“乐”是和个体生命价值的最高实现分不开的。《乐记》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情感表现的问题:“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说“乐”是起于人心感于物而产生的情感的表现,实际也就是强调艺术对情感的陶冶作用。孟子的“浩然之气”则是个体在精神上一种极高的人格境界的达到,这种人格境界的形成是和艺术不可分的。

席勒的美育理论于20世纪初由王国维介绍到中国,王国维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倡导现代美育的学者,他于1903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首倡美育,将美育与智育、德育并列包含于“心育”之中。王国维指出,教育的宗旨是“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要成为完全的人,必须具备真善美的品德,而要培养这三种品德,则是教育的任务,“教育之事亦可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 ⑤王国维明确指出了美育为“完全之人物”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精神教育不可或缺的方面,其具体内涵为情感之教育即情育。王国维又进一步论述了“心育”中智育、德育、美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⑥关于美育的作用,主要集中于王国维1905年所写的《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中。在该文中,王国维指出了哲学与美学等人文学科的根本价值在于对真理的揭示,“夫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也。其有发明此真理(哲学家)或以记号发表之(美术)者,天下之万世之功绩,而非一时之功绩也。”

在1907年发表的《霍恩氏之美育说》,王国维又进一步指出了审美教育休养的价值、社会学的价值、心理学的价值以及伦理的价值。关于美育的心理学的价值,王国维特别指出:“美之感觉,实吾人感情生活中最高尚之部分也。偏于智识则冷静,偏于实际则偏狭,知所谓美而爱之,则冷者温,狭者广矣……真理之智识使人能辨别事物,而不能使之爱好事物。善良之意志足以匡正人心,而不足以感动人心。欲使人间生活进于完全,则尚有一义焉,曰:真知其为美而爱之者是已。”⑦王国维的“情育论”对个体心灵的关注带有关注个人,解放人性的现代性色彩。

作为我国现代美育事业的开创者,蔡元培于1917年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 (转第页)(接第页)知、意逐步脱离宗教,甚至为宗教所累,于是与宗教关系最为密切的唯有情感作用,然而,“美育之附丽于宗教者,常受宗教之累,失其陶养之作用,而转以激刺感情。”针对这种弊端,蔡元培提出“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⑧

审美教育对于克服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分裂,实现人性的完整,塑造完美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从美育与人格关系来看,可以说古代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人格的完善,近代的审美教育被理解为情感教育,即通过“情”来沟通“知”和“意”由此来达到人格的完善。

具体而言,审美教育至少从三个层面对人格的完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一,审美教育有助于对“真”的认识。“真”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人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认识“真”,在对“真”的追求中不断创造美。艺术是把人的生活作为人自身的自由创造来加以反映的,而人的生活的自由创造不可能离开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离不开依据这种认识而进行的活动,对象和结果。

第二,审美教育有助于对善的认识。人的自由的实现离不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从而也就离不开人们在处理这种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在艺术里,一定的道德原则是感性的个体为实现其自由不可脱离的原则,是个体发自内心的要求,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个体的东西,亦即,道德原则同个体感性的自由的实现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了。因此,艺术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是在通过对人类生活感性具体的真实描绘,而揭示出一定的道德原则同人的自由的实现不可分离的关系,从而使这种道德原则成为不但是人们在理智上认为正确和应该遵循的东西,而且是人们在情感上追求的东西。

第三,审美教育有助于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审美教育能使人超出生存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的满足不再是目的,人类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在审美的愉悦中,包含着对人生的某种自由境界的体验。审美教育把真理的认识和道德的实现从外在的强制性的东西提升为人的内在的自由的要求,并使人的个性才能获得超出于满足生存需要之外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中,强调美育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有极其重大的现实作用。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取得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尽人意的丑的现象。社会进步的同时,危机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如生态危机,人类危机和精神危机,“这种尚未思考的危机主要表现为我们时代的三种思潮,即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 ⑨人们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追求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在这样的时代里,通过审美教育,艺术的熏陶,帮助人们树立审美的世界观,把审美的国度视为最高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注释:

①③④席勒,普列汉诺夫.大师谈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25,136,137.

②徐恒醇.《美育书简》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27.

⑤⑥⑦⑧俞玉姿,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10,19,40.

⑨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16.